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压力,你扛得住吗?

时间:2022-07-28 10:22:35

职场压力,你扛得住吗?

近日,奥美中国北京分公司一名年轻员工在办公室突发心脏病身亡,年仅24岁,令人扼腕。仅隔一天,游戏资讯网站“17173”的一名男性员工,在上班途中突发心肌炎猝死,同样24岁。两条新闻共同剑指“过劳死”,一时间,职场重压再度成为热议话题。

从普华永道女硕士、淘宝女店主,再到如今的广告男、IT男,职场“压力山大”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普通职员还是公司高管,抑郁、早衰、精神衰弱、猝死正在逼近。甚至有调查显示,职位越高的人压力越大。你离过劳还有多远?职场压力该怎么扛?

精神压力折磨职场众生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有时,不是不愿停下来,而是根本没有喘口气的时间。”日前,一位名叫“风雪钓客”的网民对自己身体健康情况表示了担忧。相继两名年轻人猝死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不少职场人士抱怨自己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中。

近几年,年轻人猝死的事情已发生过多起,广告、IT、媒体、会计等行业工作者甚至成了猝死高危人群。如何在“压力山大”的时代,求得事业与健康的平衡已成为社会问题。

郭先生上月刚刚换了工作,之前他在一家软件上市公司工作了近4年。“我们就是拿业绩说话,每年的任务量只增不减,压得人喘不过气。去年我负责的项目业绩达到了1亿,今年领导就直接把目标定到了两亿。”

“没法干了”,这是郭先生的无奈选择,“KPI、年终考核、绩效工资”,业绩完不成,影响的不仅仅是面子,还关系到个人的收入以及重要的年终奖。

走人并不难,凭着在业内多年的人脉和过硬的经验,郭先生很快找到了“下家”。这是一家私人公司,副总的职位,6位数的年薪,郭先生的新差事看起来惹人羡嫉。可在郭先生自己看来,“高薪就意味着高付出、高压力,也许最初不做这行会更好”。

“平常上班整天对着电脑,电话不断。加班是家常便饭。”入行10年,30出头的郭先生头顶的发际线已经有些稀疏,“脱发、多梦、肩膀和腰常年贴着膏药,这是我们的职业病。”郭先生坦言,多年来早已模糊了上下班的概念,只知道新业务来了要迅速开展,不能耽误,项目进展不顺利、业绩不好在公司就呆不下去。“永远要努着劲往前赶。”

刚刚换的工作,一个月下来已经让郭先生感到疲惫不堪:“私人公司,老板干得很拼命,有时从外地出差回来已是晚上10点多,老板还在公司等着听汇报,要先赶去公司再回家”连续不间断地出短差一个月,郭先生已经感觉有些吃力,“毕竟30多岁了,再像20出头儿那么拼真有点吃不消了,有时感觉跟卖给公司似的。”一周很难和家人吃一顿晚饭,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儿都管不了,为此家人怨气也很大,这是郭先生和他的众多同行都面临的。

“不过,客户经理和销售比我们的压力还要大。”郭先生坦言,那些跑在一线的职位,收入与业绩直接挂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哪个客户经理不疲劳透顶。”

早上起床时,总有头发丝掉落;

感觉免疫力在下降;

春秋流感一来,自己首当其冲,难逃“流”运;

盼望假期,能回家,躺在床上休息片刻……

一则有关“过劳测试”的帖子在网上疯传,自测无疑成了很多职场一族的“当务之急”。

“无论做哪个版本的测试,我都能算是有过劳倾向的。”在银行工作的田欣坦言,每次有“过劳死”的消息传来,自己都会紧张一阵子,总感觉自己就在那边缘行走。“平时工作很忙,压力也大,虽然我比较注意运动健身,但总觉得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了,但凡是季节变化、流感暴发,我肯定是逃不掉的。”

随着对于过劳危机感的不断增强,田欣告诉记者,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状态,“ 毕竟命比钱更重要。”

工作重复不停、休息越来越少、身上的压力越来越重……抗压能力近乎崩溃的职场人大部分是“敢怒不敢言”,只把压力自己默默扛了。“不抗能怎么办?现在很多行业都这样,你不想干还有不少人抢着干呢。”

