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8:07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篇1

【关键词】物理教学 教学观念 创新途径 创新情景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目前,农村初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虽然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但水平还是很低的。据统计,大部分农村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都很差,女生比男生更差。这一问题不解决,是必会影响他们将来学习知识、认识世界、揭示规律、创造发明、改造世界,甚至会危及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鉴于此,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而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重要,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就更应该,也更言易找到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点。我在物理教学中,努力寻找导致学生缺少创新能力的原因,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农村学生缺少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因

1.1 受大学生就业困难,及体力劳动者工资增长较快的影响,部分农村学生产生新的“读书无用”的思想,对学习无兴趣,厌学。

1.2 农村教师中老教师居多,教学改革的步子不大,教学方法还停留在老套路上,不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3 农村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创新思维活动开展的很少,学生思维受到阻碍。

2.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1 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究创新教育。

要想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没有创新素质的教师,自然也就培养不出善于创新学习的学生。因此,我作为农村物理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途径,努力是物理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天地。这样才可以在继承前人留下的丰富的科学遗产的同时,不断丰富、完善、创新科学知识,使人类科学技术水平不断的发展提高。

2.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要想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就要不断创设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这样学生才有创新的动力。为此,在物理教学中,我采用提问、讲故事、做实验、搞活动等方式,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把学生引入神奇的世界,激发出他们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思维。列如:在讲速度的概念时不是只是向学生灌输概念,而是先让学生回忆田径运动员比赛情境,然后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①物理运动的快慢与哪些物理量有关?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哪些方法?③如果两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运动快慢的呢?田径比赛的情况和这三个问题,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经过研讨,虽然众说不一,有错有对,但对学生来说,他们的确是一次探究,一次创新。

2.3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最有效途径,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不要让学生预先知道实验目的、步骤、原理及最后的实验结论。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并回答出猜想的理由,然后让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要求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自己去根据实验结果,去归纳,总结。这样不至于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不动脑,就完不成实验。这种探究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坚韧的性格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时实验教学还不能只停留在实验的层面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去探索和发现。例如:在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获得物态变化规律后,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创新联想。假如你是一位建筑师,你如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使你的居室一年四季保持舒适温度呢?学生会说出许多设计和想法。对学生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要给予表扬,对学生不切实际“异想天开”的想象也要给予鼓励。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创新欲望,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拓展物理教学创新途径。

在加强实验进行的同时,也不应忽略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科技信息讲座、专题答辩会、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课外活动都可以成为物理教学的创新途径。我每学期都要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有针对性的开展这些活动。例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后,让学生深入村、屯,调查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方案。即使学生的“环境污染整改方案”不尽合理,也依然可以调动他们的创新欲望,训练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课外活动的开展,确实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多渠道的为学生创造研究性学习和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为学生创造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尽管学生在活动中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会经历许多失败,但战胜这些挫折就会成功。学生自己摸索、探究得来的知识,他们会永久不忘,并且从自己的这些探索中感知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艰辛,从而使学生的意志更坚强,还能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好习惯。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篇2

关键词:音乐教学 教学途径 审美能力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价值体现在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承四个方面。新课标的内涵在于以音乐的审美体验为核心,鼓励带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学生终身喜爱、学习、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小学音乐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音乐课堂缺少乐趣、教学目标与实际课堂脱离等问题,不能有效地实现新课标赋予小学音乐教育的价值。因此,只有创新小学音乐教育的新途径,才能更好的发挥音乐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注重音乐审美,提高欣赏能力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由此看出审美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采取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创新学习方式,进行审美体验

音乐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本位”思想,同时也倡导构建“以人为本”的新课堂。[1]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思想,由传统的关注课本转向为关注学生兴趣需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作为音乐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综合学习方式来面对音乐课堂,从而有效地避免课堂结构所带来的重复单调。同时要淡化音乐技能、知识和枯燥训练的过程,引导学生感知所学歌曲的外在美,之后在学生反复倾听与理解过程中,从整体上领略音乐所具有的内在美,逐步学会体验音乐情绪与节奏、内容、等方面的联系。

