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养老保障模式新探索

时间:2022-07-31 07:22:08

我国社会养老保障模式新探索

内容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探索新型养老模式,积极拓展养老资金的来源渠道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应对日益严重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消费养老保险,作为一种新型养老保障模式,以其独特的功能优势将为我国未来破解养老保障诸多难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关键词:消费养老保险 社会保障 资金

问题的提出

养老保障制度是世界各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柱性制度安排,往往决定着一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的成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与此相伴的是我国生育率下降,家庭结构小型化特点日益凸显,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正在持续急剧弱化,当前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等形式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探索新型养老模式,积极拓展养老资金的来源渠道已成为我国政府应对日益严重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消费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保障模式,以其独特的功能优势将为我国未来破解养老保障诸多难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消费养老保险的涵义与特征

“消费养老”是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新名词,尽管有学者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尚无一个确定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消费养老保险指消费者无需额外交付保险费用,其通过消费养老保险项目企业所提供的消费平台进行日常消费,从而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养老保险(张继肖,2011)。也有学者认为,“消费养老”在实质上是一种“消费行为资本化”,即消费者购买商家或企业的产品,就相当于向商家或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商家或企业将该投资所获得利润按照一定的比例返还给消费者,并将其让利返款全部记入商家或企业为消费者设立的养老金账号内,使得消费者在达到养老年龄后就可以享受其积累的养老金(陆曦,2011)。笔者认为,消费养老保险涉及消费、养老、保险三个方面,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成本低,易统筹

传统的社会保险具有一定的储蓄性,即社会保险机构需要依法收取企业或个人的社会保险费,同时,也吸取来自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资金,并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积累,然后依法进行分配(郑功成,2010)。而消费养老保险除提供必要的办卡费用外,消费者无需支付额外保费,只需在消费保险所提供的消费平台进行日常消费即可。此外,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障体系,根据城乡、群体等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这使得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总体上处于过度分割、杂乱无序、漏洞巨大的残缺状态(郑功成,2010)。消费养老保险通过注册联网,将各大企业商家现有的促销让利运营模式统一规范注册,统一资金积累出口,统一由银行筹集管理,并归入个人账户,简便易行,能够改变当前我国各地养老保险中的“碎片化”局面,有利于实现养老保险的国家统筹与监管。

(二)覆盖广,自愿性强

根据学者调研分析,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覆盖的人群还较少。截止到2009年6月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413万,覆盖率不到60%,特别是参报农民占农村适龄人口的比例只达25%,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蔡汉波,2010)。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的目标客户群是所有存在消费行为、关注养老问题的13多亿消费者,这个群体是巨大的。消费养老模式的责任主体是个人和商家,就消费者个人来讲,通过“人人消费、人人获保”,能充分调动消费者消费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不增加个人负担的同时,还能通过消费获得一定的养老金,体现了享受保险的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对于国家来讲,消费养老保险不增加消费者个人负担又能减轻政府保险支出负担,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实现养老保障的广覆盖。

(三)有弹性,可持续

与企业年金及商业保险不同,消费养老保险模式不容易受到企业效益或个人经济状况改变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由于每个人都参与消费,均有消费积累,无论出现何种不可预测情况,消费者都能在老年后获取到养老金。这种零星的、可间断的、存款数额时大时小的保障模式具有弹性灵活、持续积累且不需要额外投入的特点,是其他补充保险所不具备的。

消费养老保险推行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应对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全国60岁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十二五”期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由现在的1.78亿增加到2.21亿,老龄化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人口学家预测,2010年至204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时期(按中生育方案计算),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40年将达到22%,2055年达到25%,此后将在24%-26%之间徘徊(王金营,2008)。

在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的背景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与其他人口老龄化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二是人口老龄化地区差距明显,经济发达地区的老龄化程度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镇地区;三是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明显上升,已由2000年的9.99%上升到2007年的12.86%(郑功成,2008)。

为此,政府要理性预测并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要在坚持和完善现有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尝试新的养老保障模式。与传统商业保险投保数额较高,预期风险较大,消费者自愿参保积极性不高相比,消费养老保险制度以人们日常消费并通过让利返款的形式直接充实个人养老保险账户,通过消费带动养老储蓄,以养老储蓄刺激消费,能够做实做大养老金个人账户,为应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提供强大的资金积累。

