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幼儿思维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6 16:54:27

激发幼儿思维的方法

激发幼儿思维的方法篇1

一、典型应答1:“还有什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创设情境让幼儿想办法,这时教师会用一个个的追问“还有吗?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来回应幼儿的回答,期望幼儿能想出更多、更有创意的答案,直到幼儿思维混乱、师生都感觉枯燥疲惫。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怎样应答才能让幼儿说出丰富的答案呢?

优化建议:用梳理引导“有序思维”

对比研析:

课例1中的应答起不到帮助幼儿拓展思维的作用,幼儿对动作的想象和表现也仍旧是无序和原始的。课例2中的教师应答给予了幼儿拓展思维的方向性,幼儿也很快地接受了这种隐形的指导。通过教师应答的潜在指导,幼儿学会有序思维的方法,拓展了想象空间,提升了经验。

为什么幼儿的回答会想不全?这是由于幼儿的逻辑思维还没有发展起来,很多时候是直觉思维。如果教师在应答时不帮助幼儿去分析和整理自己的经验,那么幼儿的思维永远只停留在原始状态。

二、典型应答2:“说过的不能说!”

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听到教师为了启发幼儿的独立思维喜欢回应“说过的不能说”,但可惜的是总有部分幼儿在课堂中默默无闻地充当听众或是“应声虫”,只有少部分幼儿积极发言。作为教师,不应该任由那部分幼儿只是服从群体思维,不去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教师怎样用语言启发幼儿积极的思维,形成自己独有的观点呢?

优化建议:用鼓励激发“独立”思维

对比研析:

在课例1中教师回应“说过的不能说”,一开始还有两个幼儿补充回答,然后就都僵住了,课堂毫无生机。巴甫洛夫认为:积极的情绪是人一切活动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教师积极的正面鼓励,能激发幼儿学习和思维的乐趣。在课例2中教师一直采用鼓励的方式给予幼儿一种价值判断标准——“有独立想法的孩子是值得赞扬的”,如此激发幼儿主动思考和表达的积极性。教师的第二个应答在保护幼儿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同时,提醒幼儿质疑要有根据,激起幼儿更高层次的思考。为了证明自己的质疑有道理,幼儿需要调动一切知识和经验去说服大家。最后教师说“爱看书的孩子就是知识丰富”又潜在地激励幼儿去阅读。智慧的应答就是这样层层推动着幼儿的发展。

三、典型应答3:“你错了,再说一遍!”

有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习惯用“负性思维”评价幼儿,“你错了”“你又忘记了”……使得幼儿慢慢丧失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自信心,怀疑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不愿思考或自我否定。要激发幼儿敢想、敢说还需要教师给予幼儿温暖适宜的应答,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安全感的课堂。

优化建议:用呵护鼓舞“大胆”思维

对比研析:

课例1中教师用对和错来评价幼儿,让幼儿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使得幼儿因为怕说错、被嘲笑不再参与讨论,这样的应答使他对自身产生了怀疑。课例2中教师帮助幼儿化解尴尬的境地,其他幼儿通过教师应答中的暗示,也自觉停止嘲笑,学习鼓励同伴。教师的回应给予了幼儿很高的接纳度,使他们有一种被认可的感觉,敢于为自己辩解,重新再说一遍。

四、典型应答4:滥用“为什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还很喜欢追问幼儿“为什么”,但并不是所有的“为什么”都有效,如何将“为什么”用得恰到好处,还需要教师们有所判断。

优化建议1:幼儿回答肤浅时,用“补问”提升思维敏捷度

问题提出了,幼儿回答没到点子上,教师就不应该只是使用“为什么”,而需要采用补问的形式,降低难度,将前面的问题分解成相对容易的分问题,或者变换角度,引导幼儿换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

对比研析:

在课例1中,幼儿的回答比较浅,教师的追问“为什么”并不能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反而产生了误导。课例2中教师因势利导,顺着幼儿的思路,通过补问让幼儿的思维集中到狮子交朋友的“具体做法”上来,幼儿因为有生活经验,表达就很全面、细致、深刻。

