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语文课堂的定海神针

时间:2022-06-03 12:50:09

阅读,语文课堂的定海神针

摘 要: 训练学生读的能力是语文课堂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学讲方式”给了学生更宽广的空间,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正是教师的智慧所在。

关键词: 阅读 语文课堂 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风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它不是对文本的简单破译,而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读者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知识与精神的过程。然而,目前学生阅读的时间很少,阅读量更是微乎其微。需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扩大读书范围,实现知识的积累和满足身心的愉悦的阅读。

一、发挥语文的魅力,吸引学生诵读

朗读,是语文课的必要环节,也是感受美的基本环节。培养美的感觉,首先应从“美读”入手,指导学生“入情诵读”,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在品读中肆意宣泄自己的情感,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好的教学是无痕的。阅读应如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教学中,若让学生收获一份感动,就帮助他们体验了一次美的升华,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

课本中有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像《三亚落日》、《田园诗情》这类课文要引导学生读出美的意境;《悲壮的一幕》读时要低沉、悲壮、崇敬,读出民族英雄科马洛夫感人至深的壮举;《大江保卫战》要读出振奋、激昂的豪情……

每篇课文,我通常先让学生通读,把课文读通顺,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做到读书不添字、不丢字、不错读、不回读、不读破句、不指读。再让学生悟读,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段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在这个阶段,学生一定要充分读书,通过“自学、质疑、合作交流、议论”等形式实现“悟读”,在“理解”上下工夫,力求“自得”。最后引导学生品读,对课文遣词造句的独到性进行品味、欣赏和评价。如教学《荷花》一文时,文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把荷花独特的美表现了出来。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冒”的妙用,我让学生说说还可以用哪些词?学生给出很多答案:钻、挺、露、显……然后我又让学生对下面两个句子进行比较:A.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B.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让学生小组讨论,看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体会“冒”字用得好,写出荷花的亭亭玉立,不被周围环境影响,在赞美荷花的同时,也表示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阅读这一节,那种韵味一下子就读出来了。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善于捕捉“瞬间”精彩,将其很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细微、热情、温暖、纯真、善良、美好的情感种子在心中不断积淀,这样语文课堂才有意义。

二、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激发阅读欲望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一堂课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充满活力的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奋时,才会“小脸通红”,否则只会双眼无神。

有时,静态的文字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的出现使得问题迎刃而解。

在教学《白鹭》一文时,学生对白鹭的认识极为有限,对白鹭有距离感。针对这种情况,我巧妙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了白鹭不同形态的美的图片,有栖息图、觅食图、低飞图……学生顿时兴趣大发,个个聚精会神地凝视着大屏幕,欣赏着白鹭的美。接着我又在屏幕上显示了白鹭动态的美,由静到动。学生看着听着,被白鹭的美所震撼。于是,对白鹭的陌生感一下子消失了,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与白鹭的距离拉近了,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有的同学分别给它们配上了一个个颇为雅致的名字:“睡美人”、“空中小姐”……有的同学诗兴大发,竟作起诗来;有的小组合作起来又画了“t望图”、“合家欢乐图”,然后进行配乐朗读。优美的图片、动情的朗读,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置身于美丽的白鹭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在语文课堂中,应引导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用心“感”之,课后老师跟踪“检”之,发现问题及时提醒,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强烈的驱动力,真实真意地践行,从而真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在情感流动的语文课堂里,使他们的灵魂得到浸润,此时再让学生进行阅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抓住课文亮点,引导学生美读

朗读,特别是美读,能把课文的感情,通过声音传达出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共鸣,在欣赏文字的同时,作出审美评价。课堂上,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的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欣赏,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陶冶和感染,心灵得以净化和提升。

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我紧扣题目中的“励志”这个词,让学生通读全文,快速找出徐悲鸿励什么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我引导学生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指什么样的人?有的说:是指有骨气的人,有的说:是勤奋刻苦的人,是不知疲倦的人,是坚持不懈的人。学生多元解读了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中国人。然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徐悲鸿怎样励志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先找出具有概括性的词句:“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再为这个中心句搜寻具体描写的依据:“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生活清苦”,等等。徐悲鸿在生活中吃、住都非常清苦,而绘画方面,却付出了许多金钱和精力。接着我又让学生介绍了课前搜集的徐悲鸿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他家庭的贫寒、学画的决心,从而加深了对“励志”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了他的决心大,不可动摇,明白了徐悲鸿学画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祖国,是为了给我们中国人争一口气。此时,学生的情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想用自己的声音把徐悲鸿的那种豪气、那种决心、那种爱国之情读出来。于是,我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一遍又一遍地要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当然,教师还必须让学生在读中“悟意、会情、入境、动心”,真正使文中的语言“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这样学生才能读出精彩,读出个性。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光,相激而发灵光。真正的教学应是触及灵魂的教学,因此,教学活动唯有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才能使他们的灵魂得到浸润,才能让阅读之花在课堂上越开越艳。

四、拓展课外资源,促进学生阅读

课堂是学生进行阅读,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但不是唯一场所。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补充,也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活动。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整合与优化各种阅读资源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最佳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既要立足课堂,又要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向课外更广阔的阅读空间。

如《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课,我让学生阅读有关鸦片危害及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故事的文章。《我给献花》一文,学生课前搜集香港被英国侵占的历史,以及《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再比如学习《大江保卫战》一文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抗洪救灾的动人故事和图片等有关资料,并对学生汇集的资料进行相应的宣传,或张贴,或悬挂,或映示。课堂上积极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资料。另外,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联系课文自主拓展,扩展他们的视野,举办故事会、展览会、演讲比赛、课本剧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这样,学生底气足了,认识丰富了,情感之门就随之打开了,他们就会急切地走向文本,以获得更强烈的体验,营造“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教学氛围。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旅行”。读书可以使你获得知识,帮助你洞悉人生的道理和意义。语文阅读教学与读的关系密切,因此,我们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营造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给学生创造一个阅读的大舞台,让他们自己想读,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调动学习积极性。学讲精神:学生间的互教互学收到了“老师讲、学生听”所收不到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多给予学生阅读的机会,珍视学生阅读时思维跳动的每一簇火花,读出语文课堂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快乐阅读.河南文艺出版社,2012.10.

[2]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06.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上一篇:对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再认识 下一篇: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