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25 17:13:52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篇1

2016年9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此背景下,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开展了主题为“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研究”教学研讨活动,笔者执教了“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这一示范课,受到了与会专家和教师的好评。

1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全面展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2]。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结果的改进、教学评价的设计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均以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衡量准则,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淦犯瘛>咛謇此担?教学目标源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内容基于真实情境、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有利于素养的内化,关注“教、学、评”一致性,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2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程序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程序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2.1 解构核心素养目标

在此次深化课程改革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统领课程标准研制与修订的灵魂,教学目标的确定理应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相对于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超越更多体现在“操作性上”,因为素养是可测的、有阶段性的、有水平层次差异的。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需将对学生总体的素养期望具体化为课时教学目标,并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方式。据此,“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教学目标定位如图1所示。

2.2 创设真实问题境脉

张华认为,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3]。离开情境谈素养,素养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未知”的、“原始”的、“实际”的问题情境,并以此为主线,将整个教学内容融合其中,从而统领整个教学过程,这就是“问题境脉”。它的核心内涵在于情境中蕴含的真实问题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载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等,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走向深入,建构有意义的知识体系[4]。

据此,“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以燕麦片含有铁粉引起大众惊慌这一新闻事件作为教学情境主体,以是否含有铁――为何添加铁――如何促吸收――能做质检员作为教学主线,将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相互转化、实际应用等内容融合其中。

2.3 诊断素养达成情况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将评价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提问、实验探究、练习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解决真实情境下不同复杂程度化学问题的素养表现机会,获取与目标达成相关的学习信息,基于这些证据诊断学生的发展水平并做出反馈或进行指导。“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教学诊断任务如下:

通过对“燕麦片中是否含有铁粉”的实验探究和还原铁粉作用的判断与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铁的性质认识水平;

通过对“Fe2+与Fe3+相互转化”条件探讨和实验方案设计,诊断并发展学生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结构化水平及科学探究水平;

通过对“补铁剂是否变质”的实验方案设计与操作,综合评价并巩固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3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实施

3.1 是否含有铁

[PPT]麦片中添加还原铁粉引起公众惊慌的新闻事件。

[教师]今年早些时候,有这样一则新闻引起公众惊慌:一些麦片中添加了还原铁粉。是否真的如此呢?

[实物展示]雀巢牌麦脆片配料表。

[教师]我从超市买了雀巢牌麦脆片,配料表显示添加了还原铁粉,请你根据已学知识设计简单实验判断麦脆片是否真的添加了还原铁粉?

[学生]利用铁具有铁磁性这一性质,如果有黑色粉末能被磁石吸引,可判断含有铁粉,我曾在网上看到过这一实验。

[教师]现场打磨麦脆片并装入保鲜袋。

[学生]上台做实验。

[教师]有没有观察到被磁铁吸引的黑色粉末?

[学生]有。

[教师]说明配料表中标注有还原铁粉没有问题。刚才实验我们是利用铁具有铁磁性这一特殊的物理性质,铁是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一种金属元素,具有典型的金属通性,那它还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学生]银白色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设计意图: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问题来源于真实情境、是原生态的。本节课以麦片中添加还原铁粉引起公众惊慌的新闻事件作为引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此外,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判断“燕麦片是否真的含有铁”,目的在于诊断学生对铁的物理性质认识发展水平以及提升以下化学核心素养:素养3,依据证据推出合理的结论;素养4,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根据现象作出解释;素养5,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

3.2 为何添加铁

[教师]很好,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麦片中为何要添加还原铁?

[学生]补铁,血红蛋白中含有二价铁,还原铁粉吃下去后能和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二价铁。

[教师]还有其他作用吗?提示:铁露置在空气中最终会生成什么?形成铁锈的条件?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铁还具有哪些作用?

[学生]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和水。

[教师]正因为如此,还原铁粉又被称为“双吸收剂”,糕点中通常会放一小包黑色粉末,其实就是还原铁粉。通过刚才的问题我们发现,铁可被盐酸氧化到+2价,被氧气氧化到+3价,还有哪些物质分别可将铁氧化到+2价、+3价?请举例。

[学生]铁与稀硫酸、硫酸铜、硝酸银等反应生成二价铁,被氯气、溴、双氧水等物质氧化为三价铁。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概括,铁单质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2价,什么条件下转化为+3价?

[学生]与弱氧化剂反应生成+2价铁,与强氧化剂反应生成+3价的铁。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一针见血。

设计意图:铁的化学性质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本节课在此内容的处理上并不是简单罗列,而是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麦片中为何要添加还原铁”,目的在于诊断学生对铁的化学性质认知是处于识记水平还是应用水平。此外,“铁单质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2价,什么条件下转化为+3价”这一评价任务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达到“结构化”水平,实现知识向素养转化。

3.3 如何促吸收

[过渡]还原铁粉易被氧化为Fe(Ⅲ),能否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

[学生]不能。

[追问]那怎么办?

[学生]将其转化。

[追问]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来看,从+3价转化为+2的铁化合价是降低的,需要加入哪类物质才能实现转化?

