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要选好角度(上)

时间:2022-09-17 03:55:30

话题导入:

清朝末年,有个叫竹禅的和尚,少时嗜书画成性,20岁削发为僧,在庙中苦攻书画,造诣颇深。慈禧太后下旨召他入宫作画。当时宫里画家高手云集,为了考查这些画家的画技,慈禧太后决定为难一下这些画家。她要求画家用一张长宽皆五尺的画纸,画一幅七尺高的观音站像。贴身太监把数十名画家召到画堂,手拿圣旨对众画家讲了慈禧太后对观音画的要求后,问道:“谁愿接旨?”众画家面面相觑,谁也不肯上前。竹禅沉思片刻,双手合十说:“贫僧愿接旨。”

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拿起画笔,胸有成竹地挥笔画起来。不到半个时辰,一幅线条流畅,弯腰躬身拾取净水瓶中柳枝的观音像便跃然纸上。太监问:“此观音身高有七尺吗?”竹禅指着画说:“这观音直起腰来就有七尺高!”太监将竹禅画好的观音像送进后宫,慈禧太后看见这栩栩如生、立意不凡的观音像,连声叫好。

竹禅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打破思维定式,巧妙地选取角度,他没有从一般人所想的、观音站着的角度入手,而是独辟蹊径,从观音弯腰躬身的角度构思。巧妙的角度,成就了一代画师的杰作。写文章也是这样,角度选得好,文章不仅入题快,而且题材也能更好地向深处开掘,人物个性也能更好地展现,情感也能更好地得以表达。

技法梳理:

要想让自己的文章脱颖而出,就要选好记叙的角度,为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选择精当的“视角”

视角一般指记叙的人称,即作者叙事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作者是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叙述的。记叙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1.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的记叙。第一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抒情。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如郁达夫《故都的秋》就是以第一人称来记叙的。其优点是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不过这种记叙只限于“我”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

2.用“你”“你们”“朋友”等称谓来记叙的,叫第二人称的记叙。第二人称可以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便于诉说衷肠。第二人称的记叙是把读者置于叙述者的对面,直接与读者进行感情上的交流。这种写法的优点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倍感亲切。其不足是第二人称受叙述角度、叙述者的口气的局限,一般人极难驾驭。

3.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旁观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或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如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用的就是这种叙述视角。其优点是这种记叙,可以是全知,也可以是半知,可以借助他人视角,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自由广阔地反映生活,刻画人物。其不足是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真实感也稍逊于第一人称。

二、把握恰当的“切入点”

“切入点”即作者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其目的是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凸显事件的启发意义。就像摄影,可正面,可侧面,可俯拍,可仰拍等等,只有选取了恰当的角度,才能拍出最佳艺术效果的照片。选择切入角度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切入的角度应“小”,即以小见大,从细小的事情上,表现大的主题。文章切入的角度小,便于把握,更便于写细,写具体。

2.切入的角度要“巧”。大多数学生在写叙事类文章时,擅长顺叙,平铺直叙,一步一步引领读者走向高潮。但如果能尝试用倒叙,步步设疑,层层剥笋;或者开头平地一声雷,先声夺人,效果定能不同凡响。

3.切入的角度,还要注意一个“新”字,即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见解,所抒发的感受,不落俗套。

学以致用:

1.张磊个子不高,是一个刚转学来的学生,与李明成了同桌,但李明对张磊很是反感。他处处为难张磊,甚至把张磊正在背诵的书给丢掉。可张磊毫不在意,并在李明摔伤时给予帮助。试着从李明的角度(第一人称),写一段文字,涉及到张磊的文字,最好用第二人称,写出他们之间的故事。

答:

2.下面是写父亲的一个片段,思考从哪几个角度写了父亲,有什么妙处?

爸爸,我不想用任何辞藻修饰痛苦,只想和您聊聊。

忘不了,那时阳光明媚。“老爸,您为我骄傲不?”每次我问您,您总是笑着接过成绩单,抱起我用满脸的胡碴扎我。您喜欢让我坐在您肩头,为好奇的我解答疑问,然后在我不注意的时候把我抛向天空,听我随空气的呼啸而尖叫,接住我后就爽朗地大笑。爸,那个时候您意气风发地骑着摩托车带我去旅游,脸上是喜悦和满足。

忘不了,那时乌云密布。车祸让您失去了活动能力,可您还是笑着说:“没事儿,老天爷不让我死,我就活给他看!”可是您却更加劳累了,只能用轮椅丈量行走的距离。看到一根根白发逐渐占据您的头顶,我很心疼,您却笑呵呵地说:“头顶下雪了,还是局部地区。”可我能听出背后的辛劳与苦累。

6年了,爸,您已经被限制在轮椅上6年了。6年里,我长高了,长壮了,可您呢?从140斤瘦到不足100斤,但您还是执著地为我开拓前方的路。所以,爸,我想对您说:

爸,您太累了!

爸,您是男人啊!您渴望游遍大江南北,您心里也怀着“行走天下”的梦想啊!这十几年您劳累地在一个地方打转太久了,等我长大,就算背,我也会背您周游世界!

答:

3.下面描写的是救人的一个场面,用的是第三人称,试着换一个角度,假如“我”也在这旁观的人群里,“我”会如何去做 ,从“我”的角度来描写一下这一场面。

地上躺着一位老人,似乎失去了知觉,他眉头紧锁着,看样子很是痛苦。

围观的人很多,里三层外三层,但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突然,人群骚动,一位大学生模样的女孩推开人群冲到老人那里,急忙把老人扶起,看了看老人之后大声向人群喊道:“老人需要赶紧送到医院就医。”

人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可是并没有人施予援手。女孩为老人做了一些急救工作,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水,脸颊也开始泛红。

她再一次大声但又有些无奈地喊道:“我没有带电话,谁帮我打个120?”可是人们仍然无动于衷。

面对冷漠的人群,她显得更加焦急,她努力尝试着把老人扶起,甚至想要把老人背在背上,无奈身体单薄,自己也摔倒了。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

上一篇:文言文知识积累 下一篇:记叙文如何选好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