(二)有利于缓解我国养老保障资金短缺的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包括政府财政投入、企业社保统筹和个人储蓄三种形式。与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相比,养老资金不足、筹资渠道单一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首先,政府财政支付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性原因,即在开始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时,有相当部分的已退休人员、老职工过去没有缴纳过养老保险基金,国家按政策将其过去的连续工龄视为缴费年限处理。当这部分职工退养需要发放养老金时,由于企业和个人没有或很少缴纳养老保险基金,从而形成了较大的历史欠账。政府为弥补社保资金的缺口,需要投入巨大的财政支出。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失地农民、农民工涌入城市,传统依靠家庭和土地养老的功能急剧弱化,面对快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财政压力。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7-2009年,国家分别支出社会保障金7887亿元、9925亿元、12302亿元,三年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2%、26%、24%。仅依靠政府补贴已远不能满足民众的养老需求。

其次,企业职工个人所缴纳的社保费用,所占的总体比例非常有限。由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向现行的统帐结合制转变所产生的转轨成本偿还机制尚未形成,直接导致现阶段企业较高的缴费负担,一部分企业资不抵债,被迫破产,这些都降低了基金的支付能力;特别是一些企业只求短期经济指标的实现,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虽然国有股份的减持和公益的发行,为社保资金开辟了一条筹资渠道,但受市场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难以形成持续、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

再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效机制缺失。由于制度转轨成本的化解机制与现实财政补贴的分担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个人账户长期空帐运行。加上有关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管理机制、养老保险经办机制和养老金增长机制等尚不健全,基本养老保险抗御通胀风险和保值增值的能力普遍较弱,严重制约了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004年,我国养老金缺口达2.5万亿,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帐”运行规模已超过6000亿元,并以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在扩大。此外,商业养老保险等社会养老保险形式因为投资风险高、受短期波动影响大,因此自愿接受的群体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拓展我国养老保障资金的渠道是破解我国养老保障制度难题的关键环节。消费养老保险通过消费达到养老金的储备,实现“一生消费、幸福养老”的规划目标,其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不仅可以为政府减轻巨大的财政压力,还可以达到拉动内需、促进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三)有利于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并促进社会和谐

首先,消费养老保险有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深化的影响下,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普遍共识。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中国总体上进入大众消费阶段,城乡居民家庭面临着普遍的消费升级,依靠内需来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有了很好的基础。在此背景下,消费养老保险有利于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扩大内需。

其次,有利于创造就业岗位。消费养老保险事业的实施涉及商家、企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提供养老服务的各级服务机构等,一旦在全国推广普及将为社会提供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有利于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再次,有利于提高百姓收入,促进社会和谐。有调查显示,影响国人幸福感的主要有三大因素:收入、健康、感情,其中提高收入成为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之首”。而收入的提高取决于收入的增加和支出的减少。一方面,消费养老模式通过消费实现养老,能够有效地弥补消费者在退休以后基本养老金的不足,不增加国家、企业和个人的额外负担,客观上减轻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压力,为百姓收入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消费养老模式的实施为国家养老保险提供了一个数额巨大、持续不断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好地解决了百姓养老、医疗之忧,对于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消费养老模式推行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支持

2011年9月,国务院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必须深刻认识发展健康养老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利用当前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抚养比较低的有利时机,从资金、物质、精神、服务、政策、制度和机制等方面,打好全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建设的基础。”

总理连续四年在《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要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资金。2012年3月5日,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加强社保服务能力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各类社保经办机构进行整合归并,有些服务可委托银行、商业保险机构代办”。

(二)市场需求旺盛

调查显示,医疗和养老问题分别排在了当前中国家庭主要困难的第2位和第6位,其中医疗、养老问题已经连续四年(2008-2011)位居家庭主要困难前三位和前六位。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为自己和家人做出更长远的打算。在2012年百姓计划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中,保险排在第三位,成为消费领域的一匹黑马,而在两年前,保险还仅仅排在第九位。2011年,有34.2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计划购买保险产品,最近三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出,人们对保险的需求持续增长(19.2%,29.1%,34.24%)。