[学生]还原剂。

[教师]相反,从+2到+3则需要加入(停顿)……

[学生]氧化剂。

[教师]同学功底很扎实。

[过渡]当然,在研究相互转化时,你是如何判断+3价的铁已经转化为+2价的铁了呢?(停顿),这就涉及到+2价、+3价的铁的鉴别与检验的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思考如何鉴别。

[学生] 1.颜色;2.加碱。

[教师]还有其他方法吗?请你们仔细阅读教材第75页的信息提示。

[学生]滴加KSCN。Fe3+为血红色,Fe2+无色。

[学生]动手实验――用KSCN检验Fe3+。

[教师]巡视,并提示轻轻振荡试管,注意观察颜色。有血红色吗?是血红色溶液还是沉淀?

[教师] Fe3+与KSCN反应非常灵敏,我们只需1滴KSCN就出现了血红色溶液,因此可以用来检验Fe3+的存在。

[过渡]已经知道+2价铁与+3价铁的鉴别,让我们把镜头重新切换到转化。除了氧气之外还有哪些物质能够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这是我们接下来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PPT]活动与探究

设计Fe2+和Fe3+相互转化的实验方案

试剂:FeSO4溶液、FeCl3溶液、KSCN溶液

氯水、双氧水(H+)

铁粉(铜粉)、KI溶液、淀粉溶液

[教师]凡事?A则立不预则废,动手实验之前需要先设计方案,小组展开讨论,请将设计好的方案填在教材第75页的表格中。如果方案设计完成,请将你的方案付诸实践。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动手实验。

[教师]我们先讨论+2价转化到+3价,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成果?请按照取样、操作、现象、结论这一思维程序进行描述。

[学生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FeSO4溶液,滴入1滴KSCN溶液,溶液颜色未明显变化,再加入几滴双氧水或新制氯水,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双氧水或新制氯水能将Fe2+转化成Fe3+。

[学生2]在试管中加入适量FeSO4溶液,先加入几滴双氧水或新制氯水,再滴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双氧水或新制氯水能将Fe2+转化成Fe3+。

[教师]现在有两套方案,你认为哪一套更佳?

[学生]方案1,先判别试剂中原先是否存在+3价铁。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Fe3+转化到Fe2+的相关方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成果?

[学生3]在试管中加入适量FeCl3溶液,滴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再加入铁粉或铜粉,溶液血红色变浅,说明铁粉或铜粉能将Fe3+转化成Fe2+。

[学生4]在试管中加入适量FeCl3溶液,滴入KI溶液,溶液颜色加深,再滴入淀粉溶液,溶液颜色变蓝,说明I-能将Fe3+转化成Fe2+。

[练习]书写相关离子方程式。

[过渡]如果是日常补铁,我们可以选择诸如添加铁的麦片进行食补;如果是轻度、中度缺铁性贫血呢,你会选择……

[学生]保健品、药品。

[教师]食物展示各种各样补铁剂(亮出说明书),说明书注意事项中有一条引起了我的兴趣:“本品不应与浓茶同服”。为什么一些补铁剂不能与浓茶同服呢,我们来做一个魔术。

[教师]擦亮你们的双眼,演示茶水―墨水―茶水实验。

[PPT]魔术解密: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鞣酸),当单宁酸遇到亚铁离子后立刻生成单宁酸亚铁,它的性质不稳定,很快被氧化生成单宁酸铁的络合物而呈蓝黑色,从而使茶水变成了“墨水”。维C具有还原性,将+3价的铁离子还原成+2价的亚铁离子,因此,溶液的蓝黑色又消失了,重新显现出茶水的颜色。

[教师]维C能够把+3价铁还原为+2价的铁,说明维C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还原性。

[教师]服用补铁剂时补充维C有利于促进铁的吸收利用。

设计意图:Fe(0)、Fe(Ⅱ)易被氧化为Fe(Ⅲ),如何促进铁的吸收利用,自然而然过渡到Fe2+和Fe3+相互转化。通过相关问题的探讨,强化“变化观念”这一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强调要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独特价值,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据此,本课在教材“活动与探究”栏目基础上,增添了双氧水、铜粉、KI等试剂,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实验,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成果分享、小结,增强了探究活动的开放性,体现了探究活动的本质特点,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此外,教师展示茶水―墨水―茶水魔术实验,阐述“补铁剂不能与茶水同服”的缘由,并提供解决方案,凸显了“Fe2+和Fe3+相互转化”的应用价值。

3.4 能做质检员

[过渡]作为质检人员,最关心的是药品是否含有铁以及含铁量是否达标。补铁剂中的铁应该是什么价态?

[学生] +2价。

[教师]你能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补铁剂中是否真的含有二价铁?

[学生]先加KSCN,再加氧化剂。

[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汇报看到什么现象,有什么结论?

[学生]滴加KSCN溶液的颜色没有明显变化,再滴加酸化的H2O2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朴雪口服液中含有Fe(Ⅱ)。

[设问]这瓶补铁剂有没有被氧化变质?

[学生]没有。

[追问]我这有一瓶?a铁剂露置空气一段时间,你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它部分被氧化?