优化建议2:回答歧义时,用“追问”提升思维深度

对比研析:

在成人的思维中,狮子是要吃“小兔子”这些小动物的,课例1中教师认为幼儿的回答违背了常规,用自己的惯性思维否定了幼儿的回答,没有给幼儿说明原因的机会,也让其他幼儿不敢再异想天开。课例2中教师恰到好处的追问,给予了幼儿说明理由的机会,了解了幼儿的思维过程。

激发幼儿思维的方法篇2

1.讲述法

即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围绕一个主题,启发诱导幼儿“讲述”,让他们大胆表达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以及对客观对象细节的认识。幼儿讲得越丰富、越详尽,他们的观察、记忆和想象力就越容易得到锻炼。运用讲述法时,可由教师直接讲一个故事或一个情节,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让幼儿编一段情节或故事,或者让他们相互之间“讲故事”,并记录下对方所表达的主题。这也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极好办法。

2.记忆法

即引导幼儿回忆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和物,或将以往经历的各种事物联系在一起,创作成绘画作品,也可以由教师带幼儿到户外进行观察,然后通过默写画出相关事物。

3.夸张法

即引导幼儿将事物的某一特性、特征强化、扩大、突出甚至取代事物的整体形象,弱化其他形象。如,画一只“发怒的老虎”,可以将老虎的双眼画得大大的,占据了画面的主要位置,而其他部分却画得较小甚至省略了。这样使“怒”这一特点表现得更加充分,自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激发幼儿思维的主动性

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惊奇时,在情感上生发了对某个问题穷根究底的强烈兴趣开始的。因此,要激发幼儿思维的主动性,就必须激发起幼儿们求知和创造的欲望。如,在教“写意画熊猫”一课时,教师用平铺直叙的方法,即使讲得再认真细致,幼儿也不感兴趣,效果当然也不会好。但如果上课时拿出纸笔告诉幼儿,不论在纸上涂画什么,老师都可以把它变成一幅画,如,涂画一个圆圈,则可变成熊猫,涂画出一墨团,则可变成小鸡等。这样,幼儿感到非常新奇,注意力则集中起来,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可见,只有变灌输为激发,使幼儿在学习上获得主动性,教学才会收到好的效果,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有保证。

2.鼓励幼儿进行求异思维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幼儿缺乏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老师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老师怎样画,他们就怎样画,存在着依赖老师的不良习惯。为改变这种不良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则设法使幼儿生疑,鼓励他们进行求异思维。如,故意将作画步骤搞错,问幼儿对不对,让他们仔细观察,回答为什么会生“疑”。这样不断鼓励学生质疑,再引导他们分析讨论,发现新问题,幼儿的求异思维会不断得到发展。

3.训练幼儿思维的发散

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在激发他们思维的主动性基础上,加强思维发散性的训练。绘画活动的多样性可以较好地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发展。在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培养幼儿观察力与分析、比较能力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幼儿对作品创作动机、实际效果进行分析,让幼儿对一件作品产生多种良好的感受和体验。同一对象,帮助幼儿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观察、描绘,使幼儿学会灵活多样、生动地表达客观事物;同一内容,引导幼儿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这样能有效训练幼儿思维的发散性。

激发幼儿思维的方法篇3

关键词 多媒体 幼儿发展 多种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幼儿时期是人生智力开发和品德形成的起始阶段,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能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并能促进幼儿形象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在各项活动中巧妙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能激发幼儿观察讲述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还可以激活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1利用多媒体,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表象进行思考、概括,通过造新的形象来反映事物的本质的过程。幼儿期思维的典型特点是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好能满足幼儿的需要,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促进幼儿形象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1.1在活动中引起鲜明的表象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幼儿能从声、光、色等方面扩大感官的感受力,加深对事物的感知,就会在其头脑中留下清晰而鲜明的表象。如幼儿在学习诗歌《梳子》时,通过观察课件中出现的事物,聆听诗歌中优美的语句,从而对整首诗歌有了初步的概念,形成了表象。无论是在完整欣赏还是分句讲述时,课件所具有的感染力引起了幼儿的共鸣,使教学成为了一个富有美感、充满情趣的活动空间。

