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的培养

时间:2022-07-26 06:31:52

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的培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构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对小学教学提出的客观要求以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各方面意识与价值观尚未定型的时候。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呢?

一、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情感

教师要让课堂达到情感目标的完成,首先是要加强教师自身的情感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才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当今教师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所传授知识的情感会自然地转移给学生。如果教授数学的教师对数学的情感是厌恶,那么他们的学生也会在学习中继承这种厌恶的情感,产生抵触学习数学的情绪。所以,在新课改实施以来要求我们确保学生的情感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不断学习新的课程理论,丰富自己的情感,并融合到教育工作中,教师有了对数学课的情感,这种情感会自然而然地过渡给学生,学生们模仿教师对数学的热爱,自然也就热爱起数学了。另一方面,数学课改要求开展探究性学习,要求既符合数学教学的特点,也符合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只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学生在开展的探究性学习中,只有真正投入情感了,才能通过体验复杂的情感历程来解决问题。例如,学习数学课“概率统计”的这一知识内容,我们让学生回家询问父母,统计一下自己家庭近几年收入与开支情况,并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然后我们学生自己分析、家长帮助分析和教师分析,通过多角度思考收入和支出增长的原因。这一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分析中紧跟着时代的步伐,了解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原因,通过这一统计的学习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了。

二、教师评价的针对性要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由此可知,要较好的完成一个教学任务需要师生共同付出积极的情感。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最廉价、最常用的激励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赏识、表扬。当然我们对于批评这种教育方法是必须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的。现阶段很多教育学家都推崇表扬的激励方法。教育专家认为对学生进行鼓励评价,多表扬,少批评或不批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当然这里我们要注意,虽然我们一直都高调对学生要尊重,但尊重并不是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比如某,些老师在课堂上为了多用表扬而不论是什么情况都对学生进行夸大其词的表扬:“你真棒”、“你做的真对”,对学生的作业批改每次都是鼓励性语言,这种过多的奖励评语过分注重形式,缺乏针对性,甚至会误导学生。这里我们要注意不论是采取激励性评价还是批评的评价,都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把握好分寸、评价的针对性,评价到学生的心里,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驱动器”。

三、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

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还要把握住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游戏”,对于数学中一些难掌握的概念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利用图片和情景创设贯穿其中,使学生有兴趣。当学生在全身心投入课堂活动之时,正是产生求知欲望的良机,把握住了就有好的效果。例如,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1~5”的认识》,可充分利用教材上“野生动物园”的文本资源,为学生创设参观“野生动物园”的情境贯穿始终,设置一些请学生观察有哪些可爱的动物,数一数每种动物有多少个,观察画面上还有什么,分别有几个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交流观察和数的结果,并进行初步认知、理解。在数字的认识中培养学生感受小动物的可爱,要爱护动物的意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p10第7题练习“用硬纸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平移或旋转画出美丽的图案”,教师可组织学生完成后,画上自己想画的画,写上祝福语,送给自己最喜欢的人,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道德教育。

四、教师和学生都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孔子说“因材施教”,教育是必须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要思考尽量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现在的教学方式已经不是过去的被动接受式,现在的教学方式提出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去主动学习,真正让学生将情感投入到学习中,不断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锤炼自己的意志力,增强自信心。一个良好的习惯――自信、合作、思考让学生真正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五、用“师爱” 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教师对学生的感情,体现了一名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儿童心理学著作中有这样的观点,儿童最渴望得到的是被爱。因此,教师要在给予学生渴望的充满爱的环境中,给予他们学习的力量,开发他们的潜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爱,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我们用“爱”来浇灌学生,让爱自然迁移到学生身上,引导学生“爱”学习。

总之,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暂时的、变化的和零碎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却是持久的。因此,数学老师何不以“享受数学”的理念,帮助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呢,让学生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情感基础。

作者简介:陈淑贡(1959-),男,山东临沭人,山东省临沭县白旄镇柳庄完小,小学二级。

上一篇:回望教育培训市场 下一篇:浅谈语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