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的思考

时间:2022-07-28 02:22:10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的思考

摘要:能源与环境是世界各国都关注的问题,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经历了30年的历练,已经逐渐成熟,建立起了带有我国特色的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体系。一个较为完善的立法体系能够为实现公平的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本文着重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制度化以及法制化后将为我国的环境发展带来制度保障。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法制化

能源与环境是世界各国都关注的问题,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经历了30年的历练,已经逐渐成熟,建立起了带有我国特色的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体系。一个较为完善的立法体系能够为实现公平的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本文着重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制度化以及法制化后将为我国的环境发展带来制度保障。

一、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化进程

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国家强制性的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与我国的社会发展阶段的环境管理工作,以及经济背景紧密相联的。

1、建立环境评价制度初级建立阶段解读

在70年代,我国引入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而此时,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正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当时我国正的经济背景比较特殊,因而,重工业的发展比较迅猛,产生了大量的废水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虽然环境的管理是以“工业的三废管理”作为重点的,但由于各类建设项目都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他们也是污染排放的罪魁祸首。环境保护的单行法虽然有对于建设项目开展的环境影响评价又做出具体的要求,但是由于处于立法的初级阶段以及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操作以及环境管理的程序部门所制定的规章到后期才陆续颁布,对于前期项目的监管还不到位,还没涉及到战略发展的高度来探讨环境评价。

2、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突破阶段研究

直至21世纪,我国的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进程发展更加迅猛,在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时,同时追求国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状态下,如何平衡环境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了工作的重心。对于“三废”的控制,如何治理末端环境的污染,旧的策略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因而,预防为主、污染源头,以及污染过程的控制成为了环境管理的新中心。因此,对相 关政策和策略要进行正确的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实施“先评价后实施”的政策,执行力则成为了政府工作的一个要点。

3、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的框架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立法分为两种情况,一个是针对环境影响评价专业领域的法律和法规,另外的就是,其他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法律中所涉及到的环境影响评价的部分内容。由于立法的机构不同,因而,环境影响的评价立法方式又可以分为国家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法规及政府规章。

如图所示:

二、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中立法驱动力的状况分析

1、中央政府的推动

我国中央政府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影响着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立法。在1994年,中央批准并且了世界第一部由国家层次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国2l世纪议程――中国2l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这是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度建设的新兴局面之下,中央政府的英明举措。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际上是意味着环境的因素会在政府的决策过程中作为考虑的一个基本点,之后的建设将会以综合决策做出策略的出发点。当前,中国政府处于转型期,正在努力转型公共服务型的政府,此后,政府的功能将会更多地体现在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为我国的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也将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对于环境的保护高度重视成为了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的原推动力。

2、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推动着立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化与法制化

在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这个过程中,立法也在不断的进步,这些改革的举措缓解了经济的增长和环境的退化两者之间的矛盾。但,不能忽视,这个矛盾是无法避免的,企业数量不断的增多,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逐年的增加,新项目发展过快并且分散,对于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的加大,难以集控制和集中的治理。如在经济活动的范围与规模都不断在扩大的背景之下,用于规划和统筹的区域都在发展,为了区域的开发和建设的活动提供规划的蓝图成为了必然,因而,环境规划的指导作用是越来越明显了,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也成为了必要。

3、公众的环保意识在提高,环境维权被重视

环境保护的工作在我国现今才正式提上日程,我国国民的环保意识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当初的环卫工作,转变成为对污染的控制以及对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之上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已经较过去,发生了非常大的提高,在公民的环境权益受到污染威胁的时候,国民的环境维权意识逐渐的显现。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的不断完善,并且规范了社会的行为,维护着公众的合法权益。

4、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操作和管理流程的客观要求

环境影响的评价工作是在长期的环保之中发展出来的,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这个评价工作的有效实施,实际上是依赖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因而,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其实是具有行政程序法特点的。关于行政程序法的理解,对于行政的主体在而说,其在实施行政行为的这个过程之中,其程序上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承担一定责任。因而,环境的影响评价也是一项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它涉及到众多的环节,特殊的强制性操作,决定了它需要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强制的操作和管理进行规划与规范。

三、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的思考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体系虽然不断的处于完善中,但是实践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了部分缺陷。诸多的学者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体系所提及、规定的各项具体内容都提出许多有益的补充意见和完善的建议。但是我认为,学者所提出的部分的建议实际上是对我国长期以来的形成的行政管理体系的挑战,在我国的社会文化制度的框架之下,是无法短期实现的。环境立法的出台其实是我国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博弈过程,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法规文件终将面临着部门的利益、企业的利益以及公众利益几种利益的交织,它的出台会比较艰辛。因而,在此文中,我只是分析了我国目前现有背景下的制度,从补充改进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完善环境的影响评价为出发点,希望国家能够重视规划环评的立法。

补充改进法律体系内容及框架。我国可以扩展现在的规划环境的影响评价范围,可以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划同时纳入法定的评价对象之中。除了少数的部门规划可以不涉及到开发的利用以外,大多数的规划都要纳入进规划环评的对象范畴之中。可以把施行环境评价立法的公众参与性扩大,把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加入更多的公众参与环境,将报告书编制完成后,以简本的形式,在相关的公众网站中,获取更多的公众意见和建议。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正不断的被赋予新的使命,环境保护的立法也处于不断的完善中。尽管我国当前环境的影响立法尤其是在战略环评的相关部分还存在者很多缺陷,但是我国的政府正在努力,相关的众多学者和机构以及环境保护的部门都在积极努力的推动着改革,相信不久之后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将会获得更大的突破,更好的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咸志涛.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J]. 企业导报, 2010,(07) .

[2] 赵绘宇,姜琴琴. 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40年纵览及评介[J]. 当代法学, 2010,(01) .

[3] 杨志恒. 国内外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进展及思考[J]. 生态经济, 2010,(04).

上一篇:浅谈人力资源能力评估体系构建 下一篇: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