1.2在活动中形成完整的意象

再以诗歌《梳子》为例,诗句中出现的风、树、海、船等事物在多媒体课件中都“活”了。比如:风娃娃吹着柳树,给柳树梳着长长的头发。通过动画演示,幼儿很快就能理解诗句“风是树的梳子,梳着树的头发”,在理解的基础上流畅、完整地朗读诗歌。因此,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能引导幼儿形成完整的意象,能带领幼儿进入美丽的情境之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

1.3在活动中诱发丰富的想象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能让幼儿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新形象,达到培养再造性想象的目的,使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在诗歌《梳子》的创编过程中,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画面和立体声的效果激发了幼儿的想象。有的幼儿说“小鸟是白云的梳子,梳着白云的头发”,有的幼儿说“小手是妈妈的梳子,梳着妈妈的头发”等。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幼儿所创编,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从中得到了发展。

2利用多媒体,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幼儿的直观感受比较灵敏,他们对于生动有趣的图像以及声音有很高的兴趣。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为幼儿提供了多方面的知识来源,激发了他们的观察兴趣、改变了观察方法。

2.1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要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首先必须将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文、图、声、像组成的动态教材。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基础知识,还使幼儿在一定时间内,掌握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中生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使他们学会主动观察,主动学习。

2.2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改变幼儿的观察方法

幼儿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看表面,不能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每一个地方。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就可以边演示画面边指导幼儿按一定顺序来观察,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学会一定的观察方法,使之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利用多媒体,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幼儿实施创新教育,它能帮助我们超越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规定的界限,为幼儿提供更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使之更方便、更快捷、更广泛地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以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激活幼儿创新意识和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为核心,全面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3.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活幼儿的创新意识

在科学活动《动物怎样过冬》中,笔者首先制作了一个动物从储备粮食到准备过冬的多媒体课件。活动中笔者引导幼儿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如动物怎样冬眠时,没有固定一个答案,而是充分发挥幼儿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尽情地探索与思考。我不仅要求他们把动物搬粮食及冬眠的动态说出来、做出来,而且还要画出来。最后笔者再通过课件展示各种动物搬粮食及冬眠的各种动态,并让幼儿想一想还有没有比这些姿势更漂亮的动态。

3.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幼儿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灵魂和核心是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在教学活动中,笔者特别注意师生间和同伴间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的碰撞,因为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产生于各种思维的碰撞之中。如在音乐活动《雪花和雨滴》中,笔者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欣赏冬天的雪景:雪花飘落时的姿态,雪花飘在了哪些地方,发出了什么声音等,让幼儿充分地想象雪花在说什么,它在唱什么歌?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发现、想象,鼓励幼儿敢想、敢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各类知识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丰富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易体会,并能扩大教学信息量,拓宽幼儿知识面,有利于幼儿感知、理解新知识,在探索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变化;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带给幼儿一个轻松、活泼、流畅、自由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多媒体教学还能使讲授与演示融为一体,在丰富多彩富于变幻的信息双向传递中,幼儿愉快、自然、主动地学习。

