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情感倾诉

时间:2022-07-30 09:40:11

色彩的情感倾诉

【摘 要】 从绘画的创作和素材的选择上来看,主观情感的表现,已逐渐成为一个大的趋势,情感的爆发被称为最原始的宣泄。又因主观情感的沉淀和积累,离不开社会的背景、政治的背景以及文化的背景,所以,绘画这一艺术形式具有相当的学术研究价值。历史的遗留,当前文化的交流,无不以艺术为主。而艺术既能超越国与国界的限制,又可以突破语言的障碍,而人与人的情感,则更有着相通甚至是相同之处。以绘画中色彩的应用与情感的表现为主,研究色彩是如何表现人类情感,阐述主观情感对用色的影响,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个人的情感离不开大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民族的影响,如何跨越国界,近距离研究绘画大师们的情感以及色彩。

【关键词】 绘画 色彩 情感

引言

狄德罗在他的美学论著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素描赋予人与物以形式;色彩则给它们以生命,它好像是一口仙气,把它们吹活了。”也许是翻译得贴切,这“吹活了”的“一口仙气”形容的真是恰到好处,色彩给了绘画生命,也给了大千世界丰富的情感体现,画家们通过色彩倾诉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我们,则通过色彩去感知画作背后的灵魂,不论你是不是艺术家,也不管你是否对艺术略知一二,色彩,都会为我们搭通一座桥梁,让心与心做最近距离的沟通,即便是你无法理解绘画作品,如果它的色彩有足够的感染力,甚至是震撼力,那么,它也可以在你的内心深处,引发无限的遐想。

1. 色彩的多元化情感

人类的情感当然多与色彩的种类,但是你是否了解每一种色彩的每一份情感呢?在绘画中,色彩的感情化,是指不摹拟具体物象的真实感,而是用以表达某种主观感受和情绪的色彩的配置和组合。那么色彩是为什么可以如此深刻的表达画家的主观感受和情绪呢?

1.1色彩的和谐与矛盾

当两种或更多色彩搭配在一起组成一种色调的时候,和谐则成了最强有力的音符,不同的色调呈现不同的情感,只有当所表现的情感,与整体色调相和谐时,画面才能给予观者最直接且明确的审美感受,才能更具感染力。毕加索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对象的需求,分别用忧郁的蓝色调、诙谐的粉红色调、粗狂的黑色调来表现下层人民的荒凉与悲伤,传达出画家对贫民的深切关注与同情,这就是著名的“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

就像人类一样,色彩的情感有时也是与矛盾共存的。一种色彩本身所代表的含义其实不只一种,甚至是看似互相矛盾的。比如红色:不仅代表爱情,同时还象征着仇恨,有时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而有时却让人感到血腥和恐怖;代表着希望和健康的绿色,同时又是魔鬼和毒药颜色。这是多么奇妙的色彩。

1.2色彩的个性化与民族化

由于个人的不同经历,色彩对于每个人,也有着不同的意义,比如凡·高,希望于他来说,并不是绿色的,而是在他的画作中大量出现的黄色,向日葵的黄色,丰收麦田的黄色,还有日升日落的金黄色。在色彩的运用上,画家们打破常规,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画家的主观创造的能力。

每一个地域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这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化的色彩。在中国古代,黄色是帝王独享的色彩,在法国,则惯用紫色,而在埃及,地位最高的神却有着一身绿色的皮肤。当形容一个英国人是“蓝色”的,意味着这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但如果是形容一个德国人为“蓝色”,那么就表示这个人喝醉了。

2. 用色彩宣泄情感的大师们

霍夫曼·修达尔说:“如果色彩不是表现画家内在的情感或思想的话,这种色彩还有什么价值”而色彩表达的情感越是悲愤、苍凉、阴霾甚至是恐惧和反抗的话,那么这种色彩,将越是拥有着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2.1用执着抗争悲惨命运的伟大画家——凡·高

荷兰画家凡·高,被人们称为执着的疯子,生活中的一再失败使他绝望,而正是这暗夜般的生活,使他的画释放出璀璨的光芒,内心的狂热和动荡不安,无不在他的画中体现。

凡·高的心灵向往着美好和光明,但在生活中他却看到,到处都是丑陋和黑暗,生活的艰苦,病痛的折磨,世人的误解和冷嘲热讽,像魔鬼一样纠缠着他,这时,只有绘画才是凡·高唯一的解药,他一边梦想着成为艺术家,一边努力的和自己的笨拙作斗争,贫苦的生活,让疾病、饥饿与疲劳不停的折磨着凡·高,他就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停的画着对爱情的绝望,对生活的绝望。