过半人称遭遇焦虑

雷格斯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内地上班族所承受的压力,位列全球第一。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职场人士中,认为压力高于上一年的,中国内地占75%,香港地区占55%,分列第一和第四,都大大超出全球的平均值48%。其中,上海、北京分别以80%、67%排在这一调查结果城市排名的前列。几乎一半的中国人自称比五年前感觉“更焦虑”。

腾讯新闻制作的一段视频刻画了中国人职场焦虑的根源:财务烦恼,升职压力,业绩压力,还有没完没了的加班。这段短视频包括了中国职场压力的事实和数据,但聚焦的却是无数个体的故事。

以奥美集团早逝员工为例,最初的报道说,这名员工已经连续加班一个月。他在新浪发出的最后一条微博被疯狂转发,评论无数,很多同样工作过度的网友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过劳死第一大国。

“过劳很多时候是跟企业文化有关的,比如有些老板或者领导,自己每天都是加班到深夜的,那么员工在这种单位工作,加班也变成理所应当的事情,下班一到点就走的员工基本上属于不尽职的员工。”在FESCO(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多年的郝女士告诉记者,“据我了解,有的上司本身就是只要工作不要家庭的工作狂,经常凌晨才布置工作,早上9点就要看到成品,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工作就好比是极限运动,拼命啊!”

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作为智联招聘共同发起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中,提到了职场人群的压力源,并指出26岁至35岁基层管理人员身心压力最大。而由精神压力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抑郁倾向都会对生理造成影响,且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躯体问题愈加明显。

该项调查显示出,职位越高的人压力也越大,领导层级越高,心身健康水平相对越低——课题组在全国多个省市的统计分析证实了这一点。调查显示,不同职业群体的压力分数从高到低依次是:管理中层80分;经理层75分;教职员工75分;一般管理技术人员72分;医务工作者、社区人员、下岗人员68分;矿工60分;一般企业工人59分。

全国3539个接受调查的企业管理人员中,有90%表示工作压力大,76%的管理人认为工作状态紧张。调查还发现,平均每4个企业管理者中就有一位患有与工作紧张相关的慢性疾病。

为何职位越高的人压力越大?

“这部分人的压力来自外在和内在,一方面要对员工负责,要承担整个团队的压力;另一方面,要对老板或者更上级的领导负责,还要接受来自同级人员之间的竞争压力。”郝女士说,“同时,这个群体的人对自身要求普遍较高,不允许自己出错,所以精神压力很大。”

很多人只要一想到第二天要开会,要做汇报、要见客户,晚上就整夜睡不着。从目前报出的这些“过劳死”的案例看来,都是精神压力较大的群体,新思路、新点子、好创意、好策划……越来越高的业务要求将很多中高层人士逼得失眠、焦虑,劳心有时比劳力更可怕。

压力不断增加,相当一部分人所感觉到的焦虑,就从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变成精神障碍疾病。有专家指出,适当的压力可以产生动力,但压力过大则会产生负面作用。在一家媒体工作的林先生,自从担任栏目总监三年来,已明显感觉力不从心,就连高血压这种“老年病”都找上门了。“我现在基本上是夜不能眠,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电邮。在公司里为了怕忽略邮件,我设置了电邮声音,如果有新邮件进入,就会出现提示音。而在家晚上电脑是不关机的,总会觉得有新邮件,睡觉很容易惊醒,一醒了就会不自觉地去看看是不是有邮件来。即使是关掉电脑,晚上都会出现幻听,老是听到办公室那种‘叮咚’的声音,而自己又很清楚,家里不可能有这种声音。”备受折磨的林先生甚至考虑去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迅速发展的日本,过度疲劳曾造成大量中青年人猝死,如今,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大国。有统计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亡的人数达60万人,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处于“亚健康”状态。

社会学家夏国美表示:“东方的文化或者说中国文化强调的是一种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比较注重功名等级,这样一种观念或者说是比较注重跟他人比较的,就是说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比如有一些人为了要晋升,必须很努力地工作,甚至下班以后,即使没什么工作,也必须留在公司,来树立一个勤奋工作的形象,这样导致了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对健康的伤害。”

“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的欲望很多,我的薪水很少,我的日子一直是不坏不好。” 这是郑智化演唱的《中产阶级》,歌词成为了目前很多职场人士的真实写照。

