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治疗七误区与七正确选择

时间:2022-07-30 12:51:02

高血压治疗七误区与七正确选择

高血压作为“三高”之一,不仅常见,还已成为现代人如影随形的隐形杀手。但在我国目前的高血压防治中,却普遍存在着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抵源于人们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七个认识误区。

高血压作为“三高”之一,不仅常见,还已成为现代人如影随形的隐形杀手。然而,在我国目前的高血压防治中,却普遍存在着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非常多,既有病人认识上的原因,也有不同医疗单位、不同医生知识结构上的差异,致使药物治疗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从而陷于盲目。

误区一:没有症状不用药

高血压病人症状的轻重与高血压高低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些病人血压很高,但其血压是长期慢性增高,病人已经完全耐受了这种状况,一般不会有什么症状;相反,有些病人血压短期内快速增高,虽然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这是个体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问题。另外,有无脏器损害以及器官损害程度与血压高低叠加在一起的综合因素,也会呈现不同的症状。因此,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

误区二:血压降低就停药

高血压病人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结果在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将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等。

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继续维持原治疗方案或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治疗方案,而不应断然停药。

误区三:道听途说滥用药

人体血压有节律性的变化,一般在上午和下午有两次高峰,夜间血压较白昼低。而高血压病人往往这种节律消失,血压变化大,清晨醒后变化最大,患者容易在早晨和夜间发生脑卒中。

传统降压药多为短效制剂,需每日3次服用,维持作用时间短,无法使24小时的血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目前多主张应用长效降压药物。由于高血压病人个体差异,药物的选择应该听取医师的建议,不要随便参照他人的治疗方法。

误区四:降压过快过低

一些高血压病人希望血压降得越快越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会使病人感到头晕、乏力,还可诱发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平稳降压。

误区五:降压不达标

对有并发症时,应将血压降得更低认识不足。

按现代高血压控制标准,凡合并糖尿病或并发糖尿病肾病时,目标血压水平应降得更低,应在130/80mmHg以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降至125/75mmHg以下,这样有助于降低因心脑血管疾病而猝死的危险。但目前许多人对此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积极措施达到目标水平。

误区六:单纯依赖降压药

高血压的病因较多,首先应治疗原发病,同时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原发性高血压在降压的同时。也要注意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高脂高糖高盐饮食、不注意体育锻炼等,这些因素也可促使体内一系列代谢变化,使血压进一步升高,或导致治疗效果减退。所以高血压必须重视综合性治疗。

徐国辰简历:

中国人民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博士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血管支架预防,治疗PTA/PTCA术后急性闭塞与慢性再狭窄”研究。研制成功首例国产不锈钢动脉血管支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药物基因组学与脂代谢紊乱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研究,开始涉足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个体化治疗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领域。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参编心血管病学专著2部。

误区七:忽视血压监测和记录

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因各种原因长期不监测自身血压变化,这也是一种误区。

目前的降压原则中,十分强调个体化用药。

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个体化”,不是简单一句话,而是要做许多实际工作的,其中一项便是每日或每周定期对血压进行监测并记录,以便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联合用药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上,同时有利于医生更为正确指导患者用药。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定期主动测量血压,可每天在家里自我测量1-2次,至少每周测量两次。每一季度尤其是季节变化时到医院做一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实现临床水平上的“个体化”,使降压达标率得到提高。

正确选择一:临床水平“个体化”原则

既然在高血压治疗中存在着这么多的误区。那么,正确的选择又应是什么样的呢?临床水平“个体化”,是我们首先要选择的。

所谓“个体化”,就是依据患者个体年龄、病程、血压水平、血流动力学状态、靶器官状况、合并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紊乱等),还有患者的经济状况等具体情况给出准确、客观的具体诊疗措施。

正确选择二:肾素水平与降压药的选择

白种人比黑种人肾素水平高,中国人肾素水平较低;年龄增加和糖尿病也是低肾素性高血压产生的主要因素。钙拮抗剂(CCB)及噻嗪类利尿剂适用于此类患者,但利尿剂在糖代谢与脂代谢方面的不利影响比较突出,长期大剂量使用利尿剂会产生胰岛素抵抗使新发糖尿病增加;CCB已经作为中国高血压患者的基础降压药,选择长效、联合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ARB或β阻滞剂使用。

正确选择三:ACEI、ARB的心脑肾保护

①心脏保护研究有卡托普利(CCSI研究)、依那普利(SAVE研究)、雷米普利(HOPE研究)、培哚普利(EUROPA研究),这些研究显示ACEI在降压同时对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氯沙坦(LIEF研究)结果显示:氯沙坦比阿替洛尔更好地降低左心室肥厚,改善舒张功能;缬沙坦和坎地沙坦(CHARM和VaL-HeFT研究)显示:单独使用这两种ARB分别降低心衰的死亡率23%和13.2%,缬沙坦(VALLIANT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显示降低心血管死亡事件25%;替米沙坦(ONTARGET研究)显示替米沙坦降低高危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16.46%:

