对“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教学的反思

时间:2022-07-31 10:09:46

对“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教学的反思

科学探究作为自然学科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中得以明确,如何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实施科学探究,笔者就“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教学,谈谈反思。

1 问题的提出

(1) 听课感受。“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是初中阶段自然学科的首个探究实验,学生第一次接触,兴奋之余,他们手忙脚乱,探究活动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流程不清晰,结果不明确。

(2) 学生问卷。笔者曾在课后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学生对该实验的理解,在关于实验类型的问题上,学生答“实验”的多,答“探究实验”的少。这说明学生习惯于实验,却疏于思考。

(3) 初中生物学科探究性实验如何实施?怎样把握一个度?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生物及其他自然学科的探究性学习。

2 反思的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必须经过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过程,即学生从环境中获取的信息在已有的图式基础上先于同化,极少量的信息会有顺应,从而达到新的平衡;“最近发展区”素材在同化之时,也容易被学生顺应;探究性实验在原有实验之上,不能操之过急。

(2) 从2012年新版生物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探究性实验比例较第一轮课改数量大大减少,反而恢复了实验、演示实验,说明编者在教材修订时听取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教材以“科学方法”“技能训练”将探究实验完整过程放在不同的单元、章节,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如“作出假设”分别在人教版生物教材(下同)七年级上册P31技能训练、七年 级下册P21科学方法中分别给予阐明;又如七年级上册P24技能训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八年级下册P11技能训练中要求“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体现学习过程的逐步深入。

(3) 生物作为学生在初中学段最早接触的自然学科,学生年龄小,智商发育水平还不是很高,不可能一下子或者说从第一个探究实验就追求其完整过程。应该说,探究实验流程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及所有的学科,教师不能把所有的压力放在开始,放在生物学科。

3 实施的策略

(1) 教师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借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P14的原话:“下面以鼠妇为例说明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如果你选择其他生物作为探究的对象,同样可以参考下面的内容设计并完成探究的过程。”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作为起始年级最早引入的探究性实验,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告诉学生探究性实验一般的流程,为学生后续学习探究性实验作个引言和铺垫。

(2) 教师要求学生实地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地。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要想学生最大程度获得新知,教师就要提供更多的“图式”,就必须让学生实地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如光、温度、湿度、土壤有机质等。

(3)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当学生实地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后,会提出许多问题。这时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要做好引导,要让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指向变得有价值,真实可行。在该实验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向包括:鼠妇的生活环境;实验中要设计单一环境条件,便于控制实验。

(4) 教师初步介绍探究实验的一般流程。作为自然学科,探究实验迟早要与学生见面,生物学科由于开课在理化学科之前,适当先行,功不可没。“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直观可信、操作可行,作为典型案例,具有很好的引路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让学生对探究性实验一般流程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上一篇:牛市下VIE何去何从 下一篇:浅谈提高学生实验分析和设计能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