激发幼儿思维的方法篇4

一、营造良好的美术教育氛围,唤醒幼儿创造性思维

幼儿还不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对于事物的认知更多地还是依靠感官的刺激,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幼儿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都非常强,想象力也非常丰富。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就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征,以及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为孩子们创设一种有利于激发孩子们模仿、想象和好奇心的外部环境,精心营造一种良好的美术教育氛围,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感染孩子们的身心,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想象力等来唤醒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幼儿园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态的主题墙的创设,为幼儿创造一个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表现的自由空间,让幼儿可以自由发挥,去完善班级的主题墙,参与班级主题墙的设计与布置。孩子们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既锻炼了绘画、手工的技能,也很好地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唤醒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新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育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教育,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本身具备很好的美术基本功,同时也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让美术成为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殿堂。美术有不同的画法和技巧,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对美术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引导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孩子的创新意识。例如,老师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采用不同的画法,有的幼儿喜欢简笔画,有的幼儿喜欢用水彩笔画,有的喜欢用蜡笔画,不管幼儿喜欢哪种画法,老师都要积极地给予肯定,把孩子们的画放在一起比较,让孩子们看看这些画存在哪些不同,孩子们对于鲜艳色彩本身就比较敏感,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差异,有的孩子发现水彩画色彩更鲜艳,感觉可以动。有个孩子在用水彩画画时,不小心碰倒了蓝色,孩子随即把蓝色画成了波纹形状,还画了很多鱼,即兴完成了一幅大海的图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老师只有在教学方法上花心思,灵活运用,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

三、运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教育教学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这些教学手段以其生动、直观的特点,为教育教学实践增添了很多精彩。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也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对孩子们的感官形成强烈的刺激,吸引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象,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为了让幼儿画一幅天空的画,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幼儿展示了各式各样的天空。天空中有飘浮的云朵、飞翔的小鸟,也有的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等。这些形象的事物对于幼儿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刺激,唤醒了幼儿对于自己日常生活经历的回忆,大脑中也会浮现出自己见过各种不同的天空景象。在这种活跃的思维状态中,幼儿也会产生联想,把很多相关的甚至是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成为自己绘画的元素,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在这样的引导下,有的孩子把自己画在气球中飞上了天空。借助多媒体手段,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四、采用鼓励表扬的评价方式,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教育评价方式不仅对于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进行评估和反馈,而且对于幼儿的学习行为也会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现在一些幼儿教师在评价时采用打分的方式,直接给幼儿的美术作品上打一个很高的分数,虽然对于幼儿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这种简单呆板的评价方式对于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效果不好。幼儿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采用诊断性、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通过科学的评价,引导幼儿的行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有一个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了一个长着翅膀的汽车,教师看到这幅画,马上问小朋友:“为什么汽车上长翅膀呢?”小朋友说:“我希望汽车可以飞,不光会在路上跑。”教师听了马上表扬这个孩子很有创意,这幅画画得很好,希望孩子好好学习,长大了制造长翅膀的汽车。教师这种鼓励性评价,让孩子感受到了创新的快乐,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强化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对其以后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幼儿时期是为孩子成长奠定基础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受到的教育会给人的一生造成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幼儿时期的美术教育本身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美术兴趣,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而且还可以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对于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作为幼儿教师,还需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在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创新美术教学方法,并灵活熟练地运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为孩子们的创造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

激发幼儿思维的方法篇5

关键词:幼儿;语言;创造性思维;培养

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活跃的灵感、新颖的表达以及求异性和潜在性的特点,它与一般思维的区别在于它有新颖性、独创性及突破性。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但需要鼓励和启发幼儿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说”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使幼儿体现出“创造性”,在启发幼儿思维时要激活幼儿的创造力。因此只有在课堂上创设自由而安全的氛围,幼儿五彩缤纷的思维世界才会展现在我们眼前,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针对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精心选材,以新颖的语言表演形式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学习的兴趣取决于语言教学材料的选择,有趣的内容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幼儿讲述的欲望。教师选取的内容不仅要被幼儿所熟悉,更要杜绝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去比较、去选择,从而讲出具有创造性的故事情节。教学中可以选取幼儿感兴趣的课堂材料,以新颖的语言表演形式传达出来。比如选择适合幼儿的网络动画短片,通过播放,孩子表演且讲述看过的动画短片,在听说看作的感官互动下,使孩子敢说、能说和会说,敢于自己去创造去表达,如此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幼儿们在新颖的创造活动中兴趣盎然,心理也得到极大的满足。

语言表演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提供的是一种正式运用语言的场所,能培养幼儿在集体场合中表述自己对事物见解的能力。在语言表演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开阔了,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精心选择能诱导创造性思维的语言教学内容

语言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取诀着幼儿的学习兴趣,有趣的内容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提高幼儿讲述欲望。

