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情缘蝈蝈笼

时间:2022-07-30 06:07:59

老人情缘蝈蝈笼

一提起蝈蝈,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北京那些富家子弟手提蝈蝈笼,穿行在大街小巷的景象。而家住安阳市冠带巷的刘金玉老人玩蝈蝈,却玩出了另一番境界。

情缘蝈蝈笼

年轻的时候,刘金玉刚好碰到上山下乡运动,怎么在寂静的乡下寻找生活的乐趣?在草丛中吟唱的蝈蝈吸引了刘金玉的注意。“我觉得蝈蝈挺有意思,叫声悦耳动听,就去捉蝈蝈玩。”捉到了蝈蝈,难题也跟着来了,这蝈蝈养在哪里?喜欢琢磨的刘金玉就想,能不能给蝈蝈编个笼子呢?刘金玉就在田间地头寻找编蝈蝈笼的材料。

刘金玉发现地里的野高粱秆子非常好用,是做蝈蝈笼的上好材料。光滑细腻的高粱秆做成蝈蝈笼的轮廓,高粱秆外面包裹一层坚硬的皮,俗称“席席糜”,被用来做成蝈蝈笼外面的米字窗。

如果说年轻时是牛刀小试的话,退休后的刘金玉玩起蝈蝈和蝈蝈笼来便如鱼得水。“单个的小蝈蝈笼,一般一个小时就能做好,像这种五六个蝈蝈笼叠加在一起的‘五子登科’,一天功夫就成,不过那些宫殿、民居就要近一个月功夫了,越复杂就越花时间。”

独特的编制技艺

刘金玉说:“做蝈蝈笼,没有双巧手是不成的,每个手指头都是顶梁柱,少一个都不成。”高粱秆、小刀、糜糜席,在刘金玉的手下旋转翻飞、变幻出各式各样、种类不一的蝈蝈笼子。单个的四方笼、蝈蝈公寓、提篮式的连体笼,还有南方的小竹楼、北方的民居和宫殿、长廊等。

刘金玉的蝈蝈笼,奇在一个巧字,妙在一个绝字。“我做的蝈蝈笼,从来都不用绳子、铁丝捆绑,都是利用传统木匠手艺中的榫卯结构锲合在一起,摔都摔不烂,结实、美观、大方、实用。”对自己的手艺,刘金玉很自信。

蝈蝈笼做得久了,刘金玉就想能不能做出点不一样的。对于中国传统的古建筑,刘金玉一直情有独钟,尝试着将中国古建筑的神韵用到自己的编制技巧中。“中国的古建筑,飞檐和斗拱最具特色,也最难捉摸。”刘金玉翻出一张黄鹤楼的照片,“这些檐角都是往上翘起来的,还有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呈弓形的承重结构和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构思奇巧,很不好做。”除了做宫殿,窗子的设计刘金玉也费了不少心思。米字窗、瘦字窗、万字窗,花样多、构思巧、相互构建要和在一起,古香古色、古朴而富有生机。

而制作这些宫殿的材料:高粱秆,也是刘金玉花心思搜集的。“农民有个习惯,就是高粱熟了以后只掐穗儿,秆儿还留在地里。”对于农民的习性,刘金玉颇为熟稔。等别人掐了穗后,他就去地里回收秆儿。

彷徨中的蝈蝈笼

“目前这个东西还是处于欣赏、展览阶段,上次民间艺术展览节,我就做了套城隍庙的作品送了过去。山门、牌坊、城隍出行小轿、大殿、小后楼,还有农家小院的栅栏门,都有。”长期沉浸在蝈蝈笼和古建筑的世界里,老刘身心愉悦、开朗健康。

“做蝈蝈笼需要心细、手巧,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下苦功是做不成的。”刘金玉说。对于刘金玉的手艺,不少亲朋好友也很是欣赏。

除了做蝈蝈笼,养蝈蝈、捉蝈蝈也是刘金玉的一大爱好。每年夏天,刘金玉都会骑上自己那辆旧自行车到田间地头去找蝈蝈。“这东西也不好找,尤其现在城市化了,我有时得骑车跑上二三十里地。”

“民间的玩意儿太多了,但因为不被珍视失传了很多。”蝈蝈笼的未来让刘金玉极其彷徨。

上一篇:三招助你一夜酣睡 下一篇:小区内的“马路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