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皮克斯动画看数字时代的人文关怀

时间:2022-05-30 03:07:01

从皮克斯动画看数字时代的人文关怀

[摘 要] 数字技术为动画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创作手段,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局限性,从而制约着另一些动画语言表达的可能性。在动画的创作中艺术情感的表达是首要目的,成熟的数字技术应当了无痕迹地使动画艺术的人文内涵得以充分的展现。通过对皮克斯动画的分析我们认识到,由技术所带来的各种消极影响只有通过对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不断追寻和探求才能解决。

[关键词] 动画艺术;人文精神;数字技术;皮克斯动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时代。作为一种新技术,数字技术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这个时代的艺术形式。当代数字技术对艺术作品的创作手段及表现形式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无论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使得当代艺术的性状产生多么大的变化,艺术创作所面对的永远是人类自身的心灵。艺术的本质是超越物质的人性,是人类精神升华的寄托物。[1]

一、数字时代中动画艺术的发展

动画作为一个古老的艺术门类,其发展历程中的每一次跨越都伴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从17世纪阿塔纳斯珂雪( Athanasius Kircher)发明的“魔术幻灯”到1915年易尔赫德发现了赛璐珞胶片,再到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动画的表现形式及生产效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数字技术的应用价值在三维动画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自从三维动画的开山之作《小台灯》(Luxo Jr)获得成功以来,这种与传统动画风格迥异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不可阻挡的趋势一次次地把梦幻的世界真实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飞屋环游记》等一大批三维动画的成功上映标志着三维动画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和传统的二维动画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借助于三维动画丰富多变的镜头语言、真实自然的光影效果以及高效率的制作流程,动画导演具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创作意图的手段。自90年代以来的动画艺术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人类在动画领域的创造力已经超越了传统动画时代的技术局限,借助于数字技术艺术家得以将形象思维的结果直观地转化为视觉语言,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然而,自古以来艺术界和思想界总是对技术的发展存在着忧虑。庄子曾言:“有机械者盛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人们担心技术所具有的社会化特性会抹杀人类的个性和自由,从而导致艺术文本的审美和诗意的境界被败坏。同时技术工具带有的明确的目的性和理性倾向,必然会妨碍艺术的审美功能和自由特性,并且破坏艺术的个人化意向。[2]

其实,如果从科学和艺术的本源来分析,以上的忧虑并不成立。科学技术和艺术都属于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并且艺术形式的发展总是与特定的物质与技术不可分割的。新技术的发展有可能会孕育出新的艺术门类,这种可能性不仅根植于艺术的技术属性,而且也根植于人的本性。虽然从表面看来,数字技术所具有的客观的理性特征和动画艺术所蕴含的人性的自由和张力是不可融合的,但是人作为掌控艺术和技术的主体,能够以情感为尺度使两者双向同构,并有机整合。[3]情感性是艺术的审美特征,从更广泛的意义讲,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在动画艺术的创作中大量运用数字技术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类的情感,以情感作为技术与艺术所共同的表达对象,在此过程中数字技术的程序语言有一种机器语言蜕变为具有人文精神内涵的艺术语言,因而具有不朽的生命力。[4]

二、皮克斯动画的艺术魅力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成立至今创造了好莱坞至今未被打破的票房历史纪录。迄今为止,皮克斯动画作品共有17部动画短片,其中3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7部提名;共有10部动画长片,其中5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无论从艺术上还是商业上,皮克斯动画作品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运用数字技术演绎动画艺术的人文精神内涵正是皮克斯动画的魅力所在,从这个角度加以分析皮克斯动画具有以下特征。

(一)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原创动画题材

在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动画创作前提下,美国动画公司的剧本创作大多是对耳熟能详的经典文学题材加以改变,从而降低投资的风险。然而皮克斯动画的创作却执著地坚持原创的题材,而且在其动画剧本的创作中始终是以感人肺腑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因素,因而在皮克斯动画中表现出浓郁的人文气息。

如影片《飞屋环游记》中卡尔爷爷为了实现已故妻子艾莉的梦想去南美洲寻找仙境瀑布,影片开头用了近20分钟来记述卡尔和艾莉是如何相识、相爱、相守到老的过程,几乎全无对白,以温馨浪漫的笔调描述着爱的主题,不需要言语煽动,观众情绪就无声无息地被调动了。《机器人总动员》中皮克斯以幽默的风格描绘了未来世界中被人类遗弃的机器人瓦力的情感世界,顺带调侃了人类的物质文明,表达出对人类精神价值的尊重。同时,也是在对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人类价值观的反思。而影片《海底总动员》则是在缤纷绚丽的海底世界中演绎出了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

人文内涵的基本含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简单而富有人文气息的故事题材是皮克斯动画的重要特征,这与那些怪兽和打斗题材的动画影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具有亲和力的角色设计

感人的剧本固然重要,在动画影片中优秀的角色设计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皮克斯的每一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皮克斯的影片中其角色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如机器人瓦力、小丑鱼尼莫、玩具牛仔胡迪以及气球推销员卡尔等。并且,在这些角色的身上具有普遍存在的人性的弱点和某些性格缺陷,如老卡尔的固执倔强、小罗的天真顽皮充满好奇心等。这些性格元素的加入使得皮克斯的角色都那么的生动而具有亲和力。