(一)让幼儿发挥自由想象,讲述内容。教学中我根据一幅图片,一段生活经历或见到一组情景,让幼儿发挥自由想象,并且讲述内容,当然这些内容应该是幼儿熟悉的,又不是单一、呆板的,能让幼儿去比较、选择各种可能、讲出与之不同的情节。如我利用教学材料《勇敢斗劫匪》,设计了许多个情节,让幼儿展开丰富想象,启发幼儿思维的求异性、独特性,使他们讲出不同情节。同时,在此基础上我又自编了一组情节“单独在家陌生人敲门怎么办?”让幼儿想象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讲出不同的内容。幼儿的构思各自不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二)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刺激幼儿的思维。对幼儿游戏、活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问题,让幼儿来讨论解决办法,例如在《司马光破缸》《手帕这样用》等活动中,我设计提问“孩子掉进水缸怎么办?”“手帕可以用来做什么?”等,让幼儿自由想象,帮助幼儿学会多角度看问题。我还一些设计问题,如“上幼儿园时自己乘坐的车坏了怎么办?”“国庆节要来了我们怎样布置教室?”从而帮助幼儿活跃创造性思维。

三、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形式训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大量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应该采取突破幼儿思维惯性的训练方法和形式。爱迪生说,我们应观察别人在达到成功时采用的新奇的创意,只有这样做,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才能产生独树一帜的创意。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求异性思维,在幼儿时期,智力发展最为迅猛,此时加强训练幼儿的求异思维,能够开阔幼儿的思路。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会经常用续编故事情节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比如在给孩子们讲完豌豆公主这篇童话后,我要求每个孩子续讲故事,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孩子们语言表达兴趣很高,并且在口语表达中形成互动,碰撞出许多新鲜的创造性思维。孩子们在这节课积极性很高,纷纷提出自己想法,开阔了创编故事的思路,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水平。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丰富的户外生活,能为幼儿的语言提供良好的素材。如我带着孩子参加文艺表演赛,我就会让孩子们逐一点评每个节目,孩子们通过点评,不仅语言能力提高了,而且思辨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做创新型发现型老师,引导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

做创新型发现型老师,引导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提高自我教学能力,敢于采用新的方法新的理念。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并非不要课前准备了,相反的,由于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共同的脑力激荡,教师面临的知识性挑战会更多,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获取新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做博学多才的老师,才能更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自己执教的水平,达到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成功的教师则是引导者和启发者。一个好的教师始终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以及形象的教具,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以便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描述、感知形象,进而通过自由想象扩展内容。对于幼儿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幼儿,更不能挫伤幼儿的自尊心。一个创新型的教师懂得包容懂得引导,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成为教师眼中的那个孩子。

激发幼儿思维的方法篇6

一、从提问的设计点出发,激发幼儿思维、培养探究精神

图画书对孩子的视觉震撼比知识效果更为直接,针对图画内容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提问:第一层次--观察画面,描述画面;第二层次--理解画面,进行画面外的想象,引导幼儿发现前后画面的联系;第三层次--不仅对画面进行详细连贯描述,而且注重对其中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与分析。如故事〈龟兔赛跑〉中首先引导幼儿观察每一幅画面:提问"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让幼儿自由想象,通过理解后,引发幼儿思考:"兔子睡觉了,会发生什么事情?"了解故事内容后,引导幼儿分析判断"为什么乌龟会取得胜利?你认为兔子和乌龟是怎样的人?"另外可根据故事特点设计提问,比如:以故事、人物情节为发展线索的,可以设计一些推理性提问。例如绘本故事《大卫、不可以》中,幼儿观察画面后,提问:"图上从什么地方发现大卫在做什么?"进一步让幼儿分析"这样可以吗?为什么??"着重培养幼儿通过观图画和认识画面各种事物的变化与联系来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当出现故事发展的高潮时,可以设计一些假设性、创造性的提问。如"大卫这样做结果会发生什么事呢?你会想什么办法帮他解决呢"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以生活现象为主、图画内容之间是平行性的,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提问来拓展话题,如,从而可以设计一些话题:如"你想对大卫说什么?大卫听了你的话,又会怎样做呢?"等类似的话题来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二、从提问的组织中提高幼儿探究能力

