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红”在张艺谋电影中的体现

时间:2022-07-26 05:31:10

论“中国红”在张艺谋电影中的体现

摘要: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后起之秀,他的出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奇迹。而向来张艺谋的电影都是争议非凡,有人赞扬、有人贬低、有人不屑。可是作为世界级的中国导演,张艺谋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导演,创作出一部又一部好的作品,不可否认的是他有着超乎寻常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本文通过分析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红”的运用,来探讨他用红色构筑的意象合一之美。

关键词:电影;张艺谋;“中国红”;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影开始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中,电影也开始成为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电影不再是一种娱乐的消遣形式,人们通过电影的欣赏来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受中国、西方文化的不同和联系。而随着张艺谋电影的一步一步发展,影视圈内开始形成一种独特的张艺谋现象。在当今信息繁多的时代,各种类型的片子充斥在国内外的影坛上,张艺谋却一举打入国际电影市场,进入好莱坞电影市场,并获得多项奖,欧洲国际电影艺术节上也有着一席之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观。

影像造型意识,是1987年前鼎盛以来的第五代导演所提出来的说法,为中国电影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第五代导演在电影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有以现实生活为原型来为电影寻找话题,以反映生活的、文化的内在含义;以纪实的手法,来为电影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摆脱以前传统的套路,实现创新的理念。还原本色,表现原本的东西,这一形势特点,是对传统电影进行的突破与创新,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通过他独特的视角,厚实的摄影功底,敢于创新的精神,为中国电影创造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一跃成为中国最杰出的第五代导演,这跟他所倡导的本色表演是分不开的。张艺谋打入国际市场,其主要的还是与他所崇尚的中国特色,“中国红”、中国情有很大的关系,以《红高粱》为例,它在国内市场低迷,在国外却不断获奖,并不是说因为它是关于东方的故事而感动,而是作品本身所传递的精神,是一种文化本身的理解,展现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的理解形式。而这样的电影所带来强大视觉冲击力的,引起心灵震撼的,永远是那抹不去的“中国红”。本文试图以红色为主心轴。以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为依托,探寻张艺谋电影中以红色构筑的意象合一之美。

一、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红”的研究现状

张艺谋电影中,鲜艳的色彩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由最开始对红色的偏爱,甚至是各种艳丽的色彩,很显然,在他的眼里亮丽的颜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色彩表现,而是他刻意追求的一种审美形式。“中国红”氤氲着古色古香的秦汉气息;延续着盛世气派的唐宋遗风;沿袭着灿烂辉煌的魏晋脉络;流转着独领的元明清神韵。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盘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中国结,高度概括着龙的传人生生不息的历史。

张艺谋作为“”出生背景下的代表,具有第五代导演的鲜明的风格,便显出深刻的反叛意识,他们有着改革带来的新思想,对于事物更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当红色充斥整个中国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青春活力、思想追求让人觉得青春激情,同时他们本身内在的叛逆心理也在慢慢蔓延。张艺谋的电影中红色作品很多,甚至是影片中大量的红色背景,同时张艺谋的电影中有很多的文学作品改编,就他自己的话来说:中国电影离不开文学这个拐杖。《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到之后的《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中表现出大量的现实主义风格,对现实进行解构,表现出张艺谋独到的个性和反叛精神。

红色对于中国来说,跟黄色一样代表着某种信仰,从朱门红墙到红木箱柜;从孩子的贴身肚兜到以“中国红”为主题的婚礼;从本命年的腰带、佩玉的流苏到寿星的寿服寿桃;从添丁进口时门楣上挂的红布条到孩子满月时做的“满月圆”;从舞龙灯的绣球到锣鼓唢呐的饰物;从深闺女儿的红头绳、香囊到扭秧歌的舞绸;从开张大吉的剪彩到恭贺新禧的贺卡;从铭刻着权力的印泥到记录着功勋的锦旗;从过年过节悬挂的灯笼到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倒福和窗花,从“压肚腰”的压岁红包到除旧迎新的爆竹;从闻名遐迩的“红、绿、黄”唐三彩到景德镇最负盛名的“祭红”瓷……红色,这一颜色已然深深镌刻于华夏民族文化之中。

生活中,人们也习惯用红色来装点喜庆。这种热情、赤诚、向上的民族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民族传统经过历史的承启、沉淀和扬弃,逐渐演变成中华民族的灵魂,这种性格和精神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代表民族意识和情感的载体。

二、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红”运用的个人原因

80年代,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后起之秀,张艺谋无意识成功的,即使是在谢晋电影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艺谋注重本色出演,注重还原时代所赋予的特征、烙印,作为刚毕业的他,可以说冲劲十足,冲进了传统的中国影坛之中,脱颖于中国传统电影之外。从主演到导演,到作品相继在国际、国内影坛获大奖,终于中国电影史上迎来了新的时代,使传统的电影模式遭到冲击、挑战。“第五代导演”开始代替前辈站在电影史的前端。一个时代过去,新的时代到来。

谢晋为中国电影提出来寻找人性的真善美,张艺谋用电影赶走了电影中政治的阴影,中国电影前进了一大步,张艺谋以他自己的方式――电影,向世人展示真性情的回归,追求最自然的美好,还原时代的本原。张艺谋的作品显然是争议最大的,有句话说:好的作品,就会有争议。张艺谋的电影历来是最受人们关注的话题,张艺谋以自己的方式,将自己的理解融入电影,打上时代的烙印,反映出电影人对文化内涵的审美差异。

