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提前离岗的利弊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8-07 07:58:19

机关事业单位提前离岗的利弊分析及对策

机关事业单位提前离岗是指机关事业人员在到达一定年龄后,免去其现任职务,保留原级别,享受在职人员同等待遇的一项政策,实施以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

一、泗水县提前离岗基本情况

目前,泗水县机关事业单位有人员12514人,其中提前离岗人员1237人,占总人数的9.9%。

按照身份分:提前离岗行政人员320人,占总行政人员的23%;提前离岗事业人员917人,占总事业人员的8.2%。

按层级分:县直提前离岗人员1184人,占县直总人数的10%、乡镇(街道)提前离岗人员53人,占乡镇(街道)总人数的7.6%。

按性别分:提前离岗男性1075人,占提前离岗总人数的87%;提前离岗女性162人,占提前离岗总人数的13%。

按年龄结构分:53周岁以下148人,占提前离岗总人数的12%;53-55周岁299人,占提前离岗总人数的24%;56-58周岁440人,占提前离岗总人数的36%;58周岁以上350人,占提前离岗总人数的28%。

二、有关政策规定及执行情况

泗水县提前离岗政策大致可分为以下5种情况:一是年满53周岁的科级领导干部应提前离岗。这种情况,自2002年机构改革以来,执行得最为规范。科级领导干部正职由县委常委会议研究,结合单位领导班子调整通盘考虑;其他科级领导干部由县委组织部根据有关规定,提出免职意见,报县委分管领导审批,在到龄的下一个月办理免职手续。二是县直部门年满53周岁的科级以下工作人员和年满50周岁的工勤人员应提前离岗。这种情况,在2002到2008年期间,有些单位没有按规定执行。为统一政策,2008年县委发文予以重申。2008年后,县直部门到龄的科级以下人员和工勤人员提前离岗,由单位自行办理手续,按权限到组织、人社部门备案。三是教育系统干部身份的老师按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工人身份的各降5岁)或者男教龄满30年、女教龄满25年的标准执行提前离岗。这一政策从2000年执行以来,大量45至53岁的老师提前离岗,造成教师力量的匮乏。因此,从2007年开始教育系统不再执行这一规定。四是2005年乡镇实名制时规定,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以上的乡镇科级以下人员,由本人申请可以提前离岗。目前,乡镇(街道)仍执行这一政策。但是,根据乡镇各自实际及人员具体情况,执行得并不彻底。五是卫生系统由于其专业技术特点和工资福利待遇等因素,一直未执行提前离岗政策。

三、提前离岗的利弊分析

提前离岗作为机构改革时人员分流的一项临时政策,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从机关逐步扩大到事业单位。纵观这一政策的实施,在一些方面的确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有助于完成改革时的人员分流任务,缓解人员分流压力,减少人员分流矛盾,推动了改革任务的落实;有助于优化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科级领导干部的提前离岗,腾出了大量领导职位,年龄轻学历高的干部得到了提拔重用,干部队伍的活力得到明显增强。但同时,大量提前离岗人员的产生,在人员编制管理、财政供养人员控制、行政效能发挥等方面也带来了很大弊端。主要表现在:

一是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实行提前离岗,大大缩短了人员的工作时间,导致人员的过度闲置,不能人尽其用,特别是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按照现在的身体状况,正是思想成熟、经验丰富、干事创业的年龄段。但提前离岗后,其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是不利于人员编制管理。由于提前离岗人员仍占用单位编制,导致部分单位出现人员“既多又少”的问题,即:在编人员多,但实际干活的人员少。从而导致有的单位随意借调人员、混编混岗、编外聘用人员等现象发生,影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正常管理。

三是不利于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由于提前离岗人员占编,有些单位在职人员减少了,但是仍没有空余编制,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因此,一些单位为补充人员就申请扩编,编制的增加就直接影响了财政人员的增长。有的单位扩编不成,就自行招聘一些临时工或合同制的编外人员,同时也增加了财政负担。

四是不利于行政效能的提高。实行提前离岗,使得一定年龄段的在职人员容易产生惰性,不安心工作,过早考虑个人后路,从而出现了类似于“59岁现象”的“52岁现象”、“49岁现象”。另外,由于个别单位把关不严,甚至出现更为年轻的提前离岗人员。这些现象,都使在职人员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在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解决提前离岗问题的几点建议

提前离岗虽然不符合《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但由于其普遍存在,且涉及面广,一时还难以立即取消。因此,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对提前离岗加以规范明确,以充分发挥提前离岗政策的积极因素,减少提前离岗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是建议出台统一的政策规定。提前离岗虽然不是国家的统一规定,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更需要有明确的政策规定来对提前离岗的年龄标准、审批程序、编制管理等问题进行规范。建议上级编制部门会同组织、人社等部门研究制定关于提前离岗问题的指导意见,使得提前离岗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是建议逐步取消提前离岗制度。提前离岗作为一项地方性土政策,其趋势应是予以取消,但由于十几年来一直延续使用,且涉及人员众多,各地掌握提前离岗的年龄也不一致,如搞“一刀切”立即予以取消,将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因此,可探索适当提高提前离岗年龄,缩小与实际退休年龄的差距,直至逐步取消提前离岗制度。

三是建议明确提前离岗人员不占编。提前离岗人员占用了大量的编制资源,导致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可借鉴对纪检监察部门的做法,对现有按政策提前离岗的人员,明确不再占用单位编制,将这部分人作为一个单独的群体进行统计和管理。同时,用空出来的编制适量补充工作人员,以解决因提前离岗导致的一些单位人手不足的问题。

四是建议充分发挥现有提前离岗人员作用。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离岗人员这一资源,特别要注重发挥提前离岗的党政领导干部的作用,从中选取部分工作经验丰富、精力充沛的人员参与到县里的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社区管理和社会维稳等工作中来。E:LQF

关键词:提前离岗 对策研究

上一篇:关于 “三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推进滨湖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