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质的教育取信于民

时间:2022-09-22 09:57:36

以优质的教育取信于民

威信县地处云贵川3省接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威信,在此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重视教育、关心教育、发展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深化改革、推进课改、提升质量的理念成为共识。近年来,威信县教育局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之路,通过有效的措施和有力的管理,确保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以优质的教育取信于民。

一、注重管理精细化,探索发展新路径

全县通过明确管理职责、强化管理措施、理顺管理体制三种途径,破解制约全县教育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首先是严格执行教育局领导和机关股室挂钩联系学校制度,分片包干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管理机制。其次是按照政策精通、业务精准、指导精细的“三精要求”,解决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业务不强、指导不力、效率不高的问题,使教育管理从经验型、粗放型向科学化、精细化迈进。第三是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功能,所有学校实行挂牌督学,县教育局专门组建4个明察暗访督查组,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随机督查,有效推进全县中小学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聚焦课堂主阵地,实现课堂高效率

县教育局全面实施了“局领导走进课堂,相关股室管理课堂,校长研究课堂,教师守住课堂,学生乐在课堂”的聚焦“五个课堂”活动,从五个层级分别切入,全面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大力开展校长读书、听课、评课活动,全面提高学校管理队伍的教育素养和教学领导力。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以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为重要抓手,认真解读新课标,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全县涌现出了以威信一中“三环六流程”课堂模式和水田镇中心学校“两步八环节”教学模式为代表的一批新课改示范学校,受到冯恩洪教授等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的肯定和赞誉,称之为“大山深处的课改红旗”。威信县课堂教学改革已处于昭通市领先水平,吸引了昭通其他县区以及四川宜宾等地同行前来学习交流。2014年底,长安中学、水田小学、双河小学被评为昭通市内涵发展“先进项目学校”,水田小学荣获全市学校内涵发展“特别奖”,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水田小学还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40所“身边的好学校”之一。

三、完善奖励新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

从2013年起,威信县委、县政府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和运行教育奖励机制,开设了“园丁育才奖”资金专户。县财政每年将200万元教师奖励资金纳入年度预算,筹措资金滚动用于高考和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奖励。目前,“园丁育才奖”已累计兑现到教师手中的奖励资金达788.78万元(其中2012年153万元,2013年143万元,2014年192.78万元,2015年300万元)。通过表彰奖励,有效提高了全县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荣誉感和幸福指数。为继续体现大力发展教育的决心和态度,县委、县政府还将从2016年开始,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教育奖励。同时,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优秀教师培养计划,助力教师职业成长,对边远贫困山区学校教师给予补贴,让广大山区教师潜心教学、安心从教。

四、落实课改新要求,探索课改新模式

全县教育系统坚持以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为重要抓手,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以“磨课”为主要形式,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高效课堂模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指导,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强化教学视导和教学工作随机督查,进一步开展校本教研,认真研制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完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健全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全面优化教学过程,搞好课题研究,指导教师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大实验室、多功能教室的建设和管理力度。搭建课堂教学展示平台。全县各学校坚持以“常规教学精细化管理、教学研究制度化管理、教学科研常态化管理、教学视导督导科学化管理”的“四轮驱动”教学工作思路,深化课程改革,推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师课程意识,积极开展“一校一名师,一师一优课”活动,按时保质完成“晒课”目标任务,注重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对照课堂教学改革“减负增效、提升能力”的总体要求,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好每一名学生。加强高中教学视导,指导两所完中有效复习备考,加快新课程与高考改革的衔接与研究,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

五、执行评价新体系,质量提升攀新高

县教育局要求所有学校必须强化质量意识,狠抓质量提升工程,把育人高质量、育人高效益的追求作为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进一步健全了全县高考和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奖励方案,形成长效机制。健全教学质量监测网络,做好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探索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修订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建立涵盖学生品德修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志向、学业负担等主要方面和若干关键性指标的多元综合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督促各中小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提高小学优生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高考一本二本上线率。中考成绩多年名列全市第一。全县高考连创佳绩,2013年威信籍2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2014年又有2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2015年一本上线171人,比上年净增55人,二本上线545人,比上年净增25人,三本上线668人,比上年净增88人,本科总上线人数1 384人。

