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标准不能照搬国外

时间:2022-07-30 03:49:01

食品安全标准不能照搬国外

“所谓国情,当然不是说中国人‘五毒不侵’之类,而是说制定标准需要参考的因素不同。制定标准是为了保障公众健康,但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却有很多。”

近日,潘石屹发了一条微博,“我一直不明白,像水、空气、食品卫生、绿色建筑的标准,国际卫生组织、欧盟、美国都有,能不能拿来就用呢?为什么我们要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去制定我们自己标准呢?难道中国人的身体与外国人不一样?还是中国人就应该吃的喝的呼吸的比别人脏一些?”这条微博赢得了很多人的共鸣,3天之内被转发了6万多条,不少人在评论中感叹道,这也算中国特色吧?

粗看起来,潘总的论调似乎很有道理,也富有蛊惑性――是啊,欧美国家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科研水平都比我们高,他们制定的相关标准应该是足够科学的,也是能保障公众健康的,为什么中国要费时费力去制定自己的标准呢?拿来主义不行吗?

不过,在潘总发问前,其实他可以先问一下,世界卫生组织、欧盟已经制定了相关标准,为什么美国不去照抄他们呢?可见,“傻”的不是中国一家,实际上,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巴西的标准都不同,世界很少有标准完全相同的两个国家。其中缘由确实如网友所言:“国情不同”。

所谓国情,当然不是说中国人“五毒不侵”之类,而是说制定标准需要参考的因素不同。以食品安全标准为例,制定标准当然是为了保障公众健康,但能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却有很多,除了有害物质的毒性本身,还有饮食结构、膳食消费量等,公众最后看见的也许仅是一些指标和数字,而权衡的过程远比这复杂。

如果说真有什么可以“照搬”的,有害物质的毒性研究是其一,比如说重金属镉是公认的食品中有害的物质,摄入多少会对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都已经研究得很清楚了,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因此建议,每月可容忍摄入量,按每公斤体重计算是25微克,中国也可以采用这一建议,但具体如何控制摄入量,则与食品中镉的污染情况、居民平均消费量有关。

经过综合调查与评估,最后我们会发现,中国将大米中的镉限定在0.2毫克/千克,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是0.4毫克/千克,原因很简单,大米是中国人的主食,吃得多,所以要控制得严一些,但这不能说中国对“镉染污”的标准就更高,因为镉在面粉、蔬菜及其它副食品中都有分布,而我们是要把风险合理地“摊”下去,最后控制总的摄入量。

可能也有人会问,既然镉的危害很大,为什么不将大米中的镉限制为0.1毫克或者更少,甚至干脆不得检出呢?这种观点几乎适用于任何食品,但我们还要考虑到水稻对镉的吸附作用明显强于小麦、玉米等作物,如果把标准定得这么严,可能会有20%以上的大米要超标,即被浪费掉,这显示是得不偿失的。

另外,食品安全标准可能需要考虑到的因素还有行业现状,比如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有些农药欧洲登记使用,而我们没有登记使用,或者我们有使用而欧洲没有使用,这两者的标准肯定是不同的。还有,作为瘦肉精的一种,莱克多巴胺在中国完全禁用,而美国就可以使用;中国的面粉增白剂以前与美国标准一致,后来在公众的声讨中,卫生部也改为禁用了。

此外,在各个国家,标准也都是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中,修改的“动力”之一就是它所参考的各种因素发生了变化,其有既有居民饮食习惯的变化,还有种植、生产、检测技术的进步,比如高毒农药一直在淘汰中,标准也就需要不断修订。

公众或许不能了解每个标准制定的过程、权衡因素,但需要知道的是,标准不能简单的以数字来论“高低”,更不能动辄拿出“被企业绑架”的阴谋论。从总的趋势来说,中国的标准制定当然是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但接轨的不是标准本身,而是标准制定的原则、思路,以及背后的调查和统计过程,只有遵循这一整套科学方法制定出来的标准,才是既能保障公众健康,又能兼顾到标准的可操作性和行业发展的标准。■

上一篇:基于TMS320F2812的机载随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下一篇:TADS分布系统覆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