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7-31 09:17:48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自主创业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任务,新挑战。本文论述了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必要性,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选择路径。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创新创业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为了实现持续、稳健、和谐的经济发展之路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战略性调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引发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形式下,我国高等教育应该顺因历史的潮流,调整课程的设置,革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优秀毕业生。在面临毕业后就业的重重困难时,视困境如机遇,打破重围,谋求发展!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在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注重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尤其是自我创业意识的加强以及创新操作能力的拓展,使其能够独立自主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同时确立创业意识、掌握创业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进而能够构思和创造有价值的东西,成为国家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1)更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从“被动适应社会”的求职者转变为“主动适应甚至挑战社会”的建设者。(2)强调系列课程体系的开发。针对创新创业内容,开设创业家养成、创业规划与经营管理、新企业创立和创新、新事业幵发、创新活动管理、新兴企业融资、企业成长战略等课程。(3)注重通过模仿等实战形式使学生获得更多感性体验。(4)以厚实的学术研究为支撑。创新创业教宵方式要求高校具备各类创新研究中心或创业中心等机构,为前沿课题的学术基陆研究提供平台。(5)能够直接诱发师生的创新创业活动。

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也是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就业形势严峻,产业结构有待升级的情形下,创新创业型人才无非是这些矛盾的一剂良方。

1、创新创业人才推动经济发展

一个社会的建设,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归根结底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和创新人才的数量、质量。舒尔茨(Thodore W.Schults)在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理论中指出,个体通过教育投资而提高了人力资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以及与现代生产方式相应的价值观和态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而创新创业型人才是众多人才中的优秀分子,是人才中的人才。所以,如果创新创业人才能够成为创新知识运用知识的主体,那么他们必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

2、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人才,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知识的国际化: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的竞争与合作,新世纪对人才的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其次,富有创新能力。高技术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标志,没有创新,无所谓高技术,如以中低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则不能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的和宗旨。这里的创新,不但包括技术上的创新,而且包括思想和方法上的创新。无论何种创新,都源于创新人才,没有创新人才,根本就不可能产生创新性技术、思想和方法。再次,超强的学习能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在日新月异的各项变革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注重终身学习与创造,这将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最后,知识结构的多样化: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调整,就其内容而言是科研成果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就过程而言则是个体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和生产实际相结合。

以上所述两点内容都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现阶段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却存在诸多的问题:(一)人才培养观念存在误区。在欧美国家和印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培养模式日趋成熟,学生创业已经是普遍的事情。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始于1997年清华大学学生举行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在2003年,创业教育才被正式纳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范畴之中。尽管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刻。(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虽然我国科技人才数量众多,但结构性失衡比较突出。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尤其是一些本科院校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盲目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导致学校建设目标趋同,人才目标单一,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边缘模糊,教育资源的配置针对性差、有效性降低。(三)师资队伍匮乏。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际出发,高等院校应建立一支素质优秀、结构优良、技术过硬、专兼结合、勇于创新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由于学校在教师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锻炼方面缺乏一定统筹兼顾机制,使教师难以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致使课堂教学无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难以适应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不仅严重抑制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无法确保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选择路径

1、科研与学科专业结合,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产学研结合为应用型人才尤其是设计研发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学生一方面可以熟悉本地企业的生产流程,掌握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在所研究的创新项目中,直接了解到企业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学科前沿。蔡袁强说,“产学研结合一方面需要学校内部有充满活力的科技新团队和合理的科技创新机制,有一个良好的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环境;另一方面需要在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一个互动机制,根据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共同关心的‘兴奋点’”。

2、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

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因素。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恰当地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在研究各课程的教学方法时,要因学生、因课程、因内容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借助社会资源,搭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经验。”因此,学校“除加强校内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外,还应根据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升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积累创新创业经验。

4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

各级政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教育工作保驾护航,为各院校培养更多服务地方经济创新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保障。首先,各级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加快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场地、市场准入、税费等问题;其次,各级政府应放宽大学生创业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年限限制,并加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最后,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院校的经费投入,使办学条件得以改善、实训设施得以更新,从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5、以改进教育课程体系为切入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不仅要把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还应重视学科的互补性和教学的综合性,把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引入其中,形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操作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素质的师资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落实的关键,要积极聘请有创业经历并担任过或仍在担任企业管理职务、具备教学能力的人士担任高校创业教师。

参考文献:

[1]许劲松,朱蓉蓉,洪林.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理念原则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

[2]Colin,J. & Jack,E. &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2004(46):416-423.

[3]曹胜利,雷家骕.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86-87.

[4]殷惠光,等.与执业资格制度相适应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大学教育科学,2011(4):34-37.

作者简介:张凤(1989-),女,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财政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经济学。

上一篇:走出大学生创业“象牙塔” 下一篇:虚拟企业核算岗位技术在《财务会计》教学中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