以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为例,我国目前约有老年人1.78亿,而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仅有4万个,床位200多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11张床位。这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巨大差距,与发展中国家每千名老人拥有30-50张床位相比,也有明显的差距。我国人口超过13亿,一旦消费养老模式得以推行,这13亿人都将是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的目标客户群。根据统计局的相关数据统计,2000-2010年,十年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超过了3倍,而三十年后的保守测算将增加10倍。例如,一位通过“消费养老”当前平均月消费3500元的公民,通过金融机构的复利增值,30年后,个人能获得的养老保险金累计可达100万元,而全国可储备养老保障资金1300万亿以上。如果随着全民工资收入的提高,养老金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三)实践基础

消费养老保险模式在一些城市和地方已逐渐推广和运用。

2009年,总部在上海并在郑州、无锡分别建有办事处的德农公司成功建立起国内首家“积分银行”大型网站。提出了免费养老保险计划,通过开放平台,帮助农民工、流动人口以及中低收入人群在购买商品后增值获得养老保险金积累。

2009年4月,呼和浩特市开通了“信息服务一体化工程”,市民可以凭借“内蒙古自治区居民消费信息卡”购物并可享受其消费额的银行6个月的定期存款利息。

2010年11月,重庆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重庆消费养老发展办公室、重庆市老年事业发展基金,联合银行、保险公司等,推出了一款积分消费养老保险。

2010年天津市为推进消费养老模式,通过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专门开展研究,形成了针对消费养老模式的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以及如何进行社会实施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2010年12月,由上海市企业发展促进研究会主办的“消费养老”模式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消费养老”模式课题组负责人,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主任杜平公开表示,“消费养老模式”采取“个人消费—企业返利转为投资—消费者获得红利养老金”的方式,将消费与养老有机结合起来,对企业、对消费者都有利,为未来养老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

2011年12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信用中心和《中国经济周刊》共同举办的“探讨多元化养老模式与养老金来源解决路径暨‘消费养老’模式论证会”在北京召开,与会各方对消费养老模式商业可行性、国家政策法规完善、政府监管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开展了商讨和论证。

结论

消费养老保险实现了商品消费、电子商务、养老保险的有机结合,是传统养老模式的一种重要补充和创新。然而,消费养老保险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形成、成熟和可持续发展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商业企业的选择。因为消费养老保险的资金建立在企业的消费返利再投资进而用于养老保障,对企业长期、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信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而,企业的选择非常重要。

二是专项基金的管理。消费者返利需要借助第三方投资保值增值,基金投资运营对于“消费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而,需要慎重选择专业化的金融结构,并做好资产监管和配置方面的工作。

三是消费养老保险相关制度环境的改善。比如如何规范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的行业秩序,杜绝商业欺诈和恶性竞争等破坏市场竞争环境的行为。如何规范推行消费养老保险过程中的商业企业管理行为、营销模式等,避免落入类似传销式的违规陷阱中。

但是,笔者认为,任何一项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中国养老保障问题的巨大压力,消费养老保险模式的推行十分必要。当前可采取地区试点、政策跟进、逐步展开的原则,可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相关试点工作,政府要积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然后由点到面、逐步推行到全国,让消费保险模式成为破解中国养老资金难题的重要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继肖.消费养老保障对提高社会福利函数的作用—兼谈消费养老保险项目及前景[J].经营与管理,2011(3)

2.陆曦.消费养老保障模式理论与可行性[J].经营与管理,2011(8)

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人民出版社,2008

5.蔡汉波.社会保障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6.内地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60岁以上人口占13.26%.中国新闻网,2011-4-28.news.省略/mainland/detail_2011_04/28/6035339_0.shtml

7.王金营.未来人口发展失衡引发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8.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调研报告:当前中国城乡家庭消费状况[N].光明日报,2009-1-20

9.《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2011-2012)》18项独家发现.中国网络电视台,2012-3-7.省略/special/2011ddc/20120307/110892.shtml

10.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人民网, 2012-3-5.lianghui.省略/2012npc/GB/239298/17294828

11.宋雪莲.“消费养老”:养老能预购吗?[J].中国经济周刊,2012(1)

作者简介:

张利国(1976年-),男,河北张北人。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民商法、经济法。

上一篇:浅议大学生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下一篇:扩大内需与可持续消费: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