2.2世纪末的悲剧揭示者——蒙克

艺术史家称蒙克为“世纪末”的艺术家,因为他的作品反映了欧洲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面貌。在蒙克生活的时代,再没有别的艺术能够像他那样深入到人的灵魂之中,把那心灵的美与丑一并展现给世人。年幼时遍亲眼目睹母亲的死亡,随后父亲和手足接二连三地逝去,严重打击了蒙克的精神与情绪,接踵而至的悲伤对其是深度的精神折磨。因此,死亡烙印在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呈现压抑且悲观的原因。蒙克在晚年说到:“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

蒙克曾说过:“我要描写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的眼睛的线条和色彩。我不是画我所见到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 蒙克80年代中期创作的作品大多是他对自己痛苦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回忆。那些医疗仪器,虽然很多不知道名字,却再熟悉不过,因为它们和蒙克一起陪伴在亲人临终的病榻前,和他一起看着亲人渐渐苍白暗黄的脸,渐渐失去焦点的目光,代表着死亡的黑色渐渐笼罩了下来,与生命的红色混合直至淹没。他所画的人物,犹如悲剧舞台上的各个角色,暗色的阴霾,艳色的疯狂,交织在一起喊出批判生命的悲歌。

2.3悲情蒙马特——悲情郁特里罗

郁特里罗的母亲——苏珊娜·瓦拉东,是位有名的模特,毕维·德·夏凡纳、雷诺阿、德加、劳特累克都曾画过她,这位多情的女子,无法告诉郁特里罗他的父亲是谁,私生子的阴影就这样笼罩了他的一生,幼年的郁特里罗,性格就表现出孤僻、内向而又神经敏感。有人说孤独是需要酒精的陪伴的,郁特里罗就是一个用酒精来陪伴自己的人,酒馆就是他最常出入的地方,而醉酒后的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在一次酒精中毒,险象环生后,他终于得到了母亲的照顾,并在母亲的鼓励下,开始画画,而且很快展现了他的艺术天赋,但是,正如母亲无法停止恋爱一样,郁特里罗也没有停止过喝酒,他的一生几乎是蘸着酒精作画的。幸而数次酒精中毒都没能完全毁蚀去他对于生命和美的敏感与洞察力,否则他不会说:“在那里(蒙马特),有我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在郁特里罗的画中,我却嗅不到一丝酒精的味道,他描绘的蒙马特冷清无人、寂静凄凉、画面满是孤独、寂寞和忧郁之感。灰白色的墙、灰白色的楼房和教堂,那酒精也融合不了的无穷的空虚和哀愁,都在这画里惨淡的灰白色宣泄了出来。如果没有绘画,他的命运本是更为悲惨的。然而为了爱和拯救,他拿起了画笔抵抗着源于生命的孤独及酒精的自毁倾向;虽然终其一生也未彻底摆脱酒精,他的生命却在这样的抗争中获得意义。有了绘画以及欣赏他的绘画的人,他的人生虽悲情依然却有了安慰,他在作画中寻找并表达他梦寐以求的爱。

2.4在死亡与毁灭中复活的自我——苏丁

奥尔洛夫说:“戈雅以后我真的没见过谁像苏丁那样出类拔萃。” 苏丁很年青时,就被人视为大师,却一生孤单不群,几乎无人知晓。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为私人所藏:例如1923年,贝尔纳医生就从塞莱买了一百幅他的油画。苏丁本人始终拒绝展出作品,这倒并非是一种虚伪的谦逊,而是由于不可克服的焦虑不安促使他把手边的每一幅画都从新画过,甚至把它毁掉。

外表温和,性情神秘而敏感的苏丁用颜色来表现他独特的观察方法。他的人物往往强调使用一种主导的色彩——红、兰或白,围绕这一主导色彩,建立自己的艺术概念。他沉溺于狂暴和喜怒无常的过度行为之中。他的油画充满了激昂、运动。为了作画他需要一种可怕的神经冲动。他的画与众不同,他笔下的形象令人怵目,奇丑,在他的画中企图向人们显示:丑与美的两个极端是多么的密切;在死亡与毁灭中包含着复活。

结语

当然,色彩不只是在表现负面情感的时候才有冲击力,只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觉得受到压抑的情感,才更具爆发力,越是挫败的人生,越是充满生活的憧憬,如今我们生活的年代,更多的是生活的富足,和充满希望的未来,安逸的生活如何在色彩中表露真实的内心世界,如此真实的情感表露,正是我在创作中所及缺的,更是我们要学习和借鉴的。不管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只要情感是真实的,色彩就会要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德]爱娃·海勒 色彩的文化 中央编译出版社.

[2] [英]维多利亚·芬利 颜色的故事 三联书店出版.

[3] [美]阿思海姆 霍兰 艺术的心理世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刘锡洋(1983-),女,教师,硕士。

(作者单位:哈尔滨剑桥学院 教育学院)

上一篇:油田井下作业质量监督管理的探讨 下一篇:How to achieve equivalence between ST and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