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文”之水,浇“心灵”之田

时间:2022-10-11 03:02:40

引“语文”之水,浇“心灵”之田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未来的建设者首先必须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的人,这样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才能胜任各项繁重复杂的工作。

为此,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态,身体力行,以自己健康的心态感染学生。而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做到引“语文”之水,浇“心灵”之田。

那么如何做呢?

一、学会微笑,自我调节

要善于克服自己的情绪,把微笑带进课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起教育技巧时说:“教育者与自己对象的每次接触,归根到底是为了激励对方的内心活动。”有人说教师应该是一位出色的演员,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学会微笑,因为微笑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感。

尤其是现在学校上下课都改成了音乐铃声,我们学校课前还设置了美妙的音乐“候课”铃声,在进教室之前老师听着美妙的音乐心情就会好一点,精神就会放松一点,精力就能集中一点,然后把“微笑”带进课堂。当学生们看到老师带着笑容走进来,一定会被老师愉快的情绪所感染,被老师亲切的笑容所牵动,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的身上,因此教师在第一时间内就能迅速地组织好课堂。加里宁说过:“再也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能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二、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创造一种愉悦、宽松的环境,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促其较快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这方面我主要是在课前语文活动上下工夫。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前以教师提问、检查布置的预习内容为主,目的是为上好语文课打基础。这几乎已成为程式化的做法,学生也对此习以为常,不甚重视,不感兴趣,收效甚微。在高效课堂的引导推动下,我长期坚持“课前语文活动”的做法,充分利用课前五到十分钟的时间。我们的活动形式有:“音乐背景下的美文背诵”“名人名言揭晓”“古诗文背诵接龙”“生活语文拾粹” “名人二三事”“好书推荐”“感动中国人物介绍”等。活动一学期循环几次,使活动有持续性和长久的吸引力。

课前让学生活动几分钟,我们教师也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染,讲课情绪自然会好一点,能以最佳的状态、最快的速度进入自己的角色。我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贴近语文学习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时还提前予以指导。这一活动,学生积极踊跃参加,情绪激昂,不仅对普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而且为课堂上学生对新知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要挖掘教材,适时渗透

语文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成的,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味生活。数百篇课文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教育,也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内容。因而教师可将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因材施教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范进中举》时,可以结合社会上不少实例,让学生从他们自我人格的失落、自我价值的毁灭中汲取反面教训,从而潜意识地要求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当然,这种教育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深深地蕴藏在课文中,蕴藏在字里行间。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适时引导学生发觉“爱”。

记得在上《阿长与》时,我在最后点拨重点时引导学生,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她们的方式是当时的你无法理解不能接受的,但是当我们长大了,总有一天会读懂他,也许那些厌烦、怨恨的背后满满都是爱,作者鲁迅是到了中年才读懂了阿长对他的爱。

四、抓写作契机,锻造人格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又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尝试运用榜样示范法和澄清讨论法。

哲人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针对学生中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我们可以从那些耳熟能详的名人身上,甚至从身边优秀学生的身上,汲取生活的营养,充实写作的内容。我们也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为同学们提供一些写作材料,不但可以使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更为他们提供了矫正心理疾病的良药、促进心理健康的营养。

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学习疲倦、考试焦虑、厌学等不良心理现象,语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带有针对性的作文练习,让他们的不良情绪获得充分的宣泄,而在冷静之后,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行为,从中悟出一些生活的真谛。

古人曾告诫我们: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保持这样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守住语文这片净土,加倍努力地工作,定会出现“春意盎然”之景。

上一篇:上海市工商联召开工商联系统宣教工作会议 全面... 下一篇:智慧型商机是开发市场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