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戏剧教学探究

时间:2022-07-31 06:31:06

高中历史戏剧教学探究

摘 要:2010年以来,随着新课程逐步深入,高中历史课堂从内容、形式、目的等各方面日益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戏剧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高中历史教学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整合,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戏剧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演”中学,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智育”与“德育”的功能。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戏剧教学

戏剧教学(drama-in-education)在欧美国家已经实践多年,形成了从早期教育到高等教育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内容上看,基本上就是任课教师在课堂内灵活运用戏剧学习与教学的方法。它不拘泥于任何形式,不受时间、空间和人数限制,在教室内运用戏剧与剧场的要素与技巧,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正如张晓华所定义的“它是以人性自然法则,自发性地与群体及外在接触,在老师有计划的引导下,以创作性戏剧之即兴表演、角色扮演、游戏、模仿等形式进行,让参加者在彼此互动关系中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在实做中学习,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与生活技能。因此,戏剧可作为语文、史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等诸多课程内的教学活动,提供较具弹性、活泼的教学。”

一、戏剧教学的历史渊源与实践意义

将戏剧融入教学源于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思想家卢梭(J.Rousseau)的两个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后来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J.Dewey)实践学习理论的“渐进式教学”和赫兹-麦恩斯(hughes mearns)的创造力(creative power)教学理论等,在欧美国家有了深远影响。 1930年,美国戏剧教育家温尼弗瑞德-瓦尔德(Winifred Ward)编写出版《创作性戏剧技术》一书,正式提出了“创作性戏剧教学方法”。在英国,教师芬蕾-琼森(Finlay Johnson)的戏剧化教学,以及教育家卡德威尔-库克(Cadwell Cook)首先具体的运用戏剧方法于艺术课程教学。 因此戏剧性质的教学方法开始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1950年后,在英国发展了斯累德(Slade)儿童戏剧教育传统。他与布雷恩(Brain Way)合作,致力倡导儿童和青少年的“参与剧场”及教育戏剧,认为戏剧学习的运用,是个人成长的必要部分,也是人格成长的教育模式。60年代,多萝茜-赫斯克特(Dorothy Heathcote) 和博尔顿(Bolton)强调戏剧的认知是省思某一议题的一种方法,他们将戏剧做为学习的工具,教师的角色必须顺应学生学习的情况而随时作调整,建立一种“make-believe”的自然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在假设的共识中进行即兴表演,表现出生活的某一层面,再藉由戏剧活动里反应的问题、产生的危机,让学生解决。Bolton 承袭了Slade、Way的教育戏剧概念,并以 Heathcote的教学实作为基础,建立了教育戏剧教学理论。

我国戏剧教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1915年7月,当时的教育部所设立的“通俗教育研究会”,下设有小说、戏曲、讲演三股,“以研究通俗教育事项、改良社会、普及教育为宗旨”(《教育部公布通俗教育研究会章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卢作孚等人利用戏剧普及教育,对学生人格培养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1944年南开四十周年校庆之际,张伯苓提倡新剧,“最初目的,仅在藉演剧以练习演说,改良社会,及后方作纯艺术之研究”(《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这就明确了张伯苓在南开倡行戏剧的学校课外活动性质与教育戏剧性质,目的是培养将来能服务社会的新人才。这些都是对戏剧的教育功能的有效探索,并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有形的参照和可贵的经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21世纪的今天,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大力推广戏剧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课改背景下实践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认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弘扬民族精神;……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这就意味着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实现民族和人类文化传承。高中历史戏剧教学要求学生对史实有正确的认识,一定程度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编篡剧本,对剧本的掌握张弛有度。帮助学生把课本中的书面文字转化为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这一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将知识进行识记、理解、再加工、输出的过程。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化素养、培养情趣的有效途径

游戏能丰富想象,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是将来知识型人群社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戏剧教学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用”的良方之一。

高中历史教材由于受到讲授内容的限制,在形式上、内容上可能达不到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的境界,但若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改成课本剧,并自己表演出来,就既能督促学生去读懂教材,又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理解、综合、归纳、表达等综合能力进行检查测试。在这一过程中,课本剧为教师、学生、课本创设了多元对话的途径,实现了知识在本、师、生之间的传递,从而达到了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教育原理[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3]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200.

[4]姬秉新主编.历史教育学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上一篇:山区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设置课后作业 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困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