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开发的原则

时间:2022-07-27 09:27:31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开发的原则

从学生内在的道德意识发展来看,他们对道德的认识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认知过程,学校道德教育的结果也并非是培养学生掌握了大量道德知识、律令与教条,而是一个以道德认知为基础,学生的情感、意志共同作用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集理智、感觉为一体的过程。实际上,对道德的认识和把握就是认知、理解、选择、行动这样一个过程。其问,知、情、意等要素在共同发生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整合传统美德教育资源要扬长避短,古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地继承,即扬弃。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有重义轻利的偏激倾向,而今就应该倡导义利合一;又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有忽视个性的刻板弱点,而今则要提倡张扬个性;再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崇尚中庸、不为天下先的封闭保守成分,而今要培养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

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整合传统美德教育资源,要有系统性,既要把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到备课中来,有计划、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每一处德育资源,也要在授课过程中,不失时机、见缝插针地进行宣传,即全面系统地将传统美德如甘霖一样普降于学生的心田。同时,在对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过程中,也要有选择性,应结合时代需要适时适度开发利用。

正因为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整合传统美德教育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在运作的过程中必须以全局性、前瞻性的眼光预先规划、设计、编排,应未雨绸缪,对有关资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还应注意灵活性,可以根据情境的变化随机应变,针对课上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施以传统美德教育资源的营养,进一步丰富、拓展、调节、整合传统美德教育资源。

道德建设事关民族、国家、社会的前途与命运,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对德育工作充满使命感,应高度重视,自觉地、主动地做好育人的工作,不可松懈倦怠。但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持久的、千锤百炼的过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整合传统美德教育资源,绝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把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带到教学中来,而是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正所谓“为教也,勤而不怠,缓而不迫”。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资源,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并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学生的性情就会得到陶冶,心灵就会得到净化。比如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方面,可以通过每一节课的学习,渗透给学生学习的明确目的,不断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坚定学生的报国之志,从而增长学生的建国之才。经过这样持久的渗透和熏陶,就会使学生养成坚强的学习意志和坚定的道德意志,逐渐积淀、凝聚成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道德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行为的改善而不是推理的改善。过分强调认知的作用在实践中极易导致言过其行、言行脱节。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整合传统美德教育资源,绝不仅仅是为了认知层面的传承,说到底更是为了道德行为的养成。有了明确的道德知识,却没有良好的道德行为是毫无意义的,道德说教也好,道德感化也好,其目的都是希望受教者和受感者既能有道德境界的提升。更能有道德行为上的直观见证,即知行合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传统美德教育资源也应遵循这一原则,要增强传统美德教育渗透中的趣味性,避免空洞的说教,尽可能地寓教于乐。

道德教育中适度的说理是必要的。这里谈到的说理,即正面诱导,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全面系统地向学生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使学生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和处世为人的基本原则。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并不是空洞地说教,要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只有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才能逐渐炼之以意,并激之以志,如在讲述黄海海战时,教师饱含激情地再现邓世昌等爱国将领与舰同沉的悲壮场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炽热情感。单纯以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缺乏饱满的情感,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达到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目的。如果引入历史和现实中的道德人物、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就能使德育过程丰富饱满、历史知识生动真实,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

上一篇:浅析作业批改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下一篇:突出主体地位 强化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