(二)运用现代设备,丰富审美感知

在现代教育手段多元化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已普及到小学音乐课堂,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对小学音乐进行教学,不仅提高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课堂的兴趣和热爱。[2]音乐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我培训,只有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才成充分利用多媒体中的声、像、图等优势,渲染课堂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在教学中发挥其优势作用。未来的音乐教育将是丰富多彩的,只有将这些现代教学设备引入课堂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带动课堂、丰富课堂的作用。教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多媒体技术已成为现在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3]构建多媒体支撑的课堂环境,使音乐艺术与科学手段融入到一起,才能更好的拓宽音乐教学途径,为音乐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二、注重音乐引导,培养综合能力

音乐课程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审美体验,更体现在通过音乐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社会交往等综合能力。

(一)结合音乐审美,激发创造思维

音乐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与否,只有是否更合适。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同时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发挥自己对歌曲的态度与见解,不要对学生的意见进行直接的肯定与否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还可引导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同学对歌曲进行改编与创造,这将增加学生的创作乐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通过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体验歌曲,而且能够把新改编的歌曲表现的更加生动活泼,把音乐的内在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最终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结合音乐活动,鼓励学生交往

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也要创新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可以将钢琴、大小提琴、口琴、等不同的乐器带入课堂,让学生加深对这些乐器的认识。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团队合作研究这些乐器的不同特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同时,教师也可把音乐教学搬出教室,在操场上采取游戏、集体舞、运动操等形式,这样有助于丰富音乐教学形式,也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也体现了音乐的社交价值。

三、注重音乐拓展,彰显音乐文化

音乐课堂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不仅包括对音乐的品味与感受,还应包括与不同学科的综合。音乐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文化传承的价值,因此,音乐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有和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才能体现音乐课堂的人文价值与内涵。

(一)结合生活体会,拓展音乐外延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也是来自于五彩的生活当中的。因此音乐课堂要注重与社会、生活的紧密接触。当今社会传播途径广泛,电视、公园、影院处处都能感受到不同的音乐。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处处留心,感受生活中的音乐,养成善于聆听、善于感受生活中的音乐美。同时,教师还应积极组织学生走近自然、社会,感受自然与社会的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搜集身边所感受到的民俗音乐,如“豫剧”、“怀绑”,把自己听到的说出来,和大家交流分享,之后教师予以补充。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交流能力,而且为学生热爱传统音乐文化、民俗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贯穿音乐精神,融合其他课程

学生在校期间,以语文、数学等专业课学习为主,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其他学科与音乐进行联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综合的思维能力。只有将音乐感受与科学知识进行融合,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感悟能力,丰富学生对音乐艺术形象的理解。最终才能使音乐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有利途径。

音乐教学的新途径在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将会有助于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只有坚持以新课程标准为核心,积极探索音乐教学新途径、创新教学思路,才能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路宇珍.用新理念创设小学音乐新课堂[J].教学与管理,2005,(07).

[2]杨晗誉.多媒体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3).

[3]张英梅.小学音乐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1,(10).

作者简介: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篇3

关键词: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新期我国高等教育教时学改革的重要议题[1]。“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本科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实验课,是理、工科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在创建综合性、有特色、开放型、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认真探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实验教师必须做的工作。面对一门基础性极强的实验课程,究竟可通过哪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想法。

1.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分析

对于理工、工科等大学生而言,通过大学物理实验这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及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迅速适应时代科技发展的综合技能。虽然以往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顺应时代科技的要求,各高等学校也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改革。但是,由于存在受到教学理念、师资条件限制及教学模式的僵化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提起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思想观念的偏转

近年来对有关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开设,师生在思想上重视不够。首先从教师到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依然较严重;其次,很多学生认为大学基础物理实验都是一些最普通的、简单的操作,而这些在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工作中根本起不到作用,因而在实验中只是走走过场、敷衍了事;再次,由于对基础物理实验的认识不够,加上现在很多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快速发展,使得在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所应有的硬件建设有限。