有了精心设计的提问还不够,关键还在于组织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否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提问应面向全体幼儿。教师应在调动全体幼儿集中注意力后紧接着提出问题,以便全体幼儿都能认真思考。应根据幼儿的认知心理特点,指导幼儿抓住画面的整体特征,让幼儿从整体上感知、了解画意,然后再引导幼儿抓住重点特征仔细地观察图画,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了解图画中每件事物之间、每幅图画之间的关系以及图中事物与全图之间、单幅图画与整幅图画之间的联系。此外,在引导幼儿观察图画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想象,使其思维活跃起来。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要由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来回答。如,描述性提问一般采用集体回答或是由发展水平居下的幼儿回答。当幼儿回答得较为发散时,老师可以用手势提示幼儿举手一个一个地来表达。分析性的提问一般由发展水平居中的幼儿回答,综合、评价性的问题则由发展水平居上的幼儿回答。对幼儿的回答给予积极引导和总结评价。教师提问后,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表情"反馈"幼儿的回答,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总结评价时,则应注意肯定或否定性评价,用语的恰当运用:否定时不应全盘否定,要注意给幼儿以鼓励;肯定和表扬时则要注意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调动幼儿往下学习的愿望。

三、利用多种提问方式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

(一)猜想式提问让幼儿想说。优秀阅读作品都配合漂亮的图画,通常幼儿都会被故事中的图画所吸引,教师可以借机请幼儿猜想故事中重要的物品等,幼儿的思维会马上被调动起来,幼儿会通过观察图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寻求最佳答案。这样的问题能使幼儿积极动脑,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孩子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的意识和自信心。充分提高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开放式提问让幼儿敢说。幼儿阅读活动中的提问要讲究开放性。这是一种引导幼儿整体把握所学内容的提问。在阅读中,教学的提问要把握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运用符合他们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为中介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思想。从而体现提问的开放而不封闭,也就是变单一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在以往的阅读活动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是会问幼儿这样的一些问题:"故事题目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方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那么教师的提问就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然只是用词的不同,但没有固定的答案不局于故事原文,幼儿敢说,不怕说错,能让幼儿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递进式提问让幼儿喜欢说。这是一种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提问方式,要重培养幼儿思维逻辑性,增强思维活动的密度和深度并形成完整的语言。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由浅入深的提问,不仅开阔幼儿的思路还有助于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连贯表达能力。而不能设计一些过于简单、琐碎,缺乏思维价值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些问题幼儿不用思考,答案可以脱口而出,表面上看,气氛活跃,但实际效果,不但激发不了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反而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惰性。要推陈出新,形式多样,不要只求准答案式的提问。

激发幼儿思维的方法篇7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积极思维

教师要善于为幼儿创设适宜的问题情景,让幼儿发现疑问,激发兴趣。在大班学习活动“沉与浮”中,针对幼儿都认为“木头、塑料泡沫是浮在水面上的”,而“橡皮泥是沉入水底的”现象,我们精心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木头和泡沫塑料沉入水底而橡皮泥却浮在了水面上”。这一不同于幼儿已有认识的情景,进而激发了幼儿去思考“为什么漂浮的木头、泡沫塑料会沉下水底,应该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反而浮在水面上”这一问题。幼儿的探究兴趣被引发,思维就非常积极和活跃。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幼儿对“沉与浮”现象产生的“疑问和兴趣”使他们出现了“急盼”和“渴求”的心理状态,便积极地开动脑筋,以求得问题的答案。

二、提问富有挑战,幼儿有话可说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根据活动目标从正面入手来设计问题,如看图讲述《战胜大灰狼》中,教师常常会设计许多这样的小问题:“图上有谁?小兔在干什么?……”教师的提问缺乏启发性,对幼儿的思维没有挑战性,故幼儿也就无需开动脑筋去寻求答案。

