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86例临床治疗体会

时间:2022-07-29 08:33:38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86例临床治疗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口腔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2012年6期间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86例患者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8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56例患者痊愈,25例好转,总有效率达到94.19%,5例治疗失败。结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经过积极治疗,绝大部分患者可以痊愈。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可以是化脓性或腐败坏死性;感染位置可以是表浅的或深在的,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经阻力较小的组织扩散至其他间隙,形成多间隙感染,因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一般化脓性感染的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1]。炎症反映严重者,全身出现高热、寒战、脱水、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同时伴有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腐败坏死性感染的局部红、热体征不如化脓性感染明显,但局部软组织有广泛性水肿,甚至产生皮下气肿,可触及捻发音。全身中毒症状较化脓性感染明显,短期内可出现全身衰竭,体温和白细胞总数有时低于正常,甚至出现昏迷、中毒性休克等症状[2]。我院自2010年――2012年6期间共治疗了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86例,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2012年6期间收治的8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86例中男性52例,女性34例;年龄17-75岁,平均40.5±6.4岁,其中牙源性感染62例,腺源性感染24例。

1.2 方法 局部治疗炎症早期采用理疗、外敷药物来促进炎症吸收。已经形成脓肿则及时切开引流,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导管等重要结构。其中眶下间隙感染切口一般选择口内上颌尖牙区的前庭沟底部作横切口,咬肌下间隙感染切开在下颌角下1.5-2cm处作与下颌骨平行的弧形切口,颌下间隙感染切开在下颌骨下缘约2cm处,作与下颌下缘平行切口,口底蜂窝织炎切口一般从一侧颌下到对侧颌下,逐层切开,切断部分口底肌肉打通脓腔,放置引流。感染得到控制后,牙源性感染对病源牙做进一步处理。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判定为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判定为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判定为失败。以(痊愈+好转)百分率计为有效率[3]。

2 结 果

8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56例患者痊愈,25好转,总有效率达到94.19%;5例治疗失败。

3 讨 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咽、面颈部软组织肿大化脓性炎症的总称,发病率较高,主要是由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继发所致,症状表现有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致病菌常常是需氧或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可引起败血症,甚至死亡[4-5]。

本研究中有34例患者为咬肌下间隙感染;临床特征是以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腮腺部红肿、疼痛;由于炎症刺激,咬肌处于痉挛状态,致使局部发硬、张口受限甚至牙关紧闭;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应及时切开引流。有25例患者未形成脓肿,经局部治疗后痊愈,22例患者进行咬肌下间隙感染切开引流;切口选择下颌角下1.5-2cm处作与下颌骨平行的弧形切口长约3-5cm分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然后向上暴露下颌骨下缘,注意避免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及腮腺。切开下颌骨下缘处的咬肌附着,以长弯血管钳紧贴下颌骨外侧向上分离引出脓液,放置引流。

23例为眶下间隙感染;感染发生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局部表情肌之间。多由上颌尖牙等引起的牙源性感染,局部表现为眶下区红肿、疼痛。28例患者经局部理疗和外敷药物症状消失,其中4例形成了脓肿,进行了眶下间隙感染切开引。

16例为颌下间隙感;感染发生在颌下三角区。多来自下颌磨牙的感染,局部表现为颌下区红肿、疼痛,皮纹消失、皮肤发亮,下颌下缘可因肿胀而不显。严重的颌下蜂窝织炎可蔓延至邻近间隙或颈部。其中5例患者进行了颌下间隙感染切开引;切口选择下颌骨下缘约2cm处,作与下颌下缘平行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后,以血管钳分离引流。

13例为口底蜂窝织炎;口底蜂窝织炎可由下颌牙齿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下颌骨骨髓炎或口底外伤继发感染而引起。炎症一般开始发生于一侧舌下或颌下区,以后迅速扩展至颏下及对侧。当炎症波及口底各间隙时,双侧颌下及颏下区甚至上颈部广泛肿胀[6-7]。头后仰,口半张。口内可见口底肿胀、舌上抬、舌运动受限。病员语言、吞咽困难。所有口底蜂窝织炎患者均进行了局部切开减压、引流,切口一般从一侧颌下到对侧颌下,必要时可作颏部辅助切口,逐层切开,切断部分口底肌肉打通脓腔,放置引流。口底腐败性蜂窝织炎还可以用放氧剂如过氧化氢液冲洗及湿敷创面[8]。如有严重的呼吸困难,应及时作气管切开以保证呼吸通畅,本病易出现全身中毒及局部影响呼吸道通畅。如不及时正确治疗可危及病员生命,因此要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瑞凯.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80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0):23-24.

[2] 方敏,王玲.56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7):116-117.

[3] 汪坚敏,吴莘,姜滨.老年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22例诊治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1,18(5):676-677.

[4] 李阳阳,白高进.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9例治疗体会[J].航空航天医药,2010(10):1914-1914.

[5] 牛金城.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72例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2010,31(19):3116-3117.

[6] 乔凯,郅克谦,高岭,等.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84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0(6):698-700.

[7] 李丽.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12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9(19):599-600.

[8] 姜启宁.28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2):79-79.

上一篇:老年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院区联动机制防治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