潇洒转身需要勇气

今年五一期间,一条“IT男改行卖水果 脸白了人帅了头发也长出来了”的消息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响。短短一周,这条微博被狂转7000多次,“IT男卖水果”跃升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

这则“程序员的华丽转身”的内容大致如下:2011年,他是一个PHP攻城师(网络用语,意为工程师),和弟兄们奋战到午夜为了新浪微群2.0上线;2013年,他离开IT业,华丽转身成一个水果店老板……同时配发了两张“令人震惊”的对比图片。照片上看,前IT男时期的徐佳戴着眼镜,肤色黝黑,头发稀疏;而“改行卖水果后,眼镜摘了,人变白了,连头发都长出来了……”有网友大叹,由此可以看出“程序猿”的生活多悲催,“要想变帅身体好,还是卖水果去吧!”

事实上,IT男徐佳并不是逃离高压职场的第一人,近几年有关“白领转行卖盒饭”、“高管辞职开餐厅”的消息日益增多,“逃离北上广、回归小城市”的人也不再是少数:再不用为写方案整宿睡不着了;午休时间能睡个美容觉了;上下班骑电动车只要20分钟……一些人已经开始认识用行动尝试新的生活方式。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职场压力跟一些特定职业是有关联的。比如媒体从业者、科研人员、出租汽车司机或者教师,还有一些官员、企业的决策者等,这些人群在这个社会竞争当中处于压力的漩涡中心。他们的共同特性,就是超长时间的工作、夜班多,工作时间不规则、长时间睡眠不足、自我期许高并且容易紧张、几乎没有休闲活动与嗜好。

令人痛心的是,在职场高压下产生的过劳死的发病群大多集中在中青年。社会学家夏国美谈到:“一些人认为自己的身体还是健康的,没有意识到这个疾病已经在体内潜伏了,所以他认为自己可以拼一下,还能拼得动,于是他常常会超负荷地去做一些已经超出他体能范围的事情。”

“社会变迁给予青年更多的发展机会,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困惑。在超越温饱以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在精神方面也会遭遇更多的烦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认为。

有研究称,社会环境、工作压力、个人成就是社会转型期的“特色压力”。

“企业员工对与自己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社会环境压力感受最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陈龙说。人们对医疗、养老、住房和子女教育等问题缺乏稳定感,因此,努力将未来收益“折现”到当前实现,其代价就是透支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压力也来自精神方面,当前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不少人产生‘相对被剥夺感’,群体性焦虑情绪严重,这加剧了急功近利、肤浅急躁的社会氛围。”许多人拼命工作,以致积劳成疾,甚至联合国的报告也称“工作压力已经变成了21世纪的流感”。

在工作压力中,职场人士对工作任务、劳动强度、工作责任和竞争等压力感受较为明显。因为经济体制和劳动组织制度改革,企业员工对竞争压力的感受越来越大。

虽说当今社会,工作不再是终身制,人们不必再被一份工作束缚终身,甚至常有人说干得不好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但是这种双向选择,也意味着用人单位可以对工作进行更高的要求。做的不好就等着“末位淘汰”,干得不好自己就找地方走人,就业的严峻形势给很多在职者很大的压力。没有人不想按时下班,“睡到自然醒”,但很多人不能、不敢或者根本不由自己去选择。

劳动争议、医疗纠纷和不情愿的工作应酬等问题也给他们带来一定压力。另外,文化知识的更新、业务能力的提高等压力已经成为一种逐渐增长的压力,这在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中尤为明显。

在个人成就压力方面,陈龙指出,“工作有了成绩和荣誉的压力”与“免职降职或处罚的压力”的消极影响不能低估。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都应该引导个体在追求个人成就、体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正确对待职务升迁、个人名誉、成绩与过失等问题,降低或避免由此造成的消极影响。

职场人士如何缓解压力?

陆士桢认为,一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处理好个人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个性,特别是发展抗拒压力、耐受挫折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环境因素我们不能改变,要改变的是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模式。”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向红丁说。即使不离开大城市、不换一份工作,在应对压力时,能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与工作的节奏,都是靠自己去把握的。

也许,我们都应该看看复旦大学教师于娟因乳腺癌辞世前,在日记里写的话——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上一篇:沈大伟:中国——不完全的大国 下一篇:严松彪 做自己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