[学生]如果是部分被氧化,则需证明补铁剂既含Fe3+、又含Fe2+。取适量补铁剂,加KSCN溶液,若显血红色,则说明有Fe3+;另取部分补铁剂,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若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说明含有Fe2+。

[追问]如果仅有蒸馏水、氯水、KSCN能完成上述实验吗?

[学生]加KSCN,用蒸馏水稀释,再加氯水观察颜色是否加深。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定性检测到补铁剂中的确含有二价铁,那如何定量检测铁元素的含量呢?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讲义上的相关内容,下周活动课时间有兴趣的同学我们一起去实验室做个检测。

[总结]今天的研究课题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社会议题,通过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动手实验,从而得出结论,再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可以归纳为起源于生活、形成于课本、应用于生活,这是完整的科学探究脉络。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生活中遇到与科学特别是化学相关的社会议题时,能够遵循科学探究脉络理性思考问题,不要人云亦云,这是有科学素养的公民。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篇2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内涵

核心素养具有复杂的结构,其所涉及的内涵,并非是单一维度,而是多元维度的,素养不只重视知识,也重视能力,更强调态度的重要性。(见图1)C=(S+K)A,即核心素养是人的技能、知识与态度的乘积,不是简单地相加。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是素养量的聚焦,更是素养质的提升。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已初步确定,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四大要素已经明确,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才能提高地理学科素养的质?答案只有一个,聚焦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

李松林教授指出:“深度教学就是触及教学的底部和本质的教学” 。既然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多维融合,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的底部必然指向知识的依托地“学科教材”、技能的生发地“学习过程”和态度的涵养地“学生心灵”。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深度教学是学科思想与方法、学生兴趣与情感和学习建构与发展交互融合的“S3”教学模式。(见图2)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特点

根据深度教学内涵,结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我们认为地理学科深度教学的特点有:

(一)从学科维度看:深度教学是基于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任何教学如果不能触及学科教材本质,其教学效果必然是浅显的。李松林教授认为:“知识涉及四个层面,即符号系统、信息系统、逻辑系统和意义系统,形成知识的四重结构。”(见图3)

地理符号系统是指地理教材的图表和文字,地理信息系统是指地理符号所传递出来的内容,地理逻辑系统是指地理知识各要素的综合,地理意义系统是指知识背后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初中地理教材有地球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部分知识内容(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之问今天又成为地理教师的重要议题,深度教学究竟要教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学习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世界按尺度不同可划分不同的区域、二百多个国家,如果让学生在学校期间一一学习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教材提供五个国家和五个地区的地理知识,显然不能代表对世界地理整体、全面、系统的把握。编者提供一洲、五区和五国家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洲、地区和国家的具体知识,更重要地在于把握地理学科教材本|,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并使之成为学生继续学习地理知识的羽翼,一言简之,就是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地理思想与方法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理念上要树立地理思想和方法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上要重视地理思想和方法目标的设计,教材分析上要挖掘教材蕴藏的地理思想和方法,教学方法上要以地理思想和方法为指导设计学法和教法,教学评价上要注重地理思想和方法的评价。

(二)从学生维度看:深度教学是基于学习主体兴趣和情感的教学

地理课堂教学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充分参与的热情,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学习、被教育的境地,深度教学不可能真正发生。深度教学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内源性学习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课堂的学习。兴趣始于新奇,决定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度,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会驱动他们探究动物独特性的奥秘;情感重在共鸣,中东地区战火纷纷,儿童失去亲人的痛苦眼神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们急切探究这个富饶却又充满血泪的地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情感决定着学习的持久度,持久的学习是学生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学天地人事,育价值观念” 是深度教学的重要体现。

(三)从学习维度看:深度教学是基于学习过程建构和发展的教学

M.戴维・梅里尔指出:“尽管当今的学习机会和环境跟十年前或二十年前大不相同了,但每一个学习者的基本学习机制并没有改变。”地理学习本质是什么?学生为什么能够认识地理事物?为什么能够形成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影响地理课堂学习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

李松林教授把心灵结构分成心智、心意和心事,心智是心灵理性部分,而心事是心灵感性部分,心意则是心智和心事共同作用的意义结构。脑科学研究表明,脑是学习的器官,左脑是语言脑、逻辑脑、知性脑,右脑是形象脑、直观脑和感性脑,左右脑在间脑的作用下,共同建构意义,从而形成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心灵具有天生的意向性,大脑具有寻找和建构意义的功能。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心灵的官能,充分利用左右脑的功能,把地理感性学习和地理理性学习相结合,才能完整建构地理意义。(见图4)

意义建构就是建立新联系的过程。如学习《西北地区》第一课时时,学生最先感知的是地理景观图片,西北地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学生对其抽象为气候干旱;学生通过西北地区绿洲农业、塞上江南(两个平原),抽象为西北地区农业为灌溉农业;通过西北地区优良畜种,看出本区以畜牧业为主。这是学生第一个层次抽象,再把抽象的三个要素进行联系,发现本区干旱的气候制约着以灌溉农业为主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达,体现了地理环境的综合性,进行了第二次抽象。通过西北地区景观东西部的差异的比较,也直接抽象成第二层次差异性。地理意义的建构联系,既有同层横向联系,也有异层纵向联系。从具体到抽象以归纳的方式实现意义建构,从抽象到具体以演绎的方式进行能力训练。(见图5)