1.2实验教学模式僵化

现行对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缺乏让学生自主实验的机会。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学方式呆板,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就分组实验来说,教材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都写得面面俱到。然而每次实验课教师还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根据教材讲实验目的、原理……然后学生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操作几下,取几个数据,实验就算完成了。然而这样做实验,收获甚微。现阶段往往是一个实验小组(8—10人)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个实验,用同一种方法、相同的仪器,且都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得出同一结论,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有的甚至窃取别人的数据敷衍老师。在实验过程中既不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又不记录有关数据,更谈不上认真思考。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培养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能力途径的探讨

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课内课外多方面的渠道,教学模式就是对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和途径的综合,经过特定的步骤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教学结构形式。不过,它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一直延伸至课外的综合形式。由于课堂教学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有必要考虑从课内到课外的多种教学途径,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寻找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必须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非线性自组织理论[3]和后现代主义教育教学观[4]为指导,这些途径之所以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由大学物理实验内在的创新教育功能决定的。

2.1加强大学物理实验的趣味性

在人们的观念中,大学物理实验总是与严肃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实验中需要严格的逻辑推理和灵活的动手操作,被认为是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手段,这种观念大大忽视和淡化了大学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实际上,增强大学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根据多年的实验教学情况,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继续忽视大学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将最终扼杀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探索大学物理实验趣味性教学的途径[5]。

2.1.1加强演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好奇心。

首先,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是光、声、色彩的合理融合,从视觉和听觉方面都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趣味性,同时是新颖性与研究性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做音叉振动实验前,先观察演示实验——喷水鱼洗现象,必将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当学生看到鱼洗的水波、水花的溅起,听到铜盆的嗡嗡声时,就会对受迫振动和共振原理有直观的感受,从而思考其中的道理。如果每次大学物理实验前,都用相关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则必将大大削弱物理实验的枯燥感,提高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

其次,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是关键环节。让学生做演示实验,使他们有表演和参与的机会,也有发挥自己潜能的舞台。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学目的自然就达到了,而且效果事半功倍,比起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印象要深刻得多。

2.1.2适当组织学生参观高科技设施,使学生了解高科技发展的前沿。

高科技设施要么庞大,要么精巧,本身就有很大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高科技与大学物理实验有关内容有联系。例如,参观激光技术研究所设施,会使学生联想到声光效应,利用声光效应制成的调制器和偏转器可以快速而有效地控制激光束的频率、强度和方向,从而扩展激光的应用范围。再如,参观粒子加速器的有关设施可以使学生领略到电磁变化如何引起粒子能量和质量的变化;参观托克马克装置使学生领略核聚变的巨大能量。另外,引导学生参观科技馆的展览,可让学生了解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大学物理实验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组织学生参观高科技设施,使学生了解高科技发展的前沿,增强创新意识。

2.2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创新活动

大学物理实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实践性,这就决定了物理实验所学课堂知识可以延伸至课外,在课外活动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组织一些创新活动,既能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丰富学生的创新实践,使学生所学有所用,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得到较好发展。

大学物理实验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覆盖面广,对几乎各个专业都具有吸引力。各个专业特点不同,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侧重点也不同,把大学物理实验知识与各个专业特点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科技活动,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可结合力学方面的实验搞一些创新研究,比如改进杨氏弹性模量的测量;对于电子专业学生可结合电磁学方面的实验搞一些小改进、小制作,比如用传感器改进某些实验的测量方法,自动测温温度计的制作,等等。让各专业的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当然,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2.3加强网络实验教学建设

建立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有利于建立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有利于建立实验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改革创新。同时,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可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有利于学生交流创新见解。

3.结语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改变传统观念,开拓多种新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随着教学环境的改变我们一定能探索出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滨,王芳等.大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

[2]罗娇.浅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高校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启发[J].学理论,2011(06).

