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浅议

时间:2022-07-26 05:03:02

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浅议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解决的、产生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形成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受我国中学教育受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致使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思维不活跃,想象不丰富,缺乏创造性。要改变这种现状,顺应创新教育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我以为,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加强双基训练,使学生能问

双基训练是问题意识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问题意识必然贫乏。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问题意识的培养才有可能。其次,引导学生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对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很重要。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会发现许多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头脑里经常带着“为什么”。如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斐林反应实验的时候,在试管中出现红色沉淀后可再加热一会儿,学生会观察到红色沉淀逐渐变黑,结果与教材的描述不一致,从而产生疑问。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进一步了解实验条件,并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思考,学生便能得出结论。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另外,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因为自学往往是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从“问题”开始的。

二、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青少年学生天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设良好的环境。北京八十中学优秀教师宁鸿彬,对学生有“两欢迎、三允许”,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此举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实质上也是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一个积极而合理的评价,建立这样一个积极合理的基本评价准则,这样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而且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发展。

三、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也是从有疑到无疑的反复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以问题为中心,使质疑、设疑、激疑、释疑、布疑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推动知识、智力水平的提高。

四、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外,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提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可以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在探究“醋酸是弱电解质”时,我让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通过对学生提出的多个方案及教材中的方案的分析、比较、筛选,产生矛盾和疑问,使学生对实验的单一因素与对比实验有深刻的理解。这样既起到了复习、理解、巩固已学知识的作用,又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要对会问的学生给予充分地肯定、鼓励和表扬;要引导学生对提出问题的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相互评价,把提出的好问题汇集成小册子或定期公布在教室小黑板上,还可以在各班之间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在通过周密地思考以后科学地、严密地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不仅会问而且善问,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更高更深的层次。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就要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提高素描教学质量 下一篇:学案设计与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