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人体隐喻对比与跨文化差异

时间:2022-07-27 05:25:14

英汉语人体隐喻对比与跨文化差异

摘 要:当代认知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反映了人类的认知规律,是一种认知现象。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抽象,有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因而人体隐喻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英汉隐喻表达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自然与地理环境差异;视点差异;语言文化差异;传统文化差异。

关键词:隐喻;人体隐喻;投射;跨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195-02

一、隐喻和人体隐喻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研究局限于修辞层和语言层,认为隐喻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一种语言现象。而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是Lakoff隐喻理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人类赖以生存的许多基本概念系统以及人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质上都是隐喻性的。概念隐喻是以人类身体经验为基础加以形成的,因此人体及其器官在人类认知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由于人类的认知遵循由近及远,由实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人类最熟悉自己的身体,因此为了达到认识陌生事物的目的,人类最初把自身身体的认识作为始源域,投射到不熟悉的、抽象的目标域,语言中也就产生了大量的人体隐喻性表达。

二、英汉语人体隐喻的投射类型

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里提出了“域”的概念,隐喻可以看成是两个概念域或认知域之间的结构投射,即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隐喻认知则是在始源域和目标域所建立的投射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根据始源域和目标域的不同,人体隐喻主要有三种类型:人体域投射到非人体域,非人体域投射到人体域和人体域内部两个域的投射。

1.人体域投射到非人体域,即始源域是身体部分

从人体域到非人体域的投射是建立在两者概念相似性的基础上。人们最熟悉自己的身体,于是在早期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会借用身体及其部位去描述其他具体的事物。汉语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表达:“山头”、“山脊”、“山腰”、“山脚”、“洞口”、“树冠”、“泉眼”、“桌腿”、“桌面”、“扶手”、“壶嘴”、“果皮”等。英语中这一类的人体表达也有很多,如head of a page,hands of a watch,foot of a mountain,legs of a table,etc.从这类人体隐喻可以看出,人们最初利用身体的某一部位对周围外部的具体事物进行认识与感知,因此是处于较低的认知范围,但这类的认识和表达也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

由于认知、思维和表达的需要,人类开始不局限于用人体隐喻描述具体事物,开始将人体隐喻的表达用来描述抽象概念。前者的投射是建立在概念相似的基础上,后者则是以人体域和抽象的非人体域两者心理和功能相似为基础的。如汉语中有“首脑”、“元首”、“鼻祖”、“足下”、“水手”、“国脚”、“心肝儿”、“心腹”等表示称谓、职位或称呼的隐喻性表达;也有表示人物特征的人体隐喻词汇如:“长舌”、“铁嘴”、“大腕儿”、“硬骨头”等等。英语中也有相应的表达:head of department,sweetheart,stiff neck,etc.人体域投射到抽象的非人体域,反映了人类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也是人类认知、思维和表达的需要。

2.非人体域投射到人体域,即目标域是身体部分

非人体域也可投射到人体域,帮助人类加深对自身的认识和对外界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认识和表达,这也充分体现了人体域和非人体域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类更高层次上的认知形式。

颜色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对象和范畴,当我们把颜色域投射到人体域的时候,颜色也就具有了隐喻意义。如汉语中有“黑心”一词,英语中也有对应表达black heart,这里的黑和black并不是指心的具体颜色,而是有隐喻的含义,借以形容一个人的不良品质。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颜色在不同的语言中带有不同民族特有的文化色彩。汉语常借用京剧中的脸谱指代不同性格的人物,如“黑脸”指刚正不阿的人物,“白脸”通常指奸诈险恶的反面人物,而英语就没有这么多的区分。除了颜色域,还有动植物域、数量域等也常常用做始源域。例如(1)动植物域:“虫眼”、“猫眼”、“狼心狗肺”、“虎头蛇尾”、“柳叶眉”、“眉梢”;(2)数量域:“三心二意”、“七嘴八舌”、“孤掌难鸣”;(3)材料域:“铁饭碗”、“铁石心肠”、“火眼金睛”;stone-hearted;(4)天气域:“热心”、“心寒”;cold shoulder,warmhearted;(5)情感域:“爱心”、“怒发冲冠”;(6)动作域:“丢脸”、“抓辫子”、“露一手”、“伤心”、“抢手”;break one's heart,lose heart,lose face,turn up one's nose等(卢卫中,2003)。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从非人体域到人体域的投射是更高的认知过程,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人类通过这种方式丰富了语言,也丰富了认知和思维的途径。