张艺谋说:“我是陕西人,陕西的土质黄中透红,陕西民间就好红,秦晋两地即陕西和山西在办很多事情时都会使用红颜色。他们那种风俗习惯影响了我,使我对红颜色有一种偏爱,然后我又反过来去表现这种红颜色。”正是深深铭刻在内心深处的民族图腾,使张艺谋在他的电影中一如既往地渲染红色,以个性化的造型语言隐喻出对剧作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将造型设计与影片的全部元素完全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心理与精神空间的民族心灵图腾的呈现。“它以独特的思想和艺术感悟力,用寓意的视觉语言把感觉的思想表达出来,并在其中体现出作者与作品感情与生命的全部。”

奇怪的是,很多时候中国人不看好张艺谋的电影,但西方电影界对张艺谋的电影赞赏有加。他们说,张艺谋的电影风格代表了世界革新潮流,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张艺谋成了将中国电影推向国际的领军人。张艺谋之所以能在国际立足,是因为他迎合了西方人的眼光来叙述中国的民间生活,以西方人熟悉的故事情节来反映封建社会的种种生活,以西方人的视觉来展示中国这个异国的特色、风俗民情,特定的环境下展现出中国的特色、浪漫传奇的生活形式,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幻想、好奇。最终,张艺谋追求的是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以自己的方式来显 现自己独特的视觉。

三、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红”的具体体现

张艺谋在影片中,常常喜欢设置一个单纯的东方女性,生活在一个封闭、落后的环境里,以她为中心来展开话题,与传统的男权为中心的模式相背离,符合当下女权主义的呼声,同时又以女性这一弱势群体的遭遇来引起大众的关注,这一边缘群体的形象主体有吸引力大量的西方文化群体的关注,张艺谋将具有中国民俗特征的物品加人电影元素里,如京剧、民歌、灯笼、大红旗袍、花轿等,创造出鲜明的、具有独特意味的、属于中国人自己特色的文化,甚至是一些大家都熟悉的故事结构,但依然让人倍感亲切。西方观众则在这样的与自己环境完全不同的情节里,感受到了新鲜感和个人私欲膨胀的满足感。为了营造这个状态,张艺谋选材的时间多定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前期、六七十年代和“”期间,都是在中国很有代表性的一些非常时期。影片的叙述则远离高科技,显得宁静,传统文化的落后,而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则显现出独特的品格,显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满足东西方某些人的私欲。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女性常常是第一位的,她们往往既承袭了传统精神又接纳了现代意识,或是刚强,或是执著。突破了中国传统的女性审美,突破了传统的柔弱顺从的女性形象。而在所有色彩中,刺激幅度最强的是红色,它能唤起人的情绪,在视觉上给人以感染力。红高粱、红灯笼、红染坊、红棉袄、红辣椒、红肚兜、红衣女等无不立即移情于观众。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常常可以看到非常真实的时代特征,画面美和色彩的运用,是他作品的一个重大体现,注重写实是他早期作品的一大特点,擅长描写小市民的生活,将时代背景交代清楚,还原给观众一个全面的视觉,《秋菊打官司》中,为了表现出秋菊的坎坷的告官之路,他就加重了对那条曲折的乡间小路的描写。《山楂树之恋》中,更是将“”时代那种人人自危的心理,一一展示在观众面前,表现出当时的时代特点。《红高粱》可以看到整个银幕的红色,营造出那种革命情调,甚至是人物那种心情也努力刻画符合当时人的心境。《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画面更甚,灯笼的鲜红和黑夜的阴沉,让人对画面的压力感从内心感受出来。

《菊豆》中,菊豆身上所传达出来的冲出“铁屋子”的忧愤意识。通过红染池、红染布得到痛快淋漓的诠释。《红高粱》中,红花轿、甩开红盖头,在红高粱地里,最后倒在红红的鲜血和高粱酒中,以表现九儿的桀骜不驯。《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围绕着红灯笼,点灯、灭灯、封灯,红得吸人血,红得发冷,让人感受到特殊的寒意。而《秋菊打官司》中秋菊腆着大肚子,裹着红头巾,穿着红棉袄,拉着一车又一车红辣椒,以表现她的执著。《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对爱的执著与忠诚尤为动人,如特意穿父亲最喜欢的大红棉袄去听他上课、找父亲送给她的红发卡;精心编织挂在教室房梁上的红,最后红棉袄、红围巾、红发卡,等待父亲回来,一切红色各有特殊意义。

四、结语

张艺谋电影中,鲜艳的色彩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由最开始对红色的偏爱,甚至是各种艳丽的色彩,很显然,在他的眼里亮丽的颜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色彩表现,而是他刻意追求的一种审美形式。电影本身的存在意义之一是尽其所能地去感动观众,带动观众思维的延伸。色彩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往往通过对人物场景空间的色彩布局和构成、视觉气氛的渲染、画面构图的经营、色彩运用的变化使观众感受某种超出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他一直用电影来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在这个特定的领域,他为西方呈现了一个古老、神秘、苍茫的东方。张艺谋的电影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不断积累,不断创新是一个导演必须做到的,这也是为什么张艺谋的电影,不同的形式、不能的风格,都可以成功,或许就是他要求本色出演的成功的典范,对不同样式、风格电影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以一个超自然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上一篇:《太阳照常升起》的美学意境 下一篇:王朔“顽主形象”的精神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