②脑血管保护:氯沙坦(LIFE研究)、缬沙坦(JlKEI、HEART研究)和坎地沙坦(SCOPE研究)与对照组相比使脑卒中的风险分别降低25%,40%,28%。③肾脏保护研究来自于苯那普利(AIPRI和ESBARI研究)结果显示:长期大剂量使用苯那普利可以延缓肾脏疾病的恶化。

正确选择四:ARB的应用选择

1999年WHO推荐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为第一线抗高血压药物。ARB分为三类:联苯四唑类(氯沙坦等);非联苯四唑类(替米沙坦等);非杂环类(缬沙坦等)。作用机制相同,化学结构不同致使等剂量ARB效果不同,作用强度依次为:奥美沙坦、坎地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氯沙坦、缬沙坦、依普沙坦。与治疗前相比,ARB降低收缩压10-15mmHg,舒张压降低6~10mmHg,各种ARB之间差异性不大。

目前在降压达标方面临床更提倡ARB联合CCB或联合利尿剂的治疗方案。

正确选择五:β阻滞剂的应用选择

β阻滞剂用于治疗高血压已有40多年的历史,2007年欧洲ESH/ESC高血压指南仍将β阻滞剂作为高血压的基础用药。它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或伴有快速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兴奋的高血压患者。

不同类型的β阻滞剂临床效果差异较大:中枢兴奋性较高或肾功能有偏差患者的选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经肝脏代谢的美托洛尔;对心率偏快者可选择用心脏β1高度选择性的比索洛尔:对合并代谢异常以及肾功能常者可选用α、β双重阻滞效应的如卡维地洛、拉贝洛尔以及阿罗洛尔等;对动脉硬化以及内皮功能紊乱患者可选择应用具有NO增强效果的奈必洛尔(Nebivolol)或Nip radilol,文献报道此类药物对高血压内皮功能紊乱及糖尿病患者具有较好降压作用。

正确选择六:钙拮抗剂的应用选择

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的主要进展来自众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近十年已发表的与钙掊抗剂有关的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有:HOT,STOP-2,INSIIGHT,NORDIL,NICS―EH,ALLHAT,INVEST,VALUE,ASCOT-BPLA等。其中HOT―CHINA是中国高血压联盟牵头组织的临床协作组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48个城市,对5万多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10周临床观察的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证明以长效钙拮抗剂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对我国高血压患者有较高的血压控制达标率和良好的安全性、依从性。

正确选择七:利尿剂的应用选择

从降压疗效上看,国人对利尿剂与钙拮抗剂的反应比白种人要好。

我国高血压患者第一死亡原因是脑卒中,在预防脑卒中方面,利尿剂与ACEI、CCB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大剂量利尿剂对代谢确有不良影响,但对糖尿病患者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6.25~12.5mg/d)依然是被指南肯定有效的联合用药基础。

延年益寿五字诀

人到老年,退休在家,在生活追求上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让自己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潇洒度过晚年。老年人就身心健康而言,最起码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五字诀”,即俏、笑、走、唠、搁。

所谓“俏”,就是在衣着打扮上要追求俏一点,不一定非穿那种蓝、黑、灰等颜色的服装,可根据自己的县体情况选择一些款式新、色泽鲜的服装,不要以为自己这么大年纪了,穿啥衣服都无所谓了。不妨来个“老来俏”,穿上鲜艳明快的衣服,会使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年代,令老年人振奋精神。

所谓“笑”是说老年人在晚年的生活中应该保挣喻快的心情,笑口常开,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机会。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尘、愁一愁,白了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保持豁达宽容的人生态度,是老年人长寿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试设想:一个老年人整天生活在忧郁的环境中,能坚持多久?

所谓“走”,就是说年纪大的同志,越来越多地感到生理上的病痛缠身,因而进行适度的身体锻炼是非常必要的。老年人的衰老首先是从脚开始的,因此,老年人的身体锻炼,应多注意腿脚锻炼。每天早晨结伴走路1个小时,行走约3000-5000米,让腿脚在行走中得到适度的锻炼。另外,也可以适当地跳跳舞,或打打太极拳,这些都不失为老年人锻炼身体的好办法。老年人锻炼身体必须掌握的是:适度与结伴而行。

所谓“搁”,是说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有的老同志在单位里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在家里又是长辈,家庭生活的“权利”也大一些,在与子女们相处时,总是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地进行心灵沟通,“架子”就像一道不可逾越的“沟壑”,横亘在家庭里。缺乏沟通的家庭生活。能开心幸福吗?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老年人应该主动搁下自己的架子和老伴、子女们平等相处,这样才能保持家庭和睦,生活愉快。

老年人,请不妨尝试这“五字诀”,潇洒而又幸福地度过晚年生活。

心脑血管病患者随意输液有大害

在临床上,有一些血脂高、血黏度高的病人总希望定期向体内输入药物。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预防血栓形成,避免心脑血管病的发作。这可是大错特错了,靠输液是难保平安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以下几种原因。