显然皮克斯的角色并没有满足于角色造型的审美效果,而是追求更深层次的角色人性内涵的深度挖掘。这些角色的内在性格特征显现于角色的各种外在细节中,如语言、细微的习惯动作、造型的风格特征等。而正是这些在影片中显得“理所应当”的细节在其制作环节却需要复杂的技术支持。在《玩具总动员l》中,为了使角色造型更为生动,安弟共有12 384根头发,小狗头的毛发多达15 977根,每一根毛发都能活动;在角色的模型上至少选用了10种不同的贴图纹理,以达到雀斑、疹子、汗毛及油脂等细部效果;安弟脸上的控制点有212个之多,其中嘴巴又占了8个以上,安弟的嘴巴因为风吹而不断左右抽动的情况,从而确保角色能够表现出细致入微的表情特征。

(三)数字技术的人文体现

从皮克斯创立的开始便注定了它能够将现代的数字技术和动画的人文内涵很好地结合起来。

约翰•拉斯特(JohnLasseter)和埃德•卡特穆尔是皮克斯创立初期的两位灵魂人物,正是他们的经历和对动画艺术的不懈追求奠定了皮克斯动画的艺术风格。

约翰•拉斯特是一个天才的动画导演,他自幼便痴迷于动画,后进入,加州艺术大学师从迪斯尼的元老学习动画创作。20世纪80年代初,约翰毕业后如愿以偿地进入迪斯尼工作。然而此时迪斯尼的传统动画已经进入萧条期。迷茫的约翰•拉斯特看到了影片TRON并被其中的电脑特技所吸引,约翰大胆地计划尝试使用电脑技术来制作动画,然而这一计划被上司否定并且约翰因此而失去了在迪斯尼的工作。

埃德•卡特穆尔早年则是一位立志从事于动画的画家,后又转而进入犹他大学电脑绘图实验室研究物理和计算机科学,在这里埃德将艺术、科学和程序设计结合在一起并充分认识到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随着埃德•卡特穆尔研发的软件系统成功地应用于电影《星球大战》的特技制作,埃德也因此加入卢卡斯影业专门从事特效软件的开发。1984年埃德•卡特穆尔邀请失意的约翰•拉斯特加入卢卡斯影业着手创作电脑动画短片,从此便有了皮克斯的前身。1989年史蒂夫•乔布斯投资成立了独立制片公司――皮克斯,从此便诞生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三维动画作品。

从皮克斯创立的初期艺术创作的灵感就被得到极大的尊重,技术研发是以艺术表现力为宗旨的,强大的技术实力隐含在精彩的艺术表现的背后。“我喜欢跟这些家伙合作,我不断挑战他们,然后我又因为他们所做的工作而得到灵感。” 约翰•拉斯特是这样描述他与技术人员的合作的。在这里我们看到来自不同领域的和谐的合作关系,而这正是皮克斯获得成功的核心基础。

皮克斯的动画创作成就了艺术与技术完美合作的典范,在他们的每一部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合作所产生的无比魅力。

三、数字时代中动画的人文精神

动画艺术从直观复现的技术成长为主观构建的艺术门类。借助于技术的发展,动画艺术的创造者能够得心应手地把天马行空的动画语言以生动的视觉形象表达出来。既然动画艺术的审美必须通过技术来实现,那么使用技术的人就成为动画审美的决定性因素。人本是技术的创造者,人应主动地掌握并控制技术而不能沦落为技术的附庸和奴隶。

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相互传达感情。艺术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中,都渗透着和凝聚着创作主体的真挚情感,可以说,审美情感是艺术区别于哲学或科学的标志,科学是以理服人的,艺术则要以情动人。[5]在动画的创作中艺术情感的表达是首要目的,成熟的数字技术应当是了无痕迹地使动画艺术的人文内涵得以充分的展现;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又丰富了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皮克斯的动画创作完美地展示了艺术和技术的良性互动关系。

但是我们也认识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更为自由的创作手段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局限性,从而制约着另一些动画语言表达的可能性。在数字时代的动画创作中,数字技术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以至于一些动画作品因过于强调技术的作用忽视了人文内涵的表达而完全成为一种技术的演示。[6]这种现象出现在数字技术应用于动画艺术的初期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纵观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数字技术应用于动画创作不过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人们对于新技术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正如画家需要对绘画工具及纸张的性能非常熟悉后才能创作出艺术珍品,动画创作者也需要在熟悉了各种数字化的创作工具后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创作灵感。

四、结 语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日益成为一些艺术门类创作的主要手段。数字技术给我们带来超越传统的艺术体验,同时也使艺术创作的精神实质受到了挑战。通过对皮克斯动画的分析我们认识到,由技术所带来的各种消极影响只有通过对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不断追寻和探求才能解决。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对于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使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人文精神的表现是动画艺术创作者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冯黎明.技术文明语境中的现代主义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67-188.

[2] 颜翔林.论艺术和技术的逻辑联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

[3] 郝巍东.计算机艺术的美学特点探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4] 徐恒醇.技术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10.

[5] [俄]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 李建强.动画技术与艺术的辩证[J].电影文学,2010(07).

[作者简介] 章立 (1971― ),男,江苏无锡人,硕士,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数字艺术系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三维动画创作及三维虚拟交互设计。

上一篇:从《阿凡达》谈3D电影的艺术魅力 下一篇:电影《时尚女魔头》与《爱出色》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