3.人体域内部两个域之间的投射

人体域内部两个域之间的投射是指身体部位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在两者形状、位置或者功能相似性的基础上。例如汉语中的这类表达有“心头”、“眉眼”、“掌心”、“手背”、“心眼”、“肚脐眼”、“脚脖子”、“腿肚子”等。英语中也有这样的表达,如ridge of a nose,eyetooth等。这类隐喻性表达在汉语比英语中更为常见。还有一类投射是借用人体部位之间的关系来表明事物或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以关系的相似性为基础的,这一类投射多存在于汉语中。例如“肝胆相照”比喻两者忠诚的关系;“唇亡齿寒”比喻双方联系密切,休戚相关;“情同手足”比喻两者真挚深厚的情感,还有“眉目传情”、“心惊肉跳”、“牵肠挂肚”等类似隐喻性表达。

三、英汉语人体隐喻的认知普遍性和跨文化差异

结合以上人体隐喻的几种投射类型来看,英汉人体隐喻表达之间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

英汉人体隐喻表达具有相似性主要因为英汉人体隐喻同样源于身体经验,源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具有认知的普遍性。认知的普遍性使得英汉两种语言有了很多相似的人体隐喻,使得不同文化间有了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可能。当然,英汉隐喻表达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因为东西方国家及语言的跨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及地理环境差异

中英两个国家所处的自然及地理环境不同,这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隐喻性表达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内陆,是个多山的国家,汉语中以身体部分做始源域投射到“山”的表达很多,来喻指山的不同部位和形状,如:“山头”、“山脊”、“山腰”、“山脚”等等。英国是四面环海的岛国,自古通过航海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因此英语中出现较多的是利用人体描述海洋的人体隐喻,如a tongue of land(岬),a finger of land(陆地伸入海中的狭长地带),an arm of the sea(海湾)。

2.视点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认知事物的角度和参照点会有所不同。如汉语“手机”的认知角度是使用此种电话时电话摆放在手这个位置上,而在英语中人们的认知视角并不在于使用时的身体部位,而是放在电话本身的外观,即蜂窝状的键盘上面,或者是它本身便于携带移动的功能,所以英语中的表达是cellular phone(蜂窝状电话),或者mobile phone(移动电话),并不带有人体域的投射,没有人体隐喻这一类的表达。这正是源于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角度。

3.语言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汉语言讲究对偶、排比等修辞,注重句式的工整性,强调对称美感,加之中国思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注重身体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因此表达中有不少是借用人体部位之间的联系来隐喻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手与足是人体最常用的部分,因此汉语中有“情同手足”、“笨手笨脚”、“指手画脚”等隐喻性表达;唇与齿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会受到威胁,汉语中便有“唇亡齿寒”、“唇齿相依”等表达;肝胆是人体重要的器官,相互作用,彼此不可分割,因此常用“肝胆相照”隐喻关系真诚而密切;头与脚作为人体的两端,汉语中有“头重脚轻”这样的表达。英语中也有类似表达,如neck and neck,face to face,但是这类隐喻表达并不多,可见汉语强调事物之间联系的特点。

4.传统文化差异

古代的中国人就认为自然和人体是不可分割的,就开始关注自然和人体之间,人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成为人体隐喻的基础,而这一表达在英语中出现了空缺。例如,中医理论认为胆具有影响思维活动和决定个性的功能,于是汉语中“胆”代表勇气,常有“胆量”、“浑身是胆”、“胆大包天”、“闻风丧胆”、“肝胆过人”的隐喻性表达。传统的中医采用五行理论来定义自然、人体和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情绪与阴阳五行相关,肝属木,木生火,所以肝火旺意味着阴阳失调,容易发怒。也就有了“动肝火”、“肝火旺”、“肺气炸了”这样的隐喻性表达。另外,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体独立性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汉语人体隐喻中很多是强调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英语中更多的是强调独立的身体某部分。

四、结语

隐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时刻与文化相互影响。人体隐喻的投射是基于人类的客观经验,人类共同的一些身体感受和心理结构。英汉语人体隐喻的相似处说明英汉隐喻都是源于身体经验,具有对身体的共同认识,反映了人类共同的认知规律,即认知的普遍性。同时,人体隐喻受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跨文化差异,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的特点。对英汉语人体隐喻的探究体现了人体在人类的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地位,和人体在隐喻认知中的作用。了解英汉语人体隐喻中存在的跨文化差异也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Lakoff. G&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6).

[3]严世清.隐喻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现场教学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中的应... 下一篇:《命运交叉的城堡》的失语症与自我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