学生这个建构过程还必须遵循阶段发展理论。“发展乃是指一个人在与周围人交往的过程中,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根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地理教师在深度理解教材的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学前知识、生活经验,把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定为现实水平,通过独立阅读图表完成任务定为实际发展水平,在同伴和老师帮助下能够完成任务定为潜在发展水平,在两种水平之间确定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设置情境问题,才能让学生有适切压力,才能激发学生挑战精神,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在最近发展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脚手架,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深度建立在学生特定发展水平之上。(见图6)李松林教授把知识分成经验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思想性知识、价值性知识,相应每类知识也有五个层次水平,即经验水平、概念水平、方法水平、思想水平、价值水平。这就告诉我们地理课堂知识的学习呈进阶式,“设定怎样的学习序列,学习者依此通过递进式的学习而逐渐进阶,最终达到较高水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观念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从初中到高中,从学校到社会呈螺旋式、渐进式、阶梯式发展,最终指向培养地球村活跃而负责的公民。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实施

根据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内涵和特点,深度教学应该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好(effective)、效率高(efficient)和参与度大(engagement),应该具有怎样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实施深度教学达到e3最大效度教学?我们可以借鉴M.戴维・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和李宗录老师的基于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基于问题解决的“图探式”地理课堂教学,尝试探索实施深度教学的途径。

(一)图探式教学结构原理(图7)

1.图探式教学是基于地理问题解决的探究教学。

地理教材由图像系统、文字系统和数据系统组成,地理新课标中教学内容标准共94条,其中明确提到“运用地图”的有50条; 2012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共412页,而图幅数量为555幅,这就充分说明地理教学是一部图学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并不能主动去阅读地理图表,他们只关注文字系统。如何突出地理图像系统?关键在于设计地理问题,让学生带着地理问题去阅读地理图表。梅里尔认为:“当学习者在现实世界问题或者任务情境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时,才能促进学习。”教师要精心研究图文系统,转化成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地理问题成为学生与图像之间的纽带,从而让学生深入探究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实现地理知识的再造。

2.图探式教学是基于学生对话交流的活动教学。

梅里尔认为:“基于问题学习和基于同伴教学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具体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观察、思考、讲解、分享、讨论、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为中心,学生系列活动是为了建构意义,对话学习是建构意义的核心。佐藤学认为“在对话学习中重建世界、重建自身与重建伙伴”, 对话交流的活动成功完成对真理的探索和对自我的认识。佐藤正夫认为:“一切对话无非由说话与用于深思的时间空当所组成。”要求学生围绕情境问题深入思考,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的多向对话交流,课堂教学深度的体现指标就是学生对话交流内容的深度、质疑的深度、表达的深度,离开学生深思熟虑,深度教学无法形成。

3.图探式教学是基于学生深度反思的建构教学。

梅里尔认为:“当学习者反思、讨论和巩固新习得的知识和技能时,才能促进学习。”反思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环节,贯彻课堂教学始终。在情境问题解决时,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要反思自己原有知识对问题解决的不足,并寻求问}解决思想和方法,从而不断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建构知识网络时,我们习惯性让学生进行课堂学结。这一环节的学生反思,李松林教授认为有四个层次,即回顾、归纳、追究、批判。多数学生能够把本节课知识点总结出来,处于“回顾”层次,个别学生能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建构知识网格,达到第二个层次“归纳”,却很少有学生对知识进行追究和批判,这是我们图探式教学课堂深化努力的方向。

(二)图探式教学课堂流程

根据“图探式”教学聚焦问题、对话交流、反思建构等原理,我们设计了图探式教学流程,具体教学流程如见图8。

(三)图探式教学课堂评价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篇3

关键词:英语核心素养;情境体验;现在进行时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86-02

一、设计简述

本案例是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6 I’m watching TV(Section A Grammar Focus3a-3c)的教学设计。其指导思想是依据十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本案例设计通过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整体发展,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本课程学习的主题是现在进行时,第5单元刚刚学习过世界各地的典型动物。在本案例中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假设老师和同学们是各种各样的动物,教室就是一个动物园,同学们身临其境地参与各种活动,并用现在进行时的句式把活动内容表述出来。老师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学戴有一种小动物的面具,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小组做出评价。把动物面具引入课堂,让教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充满乐趣。真正实现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西方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语言和学习能力,这是本案例设计的一个亮点。

二、教材分析

本案例是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是现在进行时的语法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Grammar Focus3a-3c,共分四个步骤:第一步用表格呈现现在进行时的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第二步(3a),给定单词编写句子。第三步(3b)创设情境,给句子正确排序;第四步(3c),以小组游戏形式开展活动,小组成员轮流表演动作,其他成员猜出活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现在进行时谓语动词的构成;(2)现在进行时肯定句及否定句式;(3)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及相应答语。学生不仅要学会谓语部分“be+doing”的结构表达,还必须学会区分主语的单复数,注意选择不同的be动词“am、is、are”,这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也是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个重点。

