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中的创造性思维

时间:2022-07-29 03:06:01

朗读中的创造性思维

语言文字是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作者常常会把炽

热、丰富的情感寓于生动优美的语句中。而语文的学习

就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生动的知识并将知识进行

理解和记忆的过程,这就必须采取一种有效的方式。教

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

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

者的心灵相通。”这便是朗读

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在由无声的书面语言向

有声有色的口头表达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

官都参与其中,这样既可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可以帮助阅读者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理解能

力和表达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

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和陶冶情操。

以下就是我在教学中运用朗读法培养学生创造性

思维的做法和体会:

一、掌握朗读技巧,培养朗读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

维的起点

朗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本身就是语文能力的

重要组成部分,而朗读的实质和目的就是理解。在初步

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达到“能初步表达课文的

思想感情”的程度。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内容

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要做到巧设情景,引导学生读出

课文的感情,并在此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同时,激发想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时,我请学生

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

起来,想象作者笔下的荷塘。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

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旋

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

美景中,静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

复活。

二、引导学生带着质疑朗读,是激发创造性思维

关键

“疑”是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

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以待在教师的指导

下共同解决。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促

使其发问,让他们在“读”和“思”的状态中进行学习。

由于学生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提出的问题范围较

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

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问有质量的问题,

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朗读”氛围。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

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中存在

的不足,并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

生的思维特点,揭示规律,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为学生

积极的思维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南

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

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

抱起稻草,迅速地跑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

想象,就会感到杜甫很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

面。而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一根稻草

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

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困顿的

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

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

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

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

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

情怀所感动。

这样一旦学生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

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鼓励学生朗读课文、抒发心声是培养学生创造

性思维的重要方法

经过朗读和质疑的步骤后,学生已能基本掌握课

文。这时就要充分给予学生以自,激励学生自主学

习,以达到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

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是表达的基础,理解得越深

刻,表达才能越准确。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

扩散思维,强调思考问题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独创性,

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运用这种思维

方式,可以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其创造,提出新颖独特

的见解,抒发自己的心声。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在归纳主题时,让学生读作

者的生平以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社会背景。学生会通过

想象和联想,得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不同的看法。这

时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探究,利用所

学的知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充分培养了学生的

语文扩散思维能力和个性思维能力。

语文需要理论作为依托,以开展教学实践。在实践

中要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

一个重要环节,要使之形成一项技能也不是一朝一夕的

事。所以,在实践中我们要有耐心、恒心,采用科学的训

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淡化分数意识,不以分数作为

衡量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以此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

维,培养其创新精神,真正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

上一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下一篇:再谈高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