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卷考试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与实践

时间:2022-07-25 11:38:51

基于开卷考试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与实践

摘 要: 近几年来,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试,考题灵活,注重联系实际,这说明历史学科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渐淡化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这体现了当今倡导的素质教育要求。本文就人们对历史开卷考试存在的错误认识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开卷考试 教学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开卷考试即考试时可以翻看自己带的书或资料,查找答案。但是,试卷答案一般书本上找不到,笔答题一般都是让考生结合课本,谈自己见解,属于开放答案。评分有固定的标准,要说到老师认为的“点子”上。开卷考试从形式上看似乎不需要死记硬背,然而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对基本的东西(包括基本概念、主要脉络和知识要点等)进行必要的梳理,要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形成“印象”,这种印象对顺利通过开卷考试有着重大意义。

目前,学生对开卷考试有一些错误的认识:有些认为开卷考试了,基本知识点不需进行记忆了。每次考试都有东抄西抄的学生,答案牛头不对马嘴。有些认为试题答案可直接在资料或书上找到,故考试前不是很用心地看书,而是临考前准备一大堆开卷资料就万事大吉了,很少做考前准备。也有些为确保答案的正确,见题就翻书,将查阅到的所谓的答案生硬地往题目上套,导致查阅的内容与题目结合不紧密,或答非所问,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错。更有的错误地认为抄得多考得好,便将自己感觉对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搬到试卷上,以为多多益善。

二、教学对策

开卷考试不会过多地考书上的死知识,而是侧重考学生的能力。历史开卷考试是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考试,要求考生以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其中、重过程、轻结论,重能力、轻知识。历史开卷考试考查的核心是学生的能力。那么,历史教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以适应开卷考试呢?

(一)端正态度,夯实基础。

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后,部分学生和家长在思想上松懈了下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历史学科学与不学一个样,反正中考的时候可以抄书。因此,在教学中要告诫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卷考试更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地“背”。要善于动脑,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技巧和记忆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比如朝代的记忆,我采用顺口溜: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又如中国的汉字中有许多是同音字,还有很多字读音相近似,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借助这种谐音关系,赋予需要记忆的对象以特殊或新颖的意义,常常能收到一语双关、经久难忘的效果。如记忆“四书五经”:《孟子》、《论语》、《大学》、《中庸》统称为“四书”,《诗》、《礼》、《春秋》、《易》、《书》统称为“五经”。“四书五经”可记作“四叔(书)猛(《孟子》)抡(《论语》)大(《大学》)钟(《中庸》),武警(五经)诗(《诗》)里(《礼》)存(《春秋》)遗(《易》)书(《书》)”,学生记忆起来很方便,也很有兴趣。实践证明,只有夯实基础才能提高提高能力。近些年来,基础知识在中考试题中所占的比例都在70%以上,抓住了基础也就抓住了中考制胜的关键。

(二)科学用书,构架知识体系。

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以专题的形式编纂的,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例如: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国近代化进程,等等。教师在复习时应该以单元主题为复习对象,建立学生的整体印象。

教师在每授完一节课的内容时,要充分利用小结的时间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一一梳理,并与本课的课题相联系,将一个个基础知识点构建成本课的知识体系。一个单元授完后,再利用单元复习时间将本单元每课的知识体系构建成一个更大的知识体系,并从纵向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起到加固本单元知识体系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将错综复杂的基础知识由点串成线,由线连成面,由面形成体,将课、单元和专题形成三种有机联系的整体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框架,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历史。

(三)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教学。

历史教师要摒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认识到教师不是历史知识的简单灌输者、垄断者、权威者,而是与学生一起的知识的探究者、组织者、运用者,还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欣赏者、促进者、组织者,学生首先要得到的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开放型试题一般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答题要求和答方法上增加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极为重要。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学习的创造力来自问题与质疑,因此在教学中要树立“一种意识”,即促进教学开放的意识,从原有的按既定途径让学生取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质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生疑、质疑、解疑,再胜疑、再质疑的过程。

(四)专题复习,重视专题意识。

教师要充分重视专题教学,把握专题的特点和综合性,理顺专题达到使学生理解历史全貌的目的。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例:学生首先要搞清楚我国近代向西方学习有四次运动,依次是: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其次要理解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辛亥革命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是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最后需理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其实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经过这样一梳理,学生在头脑中会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四次运动+学习内容+呈现的特征。这就是专题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知识网络体系。在该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类似历史大事件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得出共同的或不同的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重视专题就是重视能力。比如:在“战争与和平”的专题教学后,我编写了如下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911”事件发生后,恐怖主义危害人类、破坏和平的罪行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公愤和反对。然而,历史并非总是如此。当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横行肆虐,成为世界公敌的时候,人们却屡屡坐失良机,终于酿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在1995年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1.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多少周年?

2.材料中“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指的是什么?

3.请举出一个当今社会“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4.请举出一个在“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挑战的时候,“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的事例,并说明理由。

三、实践中的问题和思考

(一)把握“以能力立意命题”的开卷考试趋向。

试卷知识点多,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并且以“以能力立意命题”为趋向。如果平时对基础知识没有系统的掌握和了解,想在短暂的1个小时内靠查找书本和资料答好试卷,取得理想的成绩,难度就很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时间不够。从以往考生的情况来看,基础知识薄弱的同学在做试卷时,由于翻书所用时间太长,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都难以做完,更没有时间思考能力题目和全面检查试卷。

(二)在“精”字上下工夫。

教师的教要在“精”字上下工夫,即讲课时要语言精练,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板书有条不紊(采取纲要、表格和图示法等板书形式);多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分析、发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每章每节的基础知识都尽可能做到人人过关。要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靠做一定量的试题作为保证。

(三)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知识素养。

学科之间的综合试题及开放性试题也是近年来中考考试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考查,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并进行专项训练。学科之间的综合考试常见的有历史与语文(如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对材料的阅读与分析、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与政治(如时政热点的考查)、历史与地理(如填图题、识图题的考查)、历史与自然科学(如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历史图表数据的分析)等学科的综合渗透。这就要求学生有学科综合意识,基础知识扎实,思路开阔,在训练过程中多从学科联系方面锻炼思维能力。

总之,开卷考试是有益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开卷考试观,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探究题例,构建知识网络,有针对性地教会学生一些答题方法的技巧。面对开卷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处理好掌握基础知识与创新思维的关系,对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还要具备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迁移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代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冯一下,李洁.试论历史学习方式及其变革[J].天津:历史教学,2003,2.

[2]王卉.课堂教学中变革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思考[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王加丰.现代社会与中学历史教育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并非小富即安 下一篇:雷诺“排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