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体贴·反思

时间:2022-07-28 08:39:13

【摘要】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阐述语文课堂“让学”的重要性。即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让学生能够体验,让学生能够体贴,让学生能够反思,同时,反思课堂,以期构建真正有效的“让学”,使课堂呈现更多的生机与灵气。

【关键词】让学 体验 体贴 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纲要》提出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学习。于是我在课堂中做了一点的尝试:就是“让”学生能够体验,“让”学生能够体贴,“让”学生能够反思。

一、让学生能够体验

丹纳曾说过:我们没有进入书本之前只是表面地看事物,漫不经心,心中很平静,犹如看一次例行的单调的阅兵式。但作家搀着我们的手带往战场,于是我们看见军队在枪林弹雨中互相冲击、尸横遍地。如何才能让学生从“阅兵式”看到战场的“枪林弹雨”?“艺术起于至微”,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体验,就要让学生立足文本,在紧要处、细微处,让他们能够看到、听到,能够为之动情。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描述贾政房的布置,用了三个“半旧”,为什么说是“半旧”的呢?“全新”的不更好吗?说“全旧”的行不行?”这个问题似乎学生们都没有注意到,一下子被问住了。仔细一想,不难发现,如果是“全新”的,那说明贾府是个暴发户;如果是“全旧”的,说明这户人家是个破落户。只有“半旧”一词才恰如其分。经过点拨,让学生看到了“半旧”一词的奇崛,同时也看到曹雪芹的独具匠心。因此,如果我们能够适当地补充提问,或者适当地拓展比较,应有助于他们能够看到、听到,能够更加有效地体验作品中的那个有活气和生命的世界。

二、让学生能够体贴,而且能够体贴到位、透彻

有时候,面对一篇好作品,由于学生体验不够,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学生很可能会无动于衷,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为之动情。

比如马尔克斯的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可以说,学生只须读上一遍,基本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母亲的痛苦。但是,仅仅让学生泛泛地体贴到“母亲”的痛苦,还不够,我们还必须让学生对母亲的痛苦体贴得到位、深刻、透彻。文中最让人吃惊和费解的地方是:痛失爱子,一般的母亲都会撕心裂肺、号啕大哭;但母亲却表现的镇定安详,她为什么是这样?教师由此引导学生触摸母亲真正的灵魂和心跳:一面是痛失爱子的痛,一面是严酷的道德压力,这位坚忍、悲悯,在苦难中铸造出尊严的母亲,才不得不强压内心的悲痛,谨言慎行。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才可能真正体贴到母亲的痛苦,可以说,只有当学生体验到母亲的悲痛的深度、广度、厚度,才能说是“体贴”到位了,透彻了。

三、让学生能够反思

“让”学生能够体验,还要 “让”学生能够反思。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而且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进行反思。就是让学生反思作品为什么能打动自己,或联想想象,联系生活,体验情感。比如鲁迅的《祝福》,是不是可以这样引导:你觉得“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说出那些话?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同情她吗?你又会为她做什么?让学生在体验后反思,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认识自己,最终达到提升自己、更新自己的目的。

【实践思考】

语文课堂的“让学”,激发、点燃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

1.教师自身的局限。“让学”比传授知识、技能要困难得多,因为它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不断地更新自己。因此,教师不应该只是着力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他应该更多地是以自己这个人感染学生,引领学生,以自己学带动学生学,参与学生学。这无疑对现代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2.学生自身的局限。“让学”对学生主观能力的依赖尤其显著。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过程的探究讨论,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品格,如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3.新课程课时的时间局限。“让学”特别重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在互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由于课时、学时的限制,过于频繁的交流,过于热烈的争论,往往使教学时间难以控制。

尽管新课程理念博大精深,尽管课堂总不是那么尽善尽美,但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领着学生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成长的过程。或许,我们的学生没有很好的表达能力,他们讲不好;或许,耐心的等待、倾听,要花费我们更多的课时;或许,学生个性化的质疑,将对我们是个挑战……但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应该坚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能够体验,让学生能够反思。只有他们真正地参与了,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更多的生机与灵气!

上一篇:智慧型商机是开发市场钥匙 下一篇:重在开发可操作性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