[3]郑雪梅.自组织理论对物理创新教育的几点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

[4]肖靓莎,彭希林.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对提升大学生学习力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9(14).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篇4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创新的思路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体现创新教育,例如当学生根本没有对事物尤其是抽象的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时,即使他们知道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创新行为,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教授新课之前要准备一些有趣的内容给学生看。例如可以在互联网上下载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有趣的、直观的图片、视频、漫画、网页等。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困难问题容易化,把深奥问题浅显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长期的动力,可以这样说,兴趣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使学生充满信心,斗志昂扬,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积极主动地完成从探索到创新的过程。这样计算机教学不仅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计算机教学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更好地启发学生去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真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人格的人。许多研究证明,人类可以通过视、听、触摸、肢体动作四种途径获取知识,并且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要优于单一途径获取知识,人类以一种感官作为主要途径加上另外一种或几种感官作为辅助途径来获取知识。实际上,这个学习的过程是无意识中所有感官共同参与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类通常采用混合的学习模式。还有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有83%来自视觉、有11%来自听觉、有1.5%来自触觉。人类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过的信息的ro%、听到内容的20%及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而计算机教学是可以实现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迎合人们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计算机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刺激人的听觉、视觉、触觉、肢体动作等,从而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图片,再加上教师语音,学生可以通过听觉和视觉两个感官来接受知识,有助于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比如,尽管大部分外国学生特别喜欢中国的山水画,但他们大部分不知道什么是山水画,山水画是怎么来的,山水画是怎么得名的,如果在课上播放一些山水画的图片和一些大师的山水画及山水画历史的视频,更有助于学生对山水画的了解,从而加深了对山水画的印象。还可以播放一些按步骤教授的山水画绘制过程视频,让学生参与绘画,这样能够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和肢体动作三种不同的途径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实践性更强,有利于学生的实践创新。例如,在艺术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用计算机,教师用和谐的色彩、逼真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将枯燥的说教、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具体的视听形象,给学生展示丰富的艺术材料,创设出形象生动而又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他们的形象思维。艺术创作的创新,需要大脑中有足够大的艺术存储量,需要具有各方面的艺术材料和生活材料,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艺术思维,才能创新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计算机教学为艺术创新提供了这一刺激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创新。在逻辑性和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的文科类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西部大开发、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党的十等国家重大的焦点问题的图片资料或视频整理成教学课件,展示给学生,能够使学生的爱国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当前局势更直观,更形象,为他们的思维和创新指明了方向。也可以把国际上的一些突发性事件,如:问题、伊拉克问题、“9.11”事件、美国出兵阿富汗、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坠毁等最热点、最受关注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理智地看待国内外局势,使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党的方针路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为党的目标而奋斗。培养学生思考实际问题和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为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使创新目标更加明确。在科学性比较严谨、实践性比较强的理科类教学中,教师除了用板书教学向学生传授理论外,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教学给学生演示大科学家的研究过程,通过视频演示实验过程,通过一些自然学科纪录片的放映,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前未研究的领域及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研究创造的动力,为他们的科技创新提供资源。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方法

创新意识是指提倡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只有加强创新意识引导,才有可能激发人们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进行创新活动。创新能力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创新活动的工作机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笔者认为,加强创新能力的前提是要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并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知识结构、创造性的想象和活跃的灵感等显著特点。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基于创新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关键是教学要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心理需要。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思索探究与创新的能力。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道: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仅仅只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创新正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要从触及学生情绪、心理需要、激发学生思维方面人手。