在设计本案例时,我对原教材内容作了适当地调整。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10张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快速说出10个用现在进行时表达的词组或者单词,对谓语部分“be+doing”的结构重点训练和突破,从字词的训练过渡到句子的训练也符合由易到难的规律。接下来让学生猜图片,猜猜他/她在做什么?训练句子的表达。然后让同学们总结现在进行时态的形式以及表达方式,并且适时地给出10个具有代表性的单词进行训练。在时态总结的最后一个环节,给出一幅图片,区分现在进行时和一般现在时的不同。

另外对课文3a和3b的处理方式也力求灵活有趣,老师把单词和句子打印出来,让学生在黑板上亲手摆放单词和句子的顺序,让学生体会在玩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学生表演,学生边表演动作,边用英语表述出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成长的经验。课堂的最后10分钟,学生把表演活动用报告的方式呈现出来。整节课的设计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落实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得到了突破,并且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各项技能均得到发展。

亮点与反思:本案例的设计力求对教材深度开发并整合利用,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既不能枯燥无趣,也不能天马行空,既要有趣生动,也要脚踏实地。本案例充分强调语言和学习能力的训练,情景设置让学生有一种不一样的文化体验,学生在活动中展示个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学习过一般现在时,对于名词单复数等语法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由于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差别,部分学生掌握现在进行时态谓语动词“be+doing”结构有困难,教师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首先,从单词和词组入手,强调动词的变化,让学生一下子就抓住重点。图片呈现的都是小动物,学生们假设自己就是小动物,亲近感一下子就建立起来了。接下来呈现出句式,循序渐进,让学生在体验中观察对比,发现总结现在进行时的规律。对于时态之间的差别,也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分析比较。

亮点与反思:本案例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进行分析,教学步骤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从简到难、从模仿到创新,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另外,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准确预判学生学习可能遇到的语言学习困难,重点突破。引入了小动物的形象,让学生们都来扮演小动物,学生们也更愿意主动地参与课堂,也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新事物存在好奇的心理特点。

四、教学目标设计

1.语言知识目标。

语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汇(house,drink,tea,drink tea,tomorrow);

Z言功能:学会谈论人们正在做什么,能就发生的事情做现场报道;

语言结构:现在进行时的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及简单的答语;

What are you / they doing?

I’m / We’re/ They’re watching TV/doing homework.

Is he/ she watching TV?

Yes,he/ she is. / No,he/ she isn’t.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Yes,I do. When do you want to go?At three o’clock

2.语言技能。能用现在进行时的各种形式进行准确地描述和表达正在发生的动作,能掌握现在进行时态及一些表示具体动作的词组搭配,能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和运用本单元的话题范围内的单词和习惯用语。

3.情感目标。培养同学间友好相处,规范自己行为,同时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激发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在接近生活常态的交际中能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主动请教。

4.文化意识。了解西方人是如何表达或描述正在进行的动作。

5.学习策略。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交际和交流,观察其他同学的行为和活动,用现在进行时来准确地表达正在发生的动作。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What’s he doing?

――He’s reading.

难点:现在进行时的用法和动词V-ing形式的构成在交际中准确地运用现在进行时来描述或表达正在进行的动作。

六、教W策略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老师和学生都戴一个面具,假设人人都是动物,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在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开展多种任务型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务,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保证了教学效果。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并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七、问题研讨

1.如何设置生动而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并乐于积极地参与活动?

本案例的设计是一个情景,假设我们都是小动物,人人都戴一个面具,努力去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氛围,尽量地使学生能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交际情景,使他们能够自如地展开交际活动。

2.如何使语法总结课生动高效?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法的基础并不是那么深厚,语法课的设计比较难处理,需要找到一种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训练方法,教师试图对语法教学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05).

Abstract: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s to enhance morality and foster talents. The core competence in English embodies in the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cultural awareness,learning ability and etc. The teachers should carry out this idea in classes of senior schools. They can create the real situation to let students learn from practicing.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篇4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课例 篮球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1

一、课例设计理念

课例设计在以上要求基础上遵循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教学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微课辅助学生学习,通过情景体验式实践教育,小队合作探究,寓教于乐在技能学习的同时德育渗透,探究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新途径。

二、课例学情分析

高校大学生,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生理功能,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自我概念增强,喜欢合作探究和展示自我(特别是男生),在篮球运动方面也基本掌握了一定的篮球技术动作,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但绝大部分学生基本功不扎实、配合意识较差(特别是女生)。因此,教学中要做到区别对待,关注学生差异和兴趣,发展学生自信,以鼓励为主,及时反馈,组织学生互帮互助,师徒结对,合作探究。

三、课例教材分析

《传切配合》是篮球运动中运用较广泛的进攻基础配合之一,学习传切配合的目的是:学生通过学习明确传切配合是2-3人间有组织、有目的的进攻合作行动的方法。传切配合的特点是:参与人数2-3人,局部地区完成,灵活性和随意性较大。传切配合是组成全队进攻战术的基础,是运用最为广泛和有效且的进攻战术基础配合。课例重点是:横切,纵切,隔位传切配合(空切)技术动作的运用;课例难点是:恰当传切配合的时机选择和接球上篮的动作链接。

