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时间:2022-07-26 05:27:06

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进行调查探究,在实行学习数学。使数学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实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丰富小学生数学知识,启迪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今教育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传统的“喂养”式教学是不能完成新形势下对教育的要求及人才的培养的任务。改革旧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格局已成为每个教师的当务之急。应从多方面,多形式来开发学生的智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以形象思维为主,以生动的图形引起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引导下接受科学思维方法的薰陶。教师更应为学生提供思维交流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学习数学和实践搭建更为开放的平台,让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及时捕捉学生这稍纵即逝的思维灵感。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讨论、辩论。教师应着重加以引导,使学生逐步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系统性,从小养成自觉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的习惯,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不断延伸和扩展,使其真正体会数学的本质。在数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数学的“直觉”,追求内在的潜力,使数学教学课堂和数学实践活动成为锤炼学生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的主题,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但长知识,更添智慧。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者应侧重于勾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具有较好的思维习惯和一定的思维能力。善于调控自己的思路和学习情绪,具有初步的实践操作能力,善于评价实验结果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与解题策略,学会学习。

我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侧重使学生通过书本上已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又使已有知识得到深化,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

1.创设质疑情境,引发学生生疑,启发学生创新

小学生要创新,必须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善于探究,而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必须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才可能进行。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的这一特点,根据教材内容,拓展教学活动,提出新问题,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乐于深入思考事物的奥妙,善于观察事物的现象,发现事物中的奇异,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2.突破定势,原型启发,引导创新意识

突破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由于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法,而产生定势心理,原型启发,才能活跃学生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放弃习惯性思维方式,跳出已知材料的限制,积极寻找与已知材料不同而有希望的中间转换信息,并利用——切逻辑和非逻辑方法推导出正确答案,从而诱导学生创新。

3.参与活动、自立探究、引发创新

历届全国青少年发明比赛中,许多精巧的发明出自经常参加劳动实践的农村学生之手,有关专家的调查显示: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相比,书面知识更为丰富,脑子灵活,按常理创造力更强,但由于缺乏实践,城市孩子创造力大降。所以数学教学的创新,应重视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发现或创造数学智慧。活动是连接主体的桥梁,小学生思维能力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正因如此,让学生直接动手操作,可以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创新。

只要教师教学中做到凡是能由学生独立完成的部分就由学生独立完成,不能完成的在教师引导下完成,随着这样的教学和

活动次数的增加,教师的引导部分会越来越少,学生独立思维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收稿日期:2013-04-10

上一篇:《年、月、日》教学设计 下一篇:浅谈课堂内学生交往技能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