2.实施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这个引导体现于教师所做的课件和教师对课件的讲授过程。这个引导对学生思维的激发程度能够直接影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加强。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做好教学课件,适当改革教学方法,使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优势,充分利用探索和研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学生做好学习模式的引导。教师尽可能把课件做成有效的适量的资源库来代替教材、教学参考书,布置相应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复习这些资源库,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在学生基础文化素质普遍薄弱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和突出个性的学习方法,把学生当作重点对象,充分了解学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组织学生按任务驱动模式就研究的课题或任务去学习。教师通过实施适合学生特点的指导学习(如项目实习等)项目,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与应用工具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与职业素质。例如对于计算机这门课程,采用计算机教学是必需的,那么教师怎样去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呢?在网络规划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讲解其理论知识,举出并阐明一个实例。更为重要的是老师要安排学生上机实践,老师边演示边让学生跟着做,最后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模拟配置。通过实践,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开发网站的技术以及网站管理、维护、优化的方法。在实践中学生遇到不同的问题,大家可以自由讨论,达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另外可以给学生适当安排自学任务,让他们自己搜集资源做出课件,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向同学讲述,大家再一起讨论,这样能够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也可以加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创作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需要学生点击就可以参与的板块,提供一些高质量的教学在线游戏,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使学生积极互动与合作。学生将听觉、视觉、触觉和肢体动作四个途径并用,在线游戏教学使重复阅读和练习不再枯燥乏味,学生在自然轻松的状态下获取知识,学生的学习效率大为提高。就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而言,计算机教学的应用也非常必要,例如讲“海峡两岸关系”时,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编发几张台湾日月潭、阿里山的优美的风景图片。在呈现给学生图片的同时,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播放视频短片,例如总理在答记者问时的讲话原文:“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另外可以播放一些历史短片或纪录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门课上来。在课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一些这方面的内容,比如演讲稿、专家分析、新闻视频等,把学生分成小组,就他们所掌握的信息,结合课程主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用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上网搜寻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最后解决问题,激发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值得一提的是运用计算机教学虽然能使课堂教学更优化,但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必需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刻意去追求使用计算机。也并不是只有计算机教学才能激发学生思维,才能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摒弃历史无从谈未来,摒弃根无从谈枝繁叶茂,摒弃传统无从谈创新。教师要做到计算机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做好引导学生思维的教学过程,为创新意识的加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去摸索和实践,积极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

结语

在创新型的社会中,计算机教学中的创新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计算机教学因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直观性、丰富性被广泛应用着,但是它不应该成为传统教学的替代品,抛弃历史就无从去谈创新。要实现创新计算机教学就要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做到合理创新。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篇5

关键字:教育理念 教学环节 学习动机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任和教学目标,可最终的检验效果却是学生本身,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自由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寓教于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主观能动性,教学相长,推动学员创造力的开发与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直接发生途径。

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是不会自然产生的,实际中也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工作去激发,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1.更新教育理念,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培养学员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确立学员的主体地位,启迪学员发现问题,并运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世界。

2.抓住教学环节直接途径,辅助间接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教学环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途径,主要有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阶段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因为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新学习需要。所以教师应耐心有效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望。

在辅导教学过程中,还要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从间接途径考虑,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深化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实践教学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真正检验途径,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舞台。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求证学习结论,不断碰到新问题、新挑战,这反而不断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进一步研究、论证中,开阔思路,培养起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利用学习效果与学习动机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行为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的好坏又反作用于学习动机。所以,教师把握好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有机地隐藏于情境之中,往往会激发学习动机,从而引起学生迫不及待的求知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心理准备。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程度,应把不同难度的问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有锻炼的机会。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添学习动机,从而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注意,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只对任务本身产生兴趣。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心理学家对成就归因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当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此时的归因并不一定真实。总之,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教师都应指导他们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争取以后更大的成功。

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旦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这样,既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又能充分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冬梅.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学术论坛[J],2007(23),184-185.

[2]韩进文主编.心理学大纲[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篇6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通识教育

20世纪初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开始。1903年王国维在《论教育的宗旨》一文中,提出了“完全之人物”的人才培养路径,其中即包括美育。王国维认为,美育一方面可以使人情感发达,达到完美之域;另一方面美育是德育与智育的一种手段。关于艺术一词,学界上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义,大致可以概括为:艺术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与工具,在一定的审美理想和技巧的作用下所进行的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識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有机结合,是精神世界的物化。艺术从行为活动上看具有两个特征,实践性和创造性;从学科属性上看,艺术是人文的。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艺术实践教育和美育上。艺术的人文属性决定了高校艺术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

在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化的阶段,艺术教育已经从专门的职业教育转变为一种通识教育。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在大学四年就培养出数10万计的艺术家,但是我们需要培养出有综合素质、人文精神、审美情趣、一定艺术修养和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毕业以后可能不一定从事艺术职业,也许终身都不可能成为一名艺术家,但他们会从事需要一定艺术专业修养的其他社会工作。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功能:立德树人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一)人文教育功能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与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曾任教育部部长的周远清先生指出,高等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即人文科学和艺术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积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高校艺术教育是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积淀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即美育。美育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辅助与诱导作用。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美是道德的象征。蔡元培先生也曾指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导善”的作用。