四、课例教学流程

教师提前备课整合资源制作或下载传切配合相关的教学微视频,课前一天通过班级qq群把微视频推送给学生提前预习。课中教学流程包括准备活动部分、基本活动部分、结束活动部分。其中准备活动部分包括:(1)课堂常规部分:①体委整队、师生问好、报告人数、安排见习,教师强调体育品德教育和上课规范;②教师宣布课的内容《学习传切配合》并分组6组(男123组+女123组)。(2)一般性准备活动部分,包括:①简单队列练习、全场慢跑2圈;②关节活动;(3)专项准备活动部分:传球与切入练习(图1)。基本部分包括:(1)小组内合作探究学习3类传切配合与展示;(2)小组间合作探究学习3类传切配合与展示;(3)小组间半场4vs4尝试运用3类传切配合。结束部分包括:(1)肌肉放松练习;(2)课堂小结、课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课后拓展包括:①在课余篮球锻炼中尝试和队友配合运用包含横切、纵切或空切传切配合;②观看奥运会篮球比赛视频1标注本场比赛内的传切配合时间段用迅雷看看软件截取相关的传切配合片段反复观看并学习,尝试运用;③上交给体委你所剪切的传切配合片段,体委合成传切配合班级集锦微视频,并在班级中展播学习;④观看NBA直播,识别传切配合;(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五、课例场地布置

课例所需场地器材包括:篮球场3块、标志桩18个,篮球50个,呼啦圈6个,秒表、哨子、文件夹各一个,ipad及其支架3台。具体场地布置示意图可参考下图2。本课例场地器材及其布置仅供一线教师参考,具体教学可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师资等硬件灵活改变。

六、课例实践指导

教学中教学反馈需及时。在教师鼓励下绝大部分学生要热情的参与到学习中。教学中教师把时间要还给学生,指导安排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组内、组间的交流、沟通、合作学习与展示,运用ipad自学、自练、自纠,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师徒结对,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发展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学生的沟通、交流、合作学习和运动技能掌握。课后教师布置体育拓展进一步巩固传切基础配合学习。教学中可能个别女生由于平时接触篮球少,学习自信不足,练习参与少,教学中教师需多关注、支持、鼓励与帮助。部分男生急于求成效果不好,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把注意力放到技术动作学习中而不是是否进球上。练习适当的播放篮球背景音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练热情。

参考文献:

[1] 孙民治.现代篮球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篇5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历史课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让人们能够由浅及深地通过历史史料看到历史的本质内涵,让人们对历史的进行科学的认知。历史的时空观念的二维性。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对其有客观、全面的理解。由于历史的不可逆性,只有通过对史料进行科学地搜集、整理和解读,才能对历史进行理性和客观分析,揭示其本质,并得到正确的历史解释。与此同时,在学习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应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让历史服务于时展和国家建设。由于历史核心素养包含了以上丰富和重要的内容,因此,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也就具有了十分深刻和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立足于实际,结合历史学科自身特点,不断创新和改善教学方式,进行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

二、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学方法和策略

1.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历史内容产生了兴趣,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质量。兴趣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其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而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对相关的历史内容以图片、影音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通过感观刺激,来激发其兴趣。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明清文化”这一内容时,通过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放映电影《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或者《西游记》的电影精彩片段,因此作为导入,引入正文教学,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整理中国四大名著的故事梗概,并开展讨论与交流,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一些由历史典故形成的成语,如“鸡鸣狗盗”“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经过,以此总结归纳出知识点。

2.合理构建知识结构。在教师进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实际中,教师可以根据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以时间为主线,以历史事件为断点,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以此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使得学生对于历史脉络更加清晰明确,加深其学习印象。在次基础之上,教师再系统地讲解每一节课的知识细节,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取相关信息、对历史进行归纳概括,最终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本质。在次过程中,教师要?r空通过让学生在对史料收集、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进程进行讲解,将历史与经济、政治、文化进行联系,以此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还应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教学,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传授和教导学生合理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导学生学习和认知历史规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递进式地学习运用历史研究方法,使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简而言之,教师在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独立判断和逻辑分析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主学校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分组讨论和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动讨论与交流,最后解决问题。

三、小结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篇6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0-0067-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帮助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被置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其终极目标发展为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和高中化学课程特点,提出包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5个要素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在真实性的问题情境中,与学习环境的持续互动与作用。基于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必然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实现以“知识教学为本”向以“观念建构为本”的转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本质特征是“在原子、分子的微观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培养学生运用实验、假说、模型、分类等方法,通过动手实验、调查与资料获取,运用归纳、概括、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方法,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和反思等活动形式开展物质及其变化的研究,并从元素的宏观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从粒子的微观层面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能从化学的视角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参与和化学有关的社会决策,秉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理念,是帮助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是培育和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设计的背景

乙烯是学生学习甲烷、烷烃之后的另一类重要的有机物,是烯烃的典型代表物。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学生继续学习乙炔、苯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相关内容做铺垫。本节课的重点是乙烯的结构特点、乙烯的化学性质与加成反应概念;学习的障碍点是乙烯分子结构中碳碳双键为什么有一根键容易断裂,先前概念取代反应对加成反应概念的形成造成干扰。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分析,对乙烯化学性质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有利于学生基于实验产生的宏观现象,借助模型认知等途径从微观分析和符号表征,能凸显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真切地体悟和掌握了研究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形成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发展了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式了解乙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 通过模型搭建、问题解决和实验探究等活动,经历“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理解乙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初步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

3.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w验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和乐趣,认识到化学实验不仅是获取实验事实的途径,而且是认识事物本质的重要方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为什么青苹果和熟香蕉放在一起会大大缩短青苹果变熟的时间?

