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的情感教学策略

时间:2022-07-26 03:24:50

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的情感教学策略

民族自豪感的缺失,成为现代高中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民族精神和民族自尊似乎早已淡出国人关注的视线,而历史教学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作为历史教师,责无旁贷!本人通过了近几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以情优教”的原理,对于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情感因素,达到以“优教促学”,促使情知和谐统一。

教师应该从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情感因素。例如在中国古代史《明朝的对外交往》这节内容中,以郑和下西洋这段内容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向学生分析出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1)开放的民族精神。开放与交流是郑和下西洋的核心,这种开放与交流的精神是我们当今应该继续和发扬的。(2)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郑和不畏艰险七下西洋,展示着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坚韧和刚强,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开拓的精神。(3)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未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郑和带去的是友谊和 瓷器、工艺和文化,传播的是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撒下的是友谊和文明种子,架起的是与世界沟通的友谊桥梁。不仅展示了一个强盛之国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也建立了一种和平友好、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模式。

又如在中国百年屈辱史这一系列内容中,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的斗争,是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列强的侵略,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斗争的根本原因,中国军民维护国家的斗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众自发组织抗击外敌入侵,构成了19世纪中国军民捍卫民族尊严的画面;20世纪持续8年的抗日战争,谱就了其中最瑰丽的篇章。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中所形成的强大力量,汇聚成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加强对学生民族素养的培养。此外,历史教师还可以把历史和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感教学植根于教学活动始终,教师要善于研究与反思教学实践的能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握情感教学的契机,使课堂教学活动实现更完美更理想的境界。只有教师自己拥有了丰富的情感修养,才能去潜移默化感染学生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唤起学生的情绪与情感,形成师生情感交融、温馨愉快的学习环境。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通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人肺腑的言语,以扣击学生心弦,产生情感共鸣。如,讲祖国 “四大发明”,如数家珍,满怀自豪之情;讲“南京大屠杀”,义愤填膺、慷慨激昂,满怀悲愤之情。另外,我也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通过掀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以唤起学生的民族情感。例如在《中日甲午战争》一节中教学时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幅生动的黄海大海战的激烈场面,当学生看到邓世昌率领受到创伤的“致远”号舰开足马力向敌舰“吉野”撞去时,内心不禁为民族精神中大无畏的为国捐躯的精神而感动,而且为祖国有如此高风亮节的爱国志士而自豪,但是也为“致远”不幸被鱼雷击中,邓世昌和全舰二百五十将士壮烈牺牲而感到惋惜,同时也产生了为什么“致远”号撞不到“吉野”反而被鱼雷击中的疑问。此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是主要原因。以此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样使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落到实处。

三、发挥学生的积极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历史学科运用情感教学,首先,从教育观念上应从人的特点、人的需要、人的动机、人的尊严等出发,把学生摆在教育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注重在民主平等、互重互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一切非智力因素,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比如:在讲授中外重要历史人物评说时,当堂展开“我们怎样才算成人”这样的话题讨论,他们有的说:“成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知识”有的说:“成人要有一定的社会意识,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等,看着学生面红耳赤的探讨对于如何用理智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以逐步承担其社会与家庭的责任,他们显然是很有话说的。而这样的责任意识不正是我们民族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吗?即:将口头上的爱国化为行动上的爱国!

以上仅为笔者对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情感教学策略这一问题的初步探索和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斧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的是全民族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之一的史学始终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知道这需要学生“知、行、意”三者并存。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历史记忆和历史体验都是树立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主要途径。当然,祖国的意识、民族的情感,一方面产生于历史知识的积累之中,另一方面更奠基于历史的情感之上。不管是以情优教的策略还是其他的方式,要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以此来带动学生的实际行动,不至于再出现本文最初提到的那些场景!

民族精神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它是民族维系的精神纽带,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所以,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班级一“心”其利断金 下一篇:浅谈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