(二)人才培养功能

林逸鹏先生说过:“高校艺术教育即是艺术的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创新的精神。”高校艺术的通识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普及,更多体现的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功能。富有创造力的人的思维必然包括开阔性的形象思维,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形象思维作为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对大学生丰富想象、储备知识、积累经验、科研创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形象思维与人的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形象思维,人类的科学技术如何能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

(三)文化传承功能

艺术教育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能有效的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的内在动力将不仅促进艺术自身的创新,也将促进受教育者的科学创新和人文创新,促使受教育者在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通过文化交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创新本民族文化,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高校艺术教育,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份文化的担当。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文”化的结果,关于文化与艺术的关系,历来讨论很多。以长城作比,如果把长城比作文化,那艺术则是长城上的一切表现形式,包括每一块砖和每一处垛墙。可见文化是艺术的内核,而艺术则是文化的呈现形式,如果没有艺术的呈现,那些文化注定宿命就会是不是永远的忽略,就是永远的遗忘。艺术的发展为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与活力,而艺术的发展也反映了文化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往往是通过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来实现的。高校艺术教育,既是对传统艺术传承与创新的一份担当,也是高校的文化传承功能的艺术体现。高校艺术教育,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储备了艺术专门人才,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效途径。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篇7

关键词:创造力;激励;挖掘;兴趣;能力;观察

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力是改变环境的能力中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影响创造力的因素有知识的因素,有思维方法的因素,有环境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因素等。我认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课堂上喜欢鸦雀无声,学生循规蹈矩,但具有高创造力的学生往往顽皮、淘气甚至荒唐,这种模式往往可能挫伤学生的创造意识,所以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必须改变观念,为学生的创造力营造宽松的环境,让那些真正有才能的学生有创造机会,激励那些缺乏创造才能的学生提高创造能力。

宽松的氛围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观察、动手、质疑、讨论的机会,教师适时点拨,这样可避免学生上课时过于拘谨,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创造力。例如,讲第五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不应把制法直接讲给学生,应通过以前的旧知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要求学生自己得出制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验满方法、化学方程式和注意事项。学生通过质疑比较上升到理性分析,挖掘知识内涵,构建知识脉络,激发创造精神,实现知行统一。

一、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引路人,应给学生探索的机会、创造的环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主体的重要性。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勇敢发表自己见解,把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讲台,使学生有成就感,学生间再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必将得到极大激发。例如,初三化学课程中“二氧化碳灭火”这一节,教师可提出关于灭火的若干问题,或去消防支队参观座谈。不断创设问题思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有意观察自然现象乃至社会现象,进行思考探索的重要性,激发其创造意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化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示范学科,学生有很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可以针对书上实验结果自己动手做做,如果现象不一样,互相讨论找出原因,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和改造实验方法,自制实验器材。做习题时,指导学生一题多解,触类旁通,并找出最佳答题思路,这些就需要教师给其创造条件,学科优势加上教师积极配合,多让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其创造能力就能在潜移默化中飞速发展。

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还要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质疑思辨,培养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培养创造意识的重要模式,可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求知的动力、成功的关键。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不能仅停留在能否提高学生学习动因的水平来认识,更要提高到能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高度来认识。实践证明,强烈的创造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酷爱。我在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不断探索,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懂得去主动思考,锻炼自己的理解、分析和自学能力,使创造能力得到升华。

创设情境可以用谜语的形式,谜语是一种传统而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文字联想游戏,如果运用于教学中,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设疑激趣,渗透主题,有助于学生在此情境中发挥想象力,理解物质的性质,增强学习效果。例如,讲“催化剂”概念时,可说“加上一点点,作用大无边,功成不自居,质量没有变”;讲“金属”这一节时可引用谜语:“我的出生比铁早,古代战争做刀剑,遇上水气穿绿袍,电气设备我必到”来形容;讲“电解”概念时,可引用“电流一通,微粒移动,得失电子,一东一西”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机会,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我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想方设法开动学生的头脑,给他们广阔的创造空间、学习空间,让他们去大胆怀疑、去假设、去辩论、去总结,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肩发展,使他们本身素质不断提高。

