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跨学科创新教育项目研究

时间:2022-07-26 02:27:55

跨文化跨学科创新教育项目研究

摘要:创新教育目前是我国乃至全球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高校创新教育的要求出发,对由上海理工大学与美国Baylor大学合办的“I5国际跨学科创新项目”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该项目对其他高校开展创新项目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新教育 跨文化 跨学科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97-02

1 我国创新教育环境

从国际竞争形势看,创新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各国围绕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竞争愈加激烈,纷纷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深度开发人力资源作为核心战略选择,科技、人才、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从我国国内发展要求看,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攻坚阶段,综合国力持续大幅提升,科技与教育投入快速增长。但是,能源、资源、环境等瓶颈因素的制约影响日益严峻,迫切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大力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迫切需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将创新能力提升为根本任务,提出“组织高校依托优势学科和学科集群,大力推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与国际优势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

因此,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加强创新教育课程的体系建设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多限于对国外创新教育实践的学习、探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如何对课程和试验进行设计等内容,而对于跨学科创新项目的具体运作方式、如何建立跨文化学生团队并对其进行创新教育的研究成果仍较为缺乏。本文以由上海理工大学与美国Baylor大学合办的“I5国际跨学科创新项目(Immersion into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on)”为例,对该项目的管理模式、流程进行介绍,进而探讨其借鉴意义和改进措施。

2 I5跨文化跨学科创新教育项目概况

I5创新项目是以跨文化、跨学科、和创新能力等为关键词的中美创新教育合作项目,在2007~2011年期间,I5项目共成功举办了5届,为近200名中国、美国、香港、澳门本科生及MBA学生提供了参与包括HP、Marco、Mentors等20多个企业项目的学习和实践创新的机会,获得了企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I5创新项目从跨文化的视角培养学生审视现实市场中“从技术转变为商业、从概念到市场”的运作过程,为学生创造一个启发科技洞察力,培养商业头脑以及适应全球文化的创新学习环境。通过该项目的学习,培养学生快速辨识和评估商业机会的能力,增强其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图1描述了I5项目的基本流程,可以看出,整个项目的运作是基于实际企业的创新需求、教师的创新知识授课、以及学生的团队创新工作完成的。

3 项目的作用及借鉴意义

经过5年的实践和对参与学生的最终调查,我们发现学生通过参与I5创新项目,不仅能学到有用的商业知识和理念,增强商业创新的意识和实际运作能力,同时还通过项目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了跨文化跨学科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克服困难和战胜自我的能力。

随着我国高校与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的增多,开展由不同国家学生组成的跨学科创新团队教育将越来越普及,I5项目的借鉴意义有以下3点:

(1) I5创新项目提供了探索跨学科创新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是一种可以借鉴的跨学科创新项目方式,为其他高校学生开展跨学科创新活动提供了经验。

(2) I5创新项目在5年的运作过程中解决了跨文化跨学科创新团队构建的基础和实践中的多种问题,通过不断分析建立跨文化跨学科创新团队的优势、劣势、及未来趋势等问题,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组建创新团队提供行动参考依据。

(3) I5项目尝试了跨文化跨学科创新教育的模式、教学体系、课程构成、实践环节设计、课程质量跟踪、课程成果鉴定等内容,为国际化的跨学科创新团队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4 总结与展望

I5国际跨学科创新项目的开展,为中美学生提供了一个基于实际企业需求的“跨学科、跨文化”的创新实践平台,通过参与这个项目,中美学生深刻了解了“从技术转变为商业,从概念到市场”的企业实际运作过程,同时也学习了克服跨文化沟通的障碍,在实践中不断与来自不同地区的成员进行合作沟通,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技巧。此外,I5项目的运作也为其他高校开展类似的创新项目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不过,在I5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和困难,如赞助企业的寻找和沟通、学生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第三方合作伙伴的选择和可持续发展等,这些问题仍待进一步探讨并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高校创新项目今后的开展要在建立协同创新机制的同时努力推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促进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聚集和培养能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能力、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许素洁.“Journal档案制”教学方式及其对创新教育的启示[J]. 教育与职业. 2012.12.

[2]田宜灵等.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 2012.02.

[3]杨小微. 文化创新: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持续动力[J]. 教育发展研究. 2011.12.

[4]周文根. 创新教育视野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12.

[5]黄道主, 岳伟. 创新教育实践的人学追问[J]. 中国教育学刊. 2011.12.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EB/OL].

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上一篇: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现状的理性思考 下一篇: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