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的角度

时间:2022-07-31 09:05:00

【摘要】文/徐 畅 列车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飙升到5000米以上,车厢内紧急供氧。多名乘客趴倒在座位下抓住输氧管吸氧,他们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 “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靠窗...

【引语】记叙角度,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或描写一个景点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第三人称)来写的问题。

【美文一】

让“我”出场,思绪飞扬。

“我”的出场,容易进入写作情境,“我”之目光所及、“我”之思绪所到、“我”之情感所系、“我”之笔锋所至,自然是最亲近、最真实的,也往往是最生活、最动人、最灿烂的。于是,情感会流淌而下,故事会倾泻而出,细节会源源不断,语言会滔滔不绝。

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

文/徐 畅

列车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飙升到5000米以上,车厢内紧急供氧。多名乘客趴倒在座位下抓住输氧管吸氧,他们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

“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靠窗的老太太说。“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少年啊?”邻座的男人问。老太大瞥着男人说:“我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还在撒尿和稀泥呢。”男人有点尴尬,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不再搭理老太太。

火车把天走黑了,夜越陷越浓。我们继续有说有笑,但每当望向窗边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内心都会阴沉下来。

我毫无睡意,百无聊赖,掏出背包里的魔方,笨拙地拼好蓝色的一面。我眼睛酸涩,看了一眼窗外,老太太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我手中的魔方。

“你也会玩这小玩意儿?”她问。

“会一点儿。”我并不想跟这古怪的老太太多说话。

“我怎么都玩不会,我儿子会,他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无论多复杂。”她自豪地说。

“他到哪里去都带着魔方,跟你这个一模一样。”她又说。

“一般的魔方,长得都一个样,天下乌鸦一般黑嘛。”我为自己不恰当的比喻而诧异。老太太笑了,这是她第一次笑,虽然谈不上慈祥,但也总好过冷脸。

“你一个人去做什么?”我没话找话。

“去看我儿子,我跟别人都这么说的。”她说。

我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她要真去看儿子,为什么说得那么不确定呢?况且我只是随口问问,又不是真的关心她。

“就你一个人啊?那么远,还那么大年纪。”我问。

“今年整七十。我命硬,老头子二十多年前就死了。我中午给他送饭时,他躺在麦地里,身子已经硬了,双手抽成两只鸡爪挠着胸口。我是一个人过的。”她平静地说,仿佛在讲别人的老伴去世的故事,“那时候小军才三十岁出头。他跟疯子一样,哪里都想去,媳妇也不要,后来离婚了。”“小军,”我说,“你儿子?”“对对,当然。每年都要出去一趟,不是新疆就是,还去过几次外国什么鬼地方。”她说。

“旅游吗?”

“不是,”老太太看看窗外雪山远去的黑影,“去登山,登了很多座山。每登一座山,他都往家里寄一张明信片,现在一捆明信片有五块大饼那么厚。”她用手比画五块大饼的厚度。

“你儿子是登山家啊?我们跟你去拉萨还能见见他。”我说。

老太太摇摇头,数着手指头说:“对,就是2001年。”

“怎么了?”我问。

“我骂了他一顿。他要去登珠穆朗玛峰,就是那个最高峰,我不同意。”她眼睛眨巴着,“他还是去了,也给我寄了明信片。”她看着我手里下意识转动的魔方,“也带着这么个玩意儿。登……登顶了。”

“你儿子登上珠峰了?”老太太瞬间伟大起来。

“是的,后来登山队去我家了,队长提溜着我儿子的一大包东西,都是登山用的。还有就是一个魔方,六面颜色都对好了,他们说是在峰顶拼好的。”

“为什么他不亲自跟你说?这么光荣的事情。”我问。

“他死了。”老太太的双眼像干涸的枯井,纵使再难过,也无法产生任何水分。我右手一颤动,我明白,老太太说是去看儿子,实际上是要去看珠穆朗玛峰。

“总共死了三个人,都是在下山的路上,雪崩――你可晓得?”她说。

“晓得。”

“三个人都埋在雪里头,挖出来时手还保持着往外扒雪的姿势。”她补充说,“我老头子死了,我儿子死了,村里人都说是我把他们克死了,是我命硬。我早该死他们前面,我这叫人嫌弃的死老太婆。”

