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教学生活化,让德育扎根

时间:2022-07-29 06:28:43

让品德教学生活化,让德育扎根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生活”,一旦与生活分离,思想品德教学就容易流于虚空,实效性也就不大。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加强德育,让思品课堂教学走向高效呢?那就是要使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可是,如今我们的思品课堂却片面地向学生灌输一些想都不用想就明白的大道理,这明显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脱离了生活的教育则是失败的教育。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高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走进学生的世界

教育就是儿童生活本身。因此,我们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需求和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让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贴近生活,让课堂不再充满严肃的气氛,真切地接近他们的生活。如何为思品课堂积累一定的生活材料呢?其实很简单,平时,我们可以多收集学生喜欢的话题,了解学生喜欢的活动,熟悉学生喜欢的人物等等。这样设计的课堂教学形式、运用的教学手段一定也是生活化的,为学生所喜爱的。

二、打造生活化课堂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美丽的童心,传统的道德灌输式的品德课堂可能会把这份难得的美丽泯灭,同时也可能让学生产生对品德课堂的排斥,我们如今的品德教育所展开的世界是成人的世界,在这种世界中,儿童感到陌生。我们的品德课堂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得到“领悟”,就得让学生自己选择、思考、讨论“悟”出来的东西,这样才能在头脑中产生认同,产生行为意志和动力。

1.运用故事、启发明理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感悟,受到启发。运用故事寓理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

2.角色体验、引发共鸣 用故事进行明理,学生固然印象深刻,而如果让学生自己来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更能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能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3.创设情境、诱感 人的情感是可以互相感染、互相影响的。对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境感染,效果更为显著。如教学《家乡的变化》一课时,由于学生对家乡过去的情景印象并不深刻。因此,可以出示一组新旧图片进行对比,特别是学生身边的道路、街市、住宅、学校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并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进而诱发出将来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的决心。

4.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思品课不但要注重课堂上的明理,还应注重课外的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契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师应以身作则

作为一名品德老师,特别是同时任班主任的品德老师,相信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触。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绝不是一蹴而就,靠我们讲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获的;而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要“儿童化”,一切工作都要从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出发,以儿童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使其耳濡目染,心悦诚服,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老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源远流长。品德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整合教育资源,密切结合学校实际、学生思想实际和教学内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向着生活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方向开拓创新。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我们的课堂就能焕发出更多生命的活力,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2010年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2]2004年 第五期《小学教学研究》语文.品德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黄河分校)

上一篇:浅谈小组合作的利弊及对策 下一篇: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耐心”的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