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探讨

时间:2022-07-26 12:22:33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探讨

摘要 总结了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方式,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326-03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直接面向地方经济,为地方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是推动地方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1]。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学校和企业相结合,才能真正缩小理论教学和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使教育跟上地方经济发展的步伐;企业可借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优势提高员工素质,获得大量的实用性人才和智力支持,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园林技术专业有众多专业方向。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园林技术专业的工种增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劳动者具备多种技能,如规划设计、施工、组织与管理、园林植物栽培和绿化工程养护等。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必须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把知识与工作任务结合起来。

校企合作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社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互相渗透、资源互用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形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发展历史比较久,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发展模式,为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也逐渐开始尝试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2]。目前,国内开设园林技术专业的高职类院校100余所[3],校企合作较成功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1 订单式人才培养

订单培养是指企业按照自身的用人计划与学校签订协议(订单),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组织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产销链接”、“对口培养”[3]。该模式将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融合,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目标融合,把学生学习与未来工作岗位融合,直接为企业培养人才。例如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高职示范校)的“麦趣尔班”,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五四班”等均是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2 技术服务型产教结合

技术服务型产教结合即发挥学校先进的设施设备或专业师资优势,与地方政府横向协作展开技术服务,地方政府协调组织,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弥补企业科研力量薄弱、创新能力落后的不足,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如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的技术服务型产教结合模式。

1.3 “校—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在实际生产中,仅仅依靠订单模式培养人才,存在培养人才知识面窄、就业范围小等弊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逐渐形成一校多企、多校多企的培养模式,不但能够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也能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打下结实的理论基础,为其以后深造提供便利。例如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校—企”闽台合作联合培养模式,通过“校—校—企”合作教材编写、校校教学资料交流、开展师生交流、开展海峡两岸高职教育课题研究及产学研合作等项目培养园林技术人才。

1.4 “准就业”顶岗实习

按照学校与企业的合同,推荐相关学生集体实习和通过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进行就业,通过优秀企业文化和管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敬业爱岗的意识。一般院校的园林专业都具有这种以顶岗实习为主的校企合作形式。

1.5 校办企业模式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发校内资源,将科研和理论成果进行转化,兴办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中厂,就近实训,节约成本,使学生在校即直接参与园林一线行业企业工作,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提高专业能力。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厂”形式的植物工厂化育苗中心、室内净化与装饰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既能够满足《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学》等课程及植物种苗工厂化繁育、设施环境调控、管理养护、园林植物应用等实训教学的需要,又能直接引领“彩叶苗木”、“无土草毯”生产等地方龙头特色产业之中,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4]。

1.6 “投资合作,共赢共进”形式

职业院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吸引企业投资兴建、自主经营,共建实训基地,基地不但是企业的生产车间,也是学校实验课的课堂,产生的收益学校和企业共享。这种合作模式对学校和企业都有好处:一是促进了学校实习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保持一致,及时淘汰落后和不用的知识及生产工艺,保证学生学习结束后走入社会,其知识与社会不脱节。二是为企业提供了人才。缩短了企业招聘人员的实习期,节省了实习费用,企业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校企双方实现双赢,共同发展壮大。例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提供教学试验农场约40 hm2土地,招商吸引企业投资1 800多万元,进行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业生态观光项目建设。将农场建成一个集先进性、实用性、科技性、示范性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为社会提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实训、教师科研推广和实践锻炼的良好平台,促使企业在合作中加快发展,提高效益。

1.7 项目合作模式

以校园人力资源和设备条件与校外企业展开项目合作培养人才。如学校和企业合作,企业在学院内成立设计所,由企业承接业务,学校则组织具有一定设计能力的学生,参与设计过程,协助设计院完成景观方案设计、效果图绘制、施工图绘制等业务。这种校企结合的实践模式,不但能够锻炼教师和学生的设计能力,增加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还能够为公司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蓝天园林公司合作挂牌成立的蓝天园林景观设计所,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设计,一方面满足了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一方面充实了企业的设计力量。

除此之外,校企合作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到企业参观、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企业建立助学金等[5]。园林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的形式已基本形成因地制宜的多样化局面。校企结合的实践方式,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优化学生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种模式还能够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解决其人才短缺的问题,为其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2 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开设与园林相关专业的一般为林业类、农业类、艺术设计类和建筑类的院校,涉及环境设计、园林工程技术、园林绿化技术、园艺技术、观赏园艺等多个领域[1]。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和发展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缺乏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由于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校企合作目的是培养学生,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如果没有利益,很难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致使校企合作出现“一头热”的现象。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都停留在项目支持、提供实习基地等方面,合作内容松散,甚至部分企业只让学生参观或提供义务劳动,不愿在学生的培养上下工夫。园林专业开展校企合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2.1 缺乏安全保障