总之,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改变观念,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只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之一,还有很多有效的途径亟待开发和研究。在素质教育的旗帜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培养新世纪创造型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教育工作者将以更高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篇8

【关键词】实验 化学教学 主导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一直是化学研究的手段,更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重点。在教学中我一直坚持以实验为着手点,进行教改尝试,希望找到一条能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充分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方法。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实验是实现化学创新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它学科所不能及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努力构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1 实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说明实践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比如在“探究金属生锈和防治”实验设计过程中,为了揭示生锈的原因,我首先启发学生考虑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放在潮湿的地方的铁制品很容易生锈,但放在干燥的地方的铁制品却不是很容易生锈;在空气中的铁制品很容易生锈,但涂了油漆或镀上了一些不易生锈的金属后的铁制品却不太容易生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铁生锈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维活跃,大胆联想,认真设计,努力创新,设计出了很多种实验方案。这些方案不但新颖,还把化学知识与物理知识进行了充分的结合。首先设计出来的同学又将自己的设计思路介绍给其他同学,使同学们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的讨论。这就使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从而起到了激发创新意识的作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2 实验改进可以增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改进实验、利用实验来增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由于生动、直观、有趣、具有探究性等优势,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对于一些课堂演示实验,遇到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污染物不易处理时,我先带领同学们共同分析实验的不足之处,然后鼓励学生去改进实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还增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说明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改进实验,独立完成有关实验,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锻炼他们的实验能力,并在改进实验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增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实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实验探究中,总是会出现一些未预料到的偶然现象,但只要在保证安全这一前提下,揪住“偶然”不放,询问老师、查找资料和反复实验,就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实际上,很多新发明或新发现,就是在一些“偶然”中得到的。比如:中国古代的炼丹家在一次失火事故中发明了火药;细菌学家弗莱明对一偶然现象的深入研究,最终发现了青霉素;溴的偶然发现;以及近年来获得诺贝尔大奖的一些重大成果,都不乏在偶然中获取成功的事例。

1.4 实验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化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活动,可以把观察、实验控制、收集事实、分析和统计结果等科学方法融于一体。在实验中应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这些是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在化学实验探究的实践中,要尽量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创新功能,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

2.实验是化学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探究为主要形式,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按照探究方式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实验是学生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实验作为一个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不仅是探索和验证化学规律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实验教学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2.1 学科特征决定了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化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 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探究载体。

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和研究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方法。因而,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实验可以作为化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2.2 化学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上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科学家波义耳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中学阶段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和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手段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的同时,也体验到科学探究创新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说。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2.3 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为验证假设提供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求真。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化学实验以它特有的魅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条件。

3.实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凸显重要作用

在实验中我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挖掘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功能,充分发挥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3.1 以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产物,在思维领域里概念用来反映思维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而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表达形式。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而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通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形成的。

3.2 以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才能使学生由“老师要我学”转变为“我喜欢学”呢?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听课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兴趣很重要。因为兴趣是动机产生的内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

初中生刚接触化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课堂教学中可通过一系列趣味性实验,用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如“无中生有”、“魔棒点灯”、“水变牛奶”等实验能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随之就会有不断求知的欲望,继而产生今后愉快、主动学习化学的动力。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3.3 化学实验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中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氛围。

首先,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课中对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讲“中和反应”时,我让学生先自主实验,在实验中发现:无色酚酞先变红,后变回无色。看到这一现象,学生的思维矛盾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于是激起了很想学习有关“中和反应”知识的欲望。其次,须注意将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小实验用于课堂教学。如在进行初中化学“燃烧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留有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情景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从而得出了燃烧有哪些条件。第三,要使化学实验呈现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熟悉的知识领域。如用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的挥发实验来呈现构成物质的粒子是不停地运动的问题等,都能使学生顺利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这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城镇污水处理工艺范文 下一篇:网络安全专题教育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