1、静脉输液不能预防血栓的发生。血栓多在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加上一过性低血压形成,常好发于夜间。人体在睡眠状态下,血压下降,加上夜间不喝水,不能及时补充水分,易使血液浓缩、黏度增大而导致血栓形成。由于静脉输液不能预防动脉硬化,因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预防血栓的发生。同时,脑血栓是动脉血栓,静脉输液时液体进入静脉,经过血液循环到达右心,对动脉并无直接疏通作用。输液虽可暂时降低血液的黏稠度,但只要输液停止,血液黏稠度很快就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因此,利用输液预防心脑血管的发生是不可取的。

2、输液本身有一定的危险。输液是一种给药的途径,适用于急救危重病人、严重感染和各种要求快速达到疗效的病人。输液对注射液和用具的要求极为严格,稍不注意,就会发生感染,甚至染上疾病。目前输液所使用的药物并不能达到100%的提纯度或无菌,且社会上潜在的传染源不少,这就增加了输液治疗本身造成感染的机会。输液时一旦杂物进入血管,就会引发血液感染。

3、输液对血管有刺激。液体的浓度越高,对血管的刺激越大。有些病人由于长期输液,肢体上的血管已发生硬化,针一刺就破。一旦这些病人罹患疾病需抢救时,血管会很难找到,这就增加了许多危险。因此,要爱护自己的血管,科学地对待输液治疗。

当心!老人易猝时辰

人的寿命并无“忌年”,相信“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句谷话只不过是庸人自扰,它只是一种封建迷信传说,没有丝毫的科学根据。相信它只能给老人带来精神上的压抑,使许多处于这个年龄的老人整天苦闷、焦虑、提心吊胆、精神紧张,其结果常常是使本来就已经衰老的身体,承受不了如此重大的精神压力,致使老人生病,甚至还会因病致死,严重地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长寿。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一个人什么年龄会死,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有关资料调查表明:73岁和84岁这两个年龄段上老年人的死亡率同70岁以上其他年龄段老人的死亡率基本一致。这说明,这两个年龄段并非老人的坎儿。人的生死并非年龄所致,大多

是因为疾病,所以老年人应定期做健康检查,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另外,老年人应保持乐观态度,坦然地面对生老病死。

老年人的寿命虽无“忌年”,然而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在生命的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人们应该提防的“危险期”。老年人因为适应能力和生理机能的下降,灾难格外地“欺老”这是科学,并非迷信。

1、早晨6-9时:多灾多难的早晨。医学统计表明此时死亡率占一天的60%,心脑血管疾病猝发高达70%-80%。这是因为夜间睡觉时,血小板的凝聚力逐步增强,而在早晨6-9时之间达到了最高峰。所以当早晨起来后不久,血液最易凝固,甚至在血液中形成一些硬块。这些硬块很容易堵塞供应心脏的动脉,以致使心肌缺氧,造成一部分细胞即刻死亡,从而令心脏病发作。当凝固的硬块随血液流到脑部时,就容易形成脑血栓和脑溢血,所以早晨6-9时,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可能性最高,为上午11时的3倍。因此对于高龄心血管病人,清晨应缓慢起床,补充足够的水分,及早服药,减少运动,保持心平气和,忌紧张烦躁。

2、月中:“月圆人缺”又一劫。指的是农历十五,这个与天文气象相关的危险期是月圆时发生潮汐反应的结果。人体70%-80%由水组成,在月圆时免不了要受月球引力的影响而发生潮汐反应。特别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十五是一个月中好发心脏病和中风的日子,应注意情绪稳定,避免剧烈运动。

3、岁末:岁末生物钟在“较劲”。医学统计表明:每年12月,人群死亡率占全年16.4%,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年生物钟之所以“较劲”是因为天气寒冷,万物凋零,环境萧瑟,日照减少,岁尾紧张,代谢和免疫力功能障碍或下降等容易诱发冠心病、中风、抑郁、呼吸道疾病等,容易致老人死亡,应注意调养。

4、70-79岁:长寿途中坎坷。以色列学者发现,在这个年龄段。每月平均有两次健康问题。使人惊讶的是80-89岁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每月的健康问题却与50-59岁年龄段的老年人一样稳定。就几种老年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来说,在80岁以上的人群中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淘汰与自然选择的结果。由此科学家认为:欲获高寿,这时候的保健至关重要。

5、失伴之痛:半年之内是一关。芬兰学者对9500名老年丧偶者的研究表明:半年之内是高死亡危险期。医学家发现,这期间的免疫功能竟然只有其他时间的1/10;而居死亡首位的疾病是心脏病和中风。要迈过这个“坎”,平时对一个人先“走”要有思想准备:一方故去后,另一方要以工好、去儿女家小住等方式排遣和转移哀伤、苦闷、孤独的阴影,并对身体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心脑血管疾病及早进行治疗。

撰文 郭振东

上一篇:阳朔三月天 下一篇:欧美豪车全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