大部分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招生情况良好,生源增加后参加实训的学生数量也增多,但单个园林企业提供实训的岗位少。因此,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出现了实习单位多、人员分散、难于统一组织教学与管理的问题,学校指导和管理工作不到位。而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不是正式职工,企业对其安全管理也较松散,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风险[6]。

2.2 大多数企业仅对学生技能指导,很少进行监督与评价

在实际的实习过程中发现,一些企业对学生仅仅进行培训,对培训的效果基本不进行监督和评价,导致学生实习效果较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只注重眼前效益。学生进入企业后,3~5年内都处于学习阶段,不但无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要持续不断对其教育的培训进行投入,企业缺乏耐性,不愿意投入资金,导致其对学生的培训应付了事,缺乏监督。二是部分学生经过培训后,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但却不与培训企业签订聘用合同,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也影响了企业对实习人员的培训积极性,导致企业很少对培训结果进行监督与评价。

2.3 学校教学时间与企业接受学生实训时间冲突

学校和企业沟通不畅,不能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和实习进度,导致学校教学时间和学生接受实训的时间出现了冲突,不利于实训工作的开展。

2.4 部分高职生缺乏良好的职业纪律和习惯

部分高职学生并不是自身想进入高职学习,其学习积极性不高、职业认同感不强。在进入企业培训后由于年级小、对实训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培训效果较差,未形成良好的职业纪律和习惯,达不到企业用人的标准,打击了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2.5 师资队伍薄弱,开展校企合作的技术能力相对较差

要进行校企合作,需要大量的师资,尤其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大部分高职院校从事园林专业教育的教学人员多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缺乏实践经验,同时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较弱,难以在校办产业(实业)方面达到高水平。

3 对策

3.1 政府发挥职能优势,完善管理保障机制

政府通过制订法律法规及相关优惠政策,制订校企合作管理、保障体制,正确引导企业与学校合作,促成校企合作。如与当地林业局、园林局等政府职能机构对接,由政府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从而使学校跟园林企业能相互了解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任务、培训成绩显著的企业,政府要给与适当的奖励。

3.2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按照社会需求制定培养计划。学校要以就业为目的,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要组织行业专家、学校教师、政府官员等相关人员组成团队,制订学习和实训计划,使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化,不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且能够满足其进一步深造的需要。二是加强学生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学生入学后,要及时对其进行培训,增加学生对学校和培养方式的认同感,端正其工作态度,树立良好的责任心。学校要对园林专业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培养其团队精神和职业自信,强化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纪律和习惯。三是创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采用行业企业实际项目的案例式教学。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基于岗位任务、职业工作标准,以任务作驱动,以项目为导向,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紧密跟踪园林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的体系结构。四是教学安排适应园林企业生产的特殊性。园林行业具有其自身特点,季节性和生产过程交叠性及不可重复性突出。因此,学校教学安排要适应企业生产节奏。避免出现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的现象。五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通过聘请以企业技术骨干为主的兼职教师,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院校学者来校指导专业建设、开展实践教学、举办专业讲座;教师通过进修培训、参与企业项目、到企业挂职锻炼、职业资格培训等各种途径和学习平台,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逐步建立一支职业素质高、职业技能较强、教学水平高、专兼职比例合理的“双师结构型”教师队伍[7]。

3.3 企业与学校互补互助,合作共赢,借势发展

企业支持和参与校企合作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企业要转变观念,不能过分注重眼前经济利益,缺乏长远的人才战略。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科技攻关,还能根据企业用人数量和规格开展订单培训。当企业生产旺季需要大量人力资源时,学校不仅派出实习学生为企业分担压力,而且派出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术攻关、科技创新等。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壮大。

4 结语

市场对园林技术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需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必须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从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入手,促进校企进入深层次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学生、提高师资力量。这就需要进行校企合作定位,让行业企业多了解、多受益,要寻求“双赢”的基点,调动企业积极性,让企业走进学校,让学生深入企业,实现优势互补,互助互利,共同发展。只有不断地深入和完善校企合作,实施联合培养,高职学院才能真正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5 参考文献

[1] 吴卓珈.“紧密+松散”结合的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实践——以高职学院建筑类园林专业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08(11):254-256.

[2] 陈乘.关于对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09(25):183-184.

[3] 周秋萍,吴卓珈,徐哲民.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园林专业人才[J].科技信息,2011(19):I0034-I0035.

[4] 张百川,张义勇,常月梅,等.高职园林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7):13680-13681,13684.

[5] 沈莹.设计与施工并进-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科技信息,2008(23):7,9.

[6] 李霞,周霞,刘行.高职高专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园林工程技术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0):108-109.

[7] 黄臣臣,申晓萍.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校企合作的难点与克服[J].职业教育研究,2008(9):31-32.

上一篇:固原市阳光工程农业机械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现代生物技术概论课程建设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