随着对幼儿思维能力和独立性培养的关注,教师开始重视给予幼儿思维和想象的空间,重视幼儿自主学习经验的积累,强调幼儿表达表现的重要价值。教师尝试提出一些具有较大思维空间、带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来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依然是看图讲述《战胜大灰狼》,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谁?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等。这样的讨论话题,就给了幼儿较大的思维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设想多种可能发生在小兔和大灰狼之间的事情。

只有开放性的、挑战性的、能引发幼儿思考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真正的问题。在体育活动“有趣的山洞”中,教师建议幼儿讨论怎样用身体搭山洞时,如果这样提问:“山洞是不是这样的?”(做与幼儿面对面两手高举相握的动作)幼儿的回答肯定是一句长长的“是――”。教师若改问:“除了这样搭山洞,还可以怎么做?”课堂气氛一定会活跃起来,幼儿会纷纷开始凭借自己的经验去思考,教师从幼儿那里能得到更为丰富的答案。

三、师生双向提问,鼓励自主求疑

教学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善于发现问题。更多的幼儿习惯于听教师讲,然后按部就班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个别幼儿即使有问题,也不知道怎样提出来。因此,教师要思考和探究设疑、激疑和鼓励幼儿提问的方法。用提问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有助于促使幼儿在有所发现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这一“双向提问”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双方互动式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来寻求问题的答案。如在有关物体平衡的一次学习活动中,一个孩子在实验时偶然获得了成功,他迫不及待地要与老师和同伴分享他的快乐。教师在肯定他的同时问他:“你是怎样让物体平衡的?”孩子产生了疑惑:“是啊,刚才还一直不能平衡,为什么现在却可以了呢?”教师说:“你再仔细想一想,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孩子思考起来:“两块积木要一样大小的。”教师追问:“那是不是一样大小的积木随意摆放都能平衡?”孩子说:“不是的。”又仔细观察了一番以后,孩子说:“两块一样的积木一定要放在摆平架的两边,要一样远才能平衡。”教师进一步提问:“如果是不一样大小的积木是否能平衡?怎样才能平衡?”显然,在师生的相互询问中,幼儿不但知道了平衡的原理,而且一旦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也会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和发现。

激发幼儿思维的方法篇8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十分重视。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法规:《教育法》、《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均对幼儿教育的性质作出较为明确的定位。如《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这样描述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基础。”《纲要》则吸收我国近几年幼教改革理论与实践成果,并借鉴国际幼儿教育先进经验,对我国幼儿教育性质作出了更加明确的定位:“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1.1第一次将幼儿园教育纳入我国基础教育的范畴,这是对幼儿教育地位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过去虽然也认为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幼儿教育是否属于基础教育,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因认识上的偏差,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重视中小学基础教育,而把幼儿教育作为一项福利事业来看待,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及中小学。《纲要》将幼儿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的范畴,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一部分人士对幼儿教育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必将对我国今后幼儿教育在新世纪的大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2将幼儿教育与终身教育联系起来,并把它作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提升了幼儿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终身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先锋主导理念,这种理论最早由法国著名学者保罗•朗格提出,其基本观点是:人的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人的生命诞生到人的生命结束,教育学习是促进人发展完善的必需手段,只要生命不结束,人的学习活动就不会中断。这种观点是针对当今信息时代要求提出的,是对过去单纯学校教育观念的一次彻底革命。目前,终身教育理论已为我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接受,逐渐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理念。《纲要》将幼儿教育与终身教育联系起来,并把它作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实质上是把幼儿教育看成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强化了人们对“创新必须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广大幼教工作者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2对教育者角色、地位的重新认识

《纲要》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规划、设计了尊重保护幼儿个性,倡导幼儿自主和谐、全面发展的理想蓝图。作为这一蓝图主要实施者的教育者,其自身的角色、地位、作用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2.1教育者不仅包括幼儿工作者,还包括家长。因为“家庭是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参与者”,幼儿园只有与家庭密切合作,与家长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责任,才能更好地落实幼儿素质教育。

