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再认识

时间:2022-07-29 09:15:55

对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再认识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其价值与功能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从目前小学的开设情况看,有反弹现象,甚至是“四不像”的课程形态,根本无法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和理念要求。作者重新审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并提出思考,为同仁们提供借鉴。

关键词: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存在问题 解决办法

新课程改革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打破原有课程结构,使新课程呈现一大亮点。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有反弹现象,再次出现可有可无的现象。有的即使正常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是按照学科教学方式,一节一节地传授,根本无法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和理念要求。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效性,并提出几点理性思考,为同仁们提供参考。

一、注重活动主题的选题

l.选题要以学生为中心。综合实践活动中,选择主题是最重要的环节,没有主题,就没有活动目标,从而失去活动方向和意义。因此,指导教师一定要重视主题选择,并指导小学生制订具有特色、有可操作性的方案。那么,活动主题如何选择与确定呢?首要问题是根据学校发展需求和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他们的现实需求和心理期盼。在选择与确定主题的过程中,教师角色要有一个正确定位,即教师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参与合作者及活动的评价者,避免独霸课程、传授知识现象[1]。这里强调的是教师不讲不等于教师袖手旁观,而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指导作用。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生理心理不成熟的限制,缺乏正确分析与判断能力,使主题选择与确定往往只是为了高兴、快乐而忽视活动意义,从而失去活动价值。所以必须强调教师指导作用,并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选择,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愿望、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学前幼儿的许多特点,他们仍对周围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他们对走出课堂,到外面的世界进行探究充满兴趣。他们的思维虽然正处于发展时期,但他们的知识经验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生活经验很少。因此,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时应选择较为生动具体的主题及相应材料,如文字、图片、声音等,便于学生感知、理解,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为了融洽师生关系,我有意在小学生与各科任教师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进行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首先,我做了一次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小学生都想为老师做点什么,经大家讨论,为老师制作“教师节卡片”是既经济又实惠的。于是,学生都行动起来,动手设计图案、形状,并写上想说的话,制作完成后进行展评,看看谁的贺卡最漂亮、最有创意、最有内涵。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为小学生思维创新提供了空间。

2.把乡土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乡土教育是以乡土地域环境和文化为依托,以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目的开展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乡土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但长期以来,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使用相同的课本,接受相同的教学方式,他们无法从课堂中获得生活技能与体验,“学用脱节”问题随之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将乡土教育作为主题研究。

家乡课程资源极其丰富,周围许多山川、河流、特产、名胜等可以作为他们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场所,如可以组织学生到《长白山博览城》进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长白山博览城的人文景观,领略建构的独特之美,感受到长白山的特有文化,培养小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情感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与文本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实践,注重体验,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做”。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文本学习是必要的,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实际上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如果把实践学习完全变成告诉式的文化学习过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只是“纸上谈兵”,名存实亡。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深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活动情境,恰当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具体任务,达到目的。

在进行《小学生一日常规》综合实践活动前,引导小学生先学习文本,加深理解。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指导小学生制订活动方案,组织实施,通过访问、调查、观察等方式完成研究报告,并在班级展示,交流分享,使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科学评价,强化实践效果

首先,增强综合实践效果,使之不断提高参与活动的质量,应根据小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各种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做到目标多元,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注重挖掘和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潜能,每次活动都进行自我总结,如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碰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决策和建议?等等。有记录、有体会,收集更多信息资料,相互间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如小学生谈活动体会时这样说:“这样的综合实践很有趣我非常喜欢,活动让我有了很大收获,也懂得了一些道理,做事要有理有据、有始有终,通过体验才会觉得快乐。”

其次,从小学生发展角度,教师要不断修改调整评价策略,及时正确地给予小学生肯定和鼓励,获取学生的主观认同,注重内容多样、形式多样,不局限成果与水平,强调过程中情感、态度、兴趣、欲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进步。重视形成性评价,开放性实践活动可以走进社区、聘请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评价,真正体现多种形式共存的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对学生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合理、公正、公开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亲近生活、亲近实践。

四、体现多元化

1.运用网络资源,让教师备课动态化。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无教材”的新生课程,教师感到压力很大。确立主题成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瓶颈,主题应蕴藏于小学生好奇的天性和教师敏锐的思维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是动态变化,处于不断生成状态,是一种“活页资源”,主题的确立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基于此,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应资料,在网络中不断丰富自己。首先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确立主题,然后设计活动方案,最后师生分享体验。由此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思路:恰当选题、制订方案、过程体验、交流成果。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教师整理主题方案汇编成册,制作活页教案。在不断充实和完善中使综合实践活动更具操作性,逐步实现由“传统教案”向“活页教”的过渡。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在不同领域发掘出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主题。

2.整合校本教材,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结合地域、校情、学情特点,在深入分析学校师资力量及小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整合校本课程资源,在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参观、访问、调查等综合实践体验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丰富情感体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促进小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整体发展。

3.部门统一联动,让综合实践活动全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基本要求是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开学初,学校各部门相互协调、共同联动。教导处重点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规范小学生的“三姿”,作业整洁度,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大队部重点带领综合实践教师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如清明祭先烈、参观消防队、慰问孤寡老人等,总务处利用学校综合实践劳动基地,教给学生挖地、种植、收获等劳动常识。这样多方齐抓共管,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实践、总结、反思中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与实施对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他们的积极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领导及指导教师要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有效方法,促进与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实现高效。

参考文献:

[1]顾艳艳.新课程教师角色的定位浅谈[J].吉林教育・学术版,2002(1).

[2]王金平.如何开发与利用家乡的课程资源[J].新课程・中旬,2010(3).

上一篇:以优质的教育取信于民 下一篇:阅读,语文课堂的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