六、优化办学大环境,形成教育新格局

今年,威信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大兴崇学重教之风,明确各级各部门的教育职责,提出了“建城先建校”的发展理念,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大环境。县委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高中教育发展问题。县教育局结合县城发展规划,重点优化高中布局调整,拟新建县一中平桥校区和迁建升格县民族中学。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民办幼儿教育,加大对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持力度,扩大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规模。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设施设备不断补充完善,学校音体美教学设备、信息技术装备、理化生实验器材等不断充实,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等先进设备全面进入课堂,各学校在培训、管理、建设、使用、维护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为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提供了坚强保障。截至目前,全县15所中学和110所小学教学仪器实现了全学科配备。全面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全县食堂覆盖率已达80%以上,学生就餐条件全面改善,身体素质逐步增强,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威信县教育局通过精细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全县教育正朝着均衡、内涵、优质的方向不断迈进。

七、谋划教育新蓝图,谱写发展新篇章

“十三五”将是威信教育改革和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全县教育实现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将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把握新机遇,精心谋划、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务实进取,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均衡优质发展,提高威信教育综合排名竞争力,力争成为昭通市教育领头羊、领跑者。

一是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全县学校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等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学生宿舍、床位、厕所、食堂、饮水等生活设施满足生活需要。加强与省、市的工作对接,积极汇报、努力争取,全面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

二是着力扩大办学规模。新建县一中平桥校区和迁建升格县民族中学,在城区布局4所高完中。全县普通高中教育形成“布局合理、资源优质、体系完整、质量满意”的发展格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三是着力推进学前教育。在城区布局6所公办幼儿园,全县实现村村办有1所公办幼儿园目标,公办幼儿园总数达到85所。学前教育“广覆盖、保基本”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全县学前一年毛入园率将达95%,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

四是着力巩固义务教育。到2020年,全县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要抓住国家“全面改薄”项目机遇,确保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满足教育发展需求。探索实施优秀教师培养培训制度、贫困学生救助机制、边远贫困山区教师补助制度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关心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子女入学,提高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

五是着力拓展职业教育。选址新建县职教中心,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大幅提升普职比。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合作机制,努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六是着力发展特殊教育。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水平得到全面提高。进一步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力度,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学校设施设备,强化学校管理,加大特教师资培训力度,扩大随班就读规模,全县视、听、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

七是着力加强民族教育。全县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以上,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加大对1个民族乡和14个民族村的教育投入力度,优先实施民族地区学校标准化建设,迁建县民族中学和改善民族乡镇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少数民族生升入高中的比例。

八是着力扶持民办教育。形成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学校为补充的良性发展格局。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严格民办教育机构准入制度,引导民办学校把发展重点转移到扩大规模、规范管理、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轨道上来,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九是着力强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勤于学习、善于管理、精于教学、敢于担当的校长队伍;培养一支扎根基层、结构合理、富有激情、充满活力,爱学生、乐学习、善教学、会研究的教师队伍。深化教师职称改革,大力实施“五大行动”,即:师德师风建设行动、教师技能提升行动、骨干教师培养行动、教师队伍管理行动、山区教师关爱行动。

十是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推进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为赢得未来课堂奠定基础。结合“全面改薄”项目,配齐配足教育技术装备,提高教育技术装备使用率,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保障。

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威信教育多年来一直是全县的一面旗帜,我们将继承红军长征扎西精神,发扬教育工作精细化管理传统,以优质的教育取信于民,力争实现“地方因教育而法治、人民因教育而殷实,教师因教育而自豪,学生因教育而成才”的县域教育发展愿景。

上一篇:浅析信息一体化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下一篇:对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