【拓展延伸】呈现相关资料和图片,展现乙烯利(乙烯磷)在农业上是优质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一定条件下,乙烯利可以释放出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等功效。

【设计意图】从生活走进化学,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能真实地感悟到化学学科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环节二:模型认知,探究结构特征

【自主学习】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了解乙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及其化学式。

【模型搭建】探究乙烯的结构特征,并写出其电子式和结构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对有效信息的获取和加工能力;通过模型搭建,让学生在“做中学”,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实现化学知识和思维的双重建构。

环节三:创新实验,探究化学性质

1. 乙烯的制取实验

【创新实验】用一支针筒吸入1mL40%的乙烯利溶液,注入另一支下端套有橡皮套,且内装有少量NaOH固体的针筒中(如图1)。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微型化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该实验不仅无需加热,反应速度快,产生的乙烯气体纯度高,而且安全度高,节约时间和成本,体会实验创新带来的乐趣和价值。

2. 乙烯的燃烧实验

【实验创新】用针筒抽取少量产生的乙烯气体,在针端直接点燃,学生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安全性较好,无需验纯,且实验现象鲜明,比教材中燃烧石蜡油在催化剂、高温条件下的分解产物(其产物主要是乙烯和其他烷烃的混合物)更有说服力。

3. 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和溴水反应的实验

【实验创新】在一小培养皿(直径为6cm)内放置一红色瓶盖(加入少许饱和的NaOH溶液)和两白色瓶盖(分别滴加一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向红色瓶盖中加入少许乙烯利溶液,盖上大表面皿(直径为9cm)。当两白色瓶盖中溶液褪色后,在旁边再分别滴加一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

【观察思考】根据学习甲烷性质的经验思考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原因是什么?

【比较说明】溴水褪色的原因是发生取代反应吗?请说明理由?

【证据推理】提供数据(如表1),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判断原因?引入加成反应的概念。

【模型认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搭建产物的模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类比迁移写出乙烯与H2、HCl、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学生在培养皿中进行微型化实验,现象明显且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直观的实验现象,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一种实验设计的思想。通过问题导学,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学会从不同视角认识加成反应,经历“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学习化学,初步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

【提出问题】比较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的特点,设计实验证明乙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比较实验】依据两种反应类型的特点,引导学生瞄准生成物HBr,确定实验设计的思路,并进行分组实验:A组用HNO3酸化的AgNO3溶液检验Br-;B组用pH试纸测反应前后溶液的pH。

【认知冲突】①在A组学生观察到产生大量浅黄色沉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一定是生成物HBr导致的吗?还可能是什么原因?②如果是反应不完全的溴水导致的,请你设计实验验证? 学生通过淀粉-KI试纸检验发现没有变蓝。③B组学生发现pH试纸变红,酸性明显增强。④综合A、B两组实验现象,你又该如何做出合理解释呢?

【文献查阅】烯烃可以与氯或溴的稀溶液水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得到β-卤代醇。

【O计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是否受溶剂水的影响?

【设计意图】在比较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思路,能聚焦学生的思维,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通过分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再通过一系列问题驱动学生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通过文献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素养,初步认识到有机化学反应的复杂性特点。最后通过实验设计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进一步升华。

环节四:对比归纳,学以致用提升

【对比归纳】对比总结乙烷和乙烯的结构、化学性质,如表2所示。

【课堂小结】归纳总结研究有机物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进一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的基本观念。

【学以致用】水果采摘后会有大量的乙烯产生,乙烯量的增加会加快水果的成熟和腐烂,为延长保存期,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简单易行的保鲜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乙烷和乙烯的结构、化学性质的对比和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最后通过问题解决从化学回归生活,培养了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周光召先生在《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的序言中指出:科学教育不应该传授给孩子支离破碎、脱离生活的抽象理论和事实,而是应当慎重选择一些科学观念,用恰当、生动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完整的对世界的理解。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微型化的创新实验,反应速度快,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安全可靠;突破了教材实验只适合于教师演示,不便于学生分组实验的弊端;凸显了化学实验的功能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获取陈述性知识,而且是为了获取程序性知识、认识化学本质、训练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在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有机化学反应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而且认识到了“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形成了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本节课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较好地融合了知识的认知价值、迁移价值和情义价值,可以说是基于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的一次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1] 王云生.探索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J].化学教学,2016,(10):3.