我汗湿的手握着魔方,安慰的话是多余的,我缓缓拧动着魔方,等待她继续讲下去。“我儿子真正拼了一辈子魔方,从六岁就爱玩,一直玩到三十六岁,他也算这方面的高手了。”老太太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却失败了。

我把魔方递给她,她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眼前。她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原本拼好的蓝色面也被打乱了。她连续转了十来下,想恢复原来的蓝色面,但是越拼越乱。

“我跟你说过,我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她把魔方还给我。

我看了一眼手表,凌晨两点半了。后来,老太太趴在座位上睡着了。我搜刮脑海里拼魔方的所有公式,甚至用手机在网上找了各种拼魔方图解。

两个半小时后,天亮了起来。老太太醒过来理理满头白发,看到桌子上魔方的红橙蓝绿黄白六个面都拼好了。她欣喜地望向我,抹一把干涩的眼睛,又转过脸去凝视着窗外。

【美文二】

让“你”出场,情感震撼。

情感是记叙文的生命,用第二人称写作的好处是在写作中如同和对方面对面交流,便于直接倾诉,这种写作角度通常在感情非常强烈、需要直接抒情的时候才用。如果我们在叙述过程中,有时插入一些第二人称,会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加大文章的情感力度,使记叙更加精彩,也使文章显得更加灵活。

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

文/江苏一考生

18年前的仲夏夜,我带着嘹亮的哭声来了。您说,这是个吉祥的开头。

在您的牵手中,我蹒跚学步;在您的教导中,我咿呀学语;在您的期盼中,我迈入学堂;在您的关怀中,我逐步成长……

感谢您给了我生命,即使降生在贫困的家庭。妈妈,我怎能忘记上次我从学校回家,低低地和您说:“妈,好多年没吃西瓜了,我想吃西瓜……”我惴惴地看着您。您无言,叹了声气,走进灶房。我多恨自己提出这个无理的要求啊,父亲去世得早,您瘦弱的身体守着父亲留下的二亩薄田,撑起这个家。这一刻,我真的恨自己残忍,怎能再给您施压呢?

可是第二天,起床的时候我看到您赶集回来,肩上背着个小西瓜,篮子里还有些刚从地里摘的青绿的菜。您走进灶房操劳着一天的饭菜,我忽然有想哭的冲动。过了一会儿,您叫我吃饭,坐在那张简陋的八仙桌旁,我看到饭菜比以前要丰富好多,还有让我垂涎的红红的西瓜。您说:“娃要高考,给你加些菜,快吃吧。”

我胡乱地吃了一些饭菜,伸手拿起一块西瓜,幸福地吃了起来。我叫您也尝尝这美味的西瓜,您却说:“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你快吃吧。”于是,我便心安理得地吃光了所有的西瓜。可当我不经意间回头时,却分明看见您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您说些什么!庆幸您没有回头,我冲回房中,捂着被子哭了好久。

妈妈,您把您所有的都给了我,我唯有学业可以回报。可是考前最后一次重要的模拟,我却考得很糟糕。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远远地发现,昏黄的残阳中,您佝偻着背在村口望着我归来的路。那一刻,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您那期待的眼神,我有向后走的冲动,可我终究不能。

和您一起回家的路上,我心疼着,该怎样告诉您我的失败呢?到家的时候,我低着头告诉您我考砸了。我惴惴不安地等着您的责骂,可您却什么都不说,只是心疼地望了我好久,然后用您干瘦却有力的双手,轻轻搂起我,抱了一下:“下次你会考好的……”

有您这样的母亲,即使穷又怎么样?您疼我,爱我,相信我,给我一个充满爱的充实的成长过程,您给我的已经太多……

今天,我坐在考场上。我知道一定会有一个好结果。我会一直努力。最后,我要告诉母亲: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女儿!

让“他”出场,远离片面。

运用第三人称角度写作比较自由、灵活,能够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如《红楼梦》写林黛玉进贾府的那一部分,就是从林黛玉的视角来写。(具体文章略)

上一篇:运动训练哲学研究的理论、热点及展望 下一篇:找准速记点,打造速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