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地下空间发展模式探讨―以广州珠江新城地下空间为例

时间:2022-07-29 07:51:55

大型地下空间发展模式探讨―以广州珠江新城地下空间为例

[ 摘 要 ] 本文分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前沿理念,以广州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实例为参考,总结大型地下空间的设计经验,回顾其开发建设历程,研究其发展模式,发掘其优势所在及合理使用的根源,进一步总结这些案例的成功经验,对日后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 关键词 ] 大型地下空间;发展模式;开发利用

珠江新城由于我国初期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没有相应的规划指导,因此表现出建设无序性、孤立性的特征。此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问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地下空间设施在城市居住者心目中的地位也相应较低;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方面积累的相关设计经验较少,也不够系统。

1 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与经验借鉴

1.1 我国地下空间利用现状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开发约在 20 世纪 80 年代。20 世纪 60 ~ 70 年代,基于战事防备需求,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主要表现为以防空袭为目的的人防工程。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基于城市对商业空间的需求,一些城市政府在已有的地下人防工程基础之上,将其改造成地下商业空间。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各种城市矛盾急剧尖锐化,在一些人多地少矛盾特别突出的地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在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中逐步受到重视。各时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如表 1 所示。

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核心内容多为地铁、隧道和地下基础设施网络等的建设,反映出在目前的经济水平和城市发展阶段,地下空间开发主要是解决城市发展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交通和基础设施问题,对环境的要求不高,开发规模不大,计划性不足。

2 广州珠江新城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开发利用现状及分析

珠江新城地下空间项目是在迎接 2010 年广州亚运会的宏观背景下,结合珠江新城地铁站建设,融办公、图书馆、住宅楼、地铁站和城市开放空间为一体,是地上、地下联合开发的成功案例,属于城市重大事件带动的混合式、集中式短期建设项目。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及中央广场坐落于广州市二十一世纪中央商务区 CBD 内,面积约为 140 hm2,建筑面积约为 40 万平方米。该区域地面车行交通系统由“四横两纵”( 横向为黄埔大道、金穗路、花城大道、临江大道,纵向为华夏路和冼村路 ) 干道网络组成,内有地铁三号线和五号线通过 。

2.1.1 城市公共空间―城市走廊布置

地面层更多地表现为开放空间,且空间序列丰富。地域内包含高级办公楼、地标建筑 ( 如西塔 ),公共建筑 ( 如广州市歌剧院、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图书馆)。在平面组织形式上,通过广州城市新中轴线使得它们之间的公园绿化相互联通 ( 图 1)。中信广场和广州塔作为对景建筑形成实体围合空间,组织了变化丰富的空间序列,使得区域的城市空间成为一个整体。

图1

2.1.2 功能组织―复合利用

广州珠江新城地下空间表现为沿 APM 线轴向发展,其核心区地下空间主体工程以地下公共服务配套为主,包括为解决珠江新城核心区交通疏导问题而建设的地下交通系统 ( 地铁三号线和 APM 线等 )、地下公共人行通道、地下旅客自动输送系统站厅、站台以及配套地下综合商业设施和设备用房,它与周边地块的地下建筑层整合建设、统筹考虑,构成具有以地下步行系统连通城市公交枢纽与轨道交通枢纽功能的城市地下综合体,充分体现了多种功能复合开发和利用。

2.2 存在问题

2.2.1 缺乏系统的法规保障

目前,广州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规体系很不健全。由于没有必要的政策和技术方面法规的

引导、协调、保障和制约,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开发规模与水平难以适应广州城市发展的需求。例如,在地下空间的产权和分层有偿使用方面没有具体的法规规范,新区开发时的地下设施建设也没有规范支持。

2.2.2 地下空间的开发缺乏统一、详细的规划

城市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一些现实和规划相脱节的现象,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

不够。例如,主要人流多集中在花城广场区域,此区域也是文化实施集中的区域,但是处于整个地下空间的边缘区域则人流量较少,空间的可识别性也不强。

3.1 功能空间复合利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功能空间复合利用的根本,应保证规划以整个核心区轨道交通为主骨架,

完善区域的地下交通联系,尤其是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等地铁的联系,增加地块规划道路与地下隧道系统,完善地下空间的交通联系,并适当增加静态交通停车位,增强整个地块的交通利用功效。同时与城市核心区市政交通项目原有的地下商业一起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经营风险;与周边已有的大型办公楼等公共建筑地下层连接,形成地下人行交通体系。

3.2 完善交通规划

以整个核心区的轨道交通为主骨架,以“循环 + 下沉路网”结合的车型交通、“地下空间 + 地面中央广场 + 二层连廊的人行交通”为理念;完善区域地下交通联系,尤其是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等地铁的联系;适当考虑增加地下二层静态交通停车位,增强整个地块的交通利用功效,在靠近下沉隧道的一侧、交通量较小的路段上增设进入地下二层车库的车道,主要出入口分开设置,并与城市快速交通干线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对城市交通产生不良影响。若规划范围跨越多个街区,则应考虑放在地下二层分别设置车行与人行的联系通道。建设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地面常规公交为辅助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以珠江新城为主体,地铁三号线、五号线及轻轨为脉络,连接四周主要交通组团,形成区域性公共交通系统的主骨架,实现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的模式。

3.3 完善相关立法体系

通过立法确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管机构和管理权限,统一负责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通

过法律或行政法规明确管理机构和管理权限。可以由地方法规规定,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纳入法制化轨道,并制定相关法规,确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相关部门根据城市管线、商业开发、地下交通、大型重要设施之间的高程分配、相互关系、开发时序明确规划内容。同时,地上与地下功能相互协调配合,同一高程的各横向空间应当相互连接。

4 结语

通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 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上拓展了生存空间,增加了城市空间容量,形成了城市地面空间、上部空间和城市地下空间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构成新格局。

上一篇:小环道展线型立交适用性和设计初探 下一篇:浅析中央空调系统中的节能设计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