2.2教师不再是幼儿教育的权威和包办代替者,而“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2.3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以平等、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和特殊需要,为幼儿发展创设温馨、优越的物质心理环境,这不仅是幼儿教师师德修养的根本要求,也是幼儿健康、自主、和谐成长与发展的必需条件。

3创新思维的训练

首先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局面。这种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做到以下两点。

3.1营造民主、进取、开放的教学环境

我们力求把教师变成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助手,把教材变成焕发学生兴趣的工具,把课堂变成学生开发自我创新潜能的天地。我们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例如,采用“个性化报告法”,引导学生对有关理论问题进行开拓性地自学和报告交流,即把多种版本的教材进行对照,并查阅期刊和网络上的最新信息,最后进行综合性思考,集各家之言,立一己之说。报告时可采用“图解法”“绘画法”等个性化的报告方法。而在下园见习、实习中,我们要求学生课课都与指导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与反思,从而灵迸发感,激扬思维。

3.2渗透创新思维的基本技法训练

创新思维主要是追求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思维过程的飞跃性。我们特别注意在活动案例的教学环节向学生渗透以下创新思维的基本技法。

1)逆向思维法。

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提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4]运用逆向思维做教学设计,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叶子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输送养分”是一般常识,而针对沙漠中植物退化的叶子,则可以做出“叶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消极作用”的科学活动设计,使人耳目一新。

2)多向思维法。

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从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等诸多角度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做出别出心裁的设计。

3)外向思维法。

即从自己思考的领域推向别的领域,再从别的领域得到有益的启示,获得信息再反馈回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譬如在上文学作品欣赏课时,让幼儿借助绘画展示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用唱歌和舞蹈表现作品中的人物等。另外,直觉思维、辩证思维、侧向思维、超前思维等,都有可能点燃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大学生将各种思维形式有机地融合为立体动态思维结构,最大限度地扩展具有张力的思维空间,重视“最佳思维”设计,力争用教师的诱导性信息激活各层次学生的创新思维。

4对幼儿的创新教育

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部分,幼儿教育同样面临教育创新的问题。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未来幼师的创新设计能力,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4.1恰当参与法在学生们做书面“活动设计”和试讲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参与进去,及时提醒他们思考如下问题:

1)可否增添。

在“活动材料的准备”环节,学生们自己准备的教具在经过点拨、巧妙增添之后,往往可以变得更加合理,更有新意。

2)可否缩减。

由于对幼儿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学生有时把活动过程设计得过于繁杂,孩子们根本接受不了,这时候需要提醒他们适当地进行删减;或者,学生往往把活动材料准备得很多,这时也需要提示他们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3)可否替换。

比如提醒学生:材料是否可以用其他物品代替?幼儿的活动形式是否可以变换?

4)可否颠倒。

比如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进行角色颠倒,让幼儿做小老师?活动过程能否倒过来进行,那将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5)可否结合。

试讲结束后,要求讲同一主题的几个同学在一起进行讨论,把他们各自设计的活动环节进行合理的嫁接,总结出几种更为完善的设计思路;在做某一领域的活动设计时,要求学生们借鉴其他领域的知识,靠巧妙结合与综合思考而出新、出奇。老师恰当的参与,能为学生们进行创新设计提供必要的“支架”,也能有效地激发其创新热情,增强其创新设计能力。

4.2过程补全法

即教师给出一些不完善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让学生根据有关理论,自己去推测可能的更好做法。如大班教育活动“小学生的一天”的粗略设计为:某幼儿园通过开展“我要上学了”“我的小书包”“珍惜时间”“五分钟能做的事情”等活动,了解“小学生的一天”,激发大班幼儿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憧憬,为上学做好思想和心理能力的准备。针对这个不完整的设计,我们组织生们讨论:你对大班入小学的教育还有哪些新的想法?还可开展哪些活动?然后让学生们广开思路、自行设计新的创意。

4.3激励“变化”法

上一篇:初中课后辅导计划范文 下一篇: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