[2] 杨梓生.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8):1.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篇7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从2014年提出即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2016年9月13日,核心素养框架正式出台,从三个方面、六个角度、十八个点诠释了学生发展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落地的最直接渠道就是学科教学。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我们都耳熟能详,我们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摒弃,而是进一步丰富内涵。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包括的五大方面: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逐步过渡为英语学科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我们将它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语用与语感、理解与表达、文化与情感。语用与语感包括:丰富的语言体验,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思维方式;理解与表达包括:比较扎实的语言知识,较为熟练的语言技能;文化与情感包括:多元的文化意识,跨文化理解能力,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科情感,良好的语言自觉。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我们经历了“问题―思考―实践―反思―提升”的过程。我们主要思考的问题是学生学习英语这门课程应该发展怎样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整合资源,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

“如何整合课程内容?”是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教学从“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转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加深对学科本质和价值的认识,重视对语篇意义的解读。在设计活动时,关注内在逻辑和关联,注意提炼和整合内在的知识结构。因此,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关键。

基于我校学生特点和知识水平,针对于高年级的教学内容,

我们也在尝试做基于篇章的整体开发,应该说有比较丰富的实践和探索。单元整体开发是以主题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空g,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习技能,使学生能把所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语感,让单元内容以语篇的形式整体呈现,而不是零散、片面地出现。教材的有机重组和有效利用是教师利用教材和调试教材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重新设计后的教学内容坚持“基于实际学情”的原则,通过“数字环境下情境教学”与“个性发展”两条线索双螺旋发展的设计与开发原则,将语言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自身的生活实际中开展交际活动。

(二)探索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模式

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师需要:

1.认真研读和分析文本,梳理语篇主题意义。

2.确保教学设计情境化、问题化、活动化,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关联性的学习过程。

3.在主题意义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整合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发展,体现文化感知和品格塑造,发展思维品质和语言学习能力。

4.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我校英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通过翻转课堂、生态课堂、智慧课堂、微课等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思考,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使课堂成为培养英语学科良好学习策略的阵地,成为智慧课堂。

“翻转课堂”能够成为时下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原因是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学生课后完成作业这一过程进行“翻转”,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多元的文化意识,通过学习与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学―疑―导―练”的整体操作框架。“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逐渐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我们更加认识到这是“生本课堂”的学习理念和“一对一个性化学习”理念的新型模式,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科情感、良好的语言基础。借助数字化一对一平台,让课堂“生动”起来,教师从主动变为被动,从主导变为引导,改变学生学习思维,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提高核心素养的发展能力,就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丰富语言体验,创设语言氛围,逐步形成英语学科必备的品格和特点。“一师一优课”评选中,我们组的英语教师就实现了这一重大转

变。例如程欣老师的一节课,就是课堂改革的真实写照,并且我校王欣老师、张迎婕老师等也都进行了课堂改革,同时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体现,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只有让“核心素养”理念在英语课堂上落地开花,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才会构建高品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小艳.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4(6).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篇8

目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热点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的问题。英语课堂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分别是:学习能力、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学习英语的前提是具有语言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是文化品格,培养学生的心智特征是思维品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交流和运用能力,能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1. 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英语阅读的有关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到新知识,训练他们语言交流能力,在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纠正学生英语语调和语音可以采用蚓缃萄У哪J剑让学生通过英语阅读了解文章中的内容,针对文章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教师可以创设戏剧的框架,但是里面的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填充,并让学生扮演一些角色。表演之后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客观的评价。戏剧表演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团结意识和合作能力。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独白或者对舞台的说明以此来加深学生印象。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发挥想象力续写故事,不仅可以让他们充分了解戏剧中的故事情节,而且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思维能力。

2. 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引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扮演引领者,组织者的角色,一定要对学生思想领域的引导工作。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问问题时,在学生不能回答上来的情况下,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需要耐心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思维,让他们知道解题思路。在英语阅读中如果遇到感性的内容,可以采用诗歌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学生可以利用自己优美的嗓音进行朗诵英文文章,通过描述一个特定场景、一件事情,来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在讲解《Summer》时可以和学生互动,向他们提问“Whether the writer likes summer or not and why?”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受,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自己的脑海里勾画一个场景,深刻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3. 教师可以采用情感体验的方法,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情感体验就是在开展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挑选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英文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素材能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以便于对这些素材进行全方面的讲解,而且鼓励学生将这些内在的东西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以便于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对一事物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升华,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解不同背景下的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教学环节,例如:内心独白,夸张渲染等等,以便于引起学生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4. 教师通过问题导学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问题导学就是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教学方式,例如:回答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评价问题等等。例如:在英语阅读里面有些是有关诗歌朗诵的部分,通过寥寥数字来展现作者的心理感受和当时的意境。在讲解《Summer》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发起提问,提问学生“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his brother? 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summer?”有些学生回答 “His brother is his friend and enemy.” 每个学生面对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做好引导工作,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理解,对于不同的理解教师不能打击学生,应该充分给予他们尊重和指导,引导他们详细观察并且分析cinquain的特征。

5. 结语

高中学校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以便于他们更好地发展。英语教学的最终价值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精神应该贯穿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品格、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

[1] 冀小婷.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6(09).

[2] 李明远, 彭华清. 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 教学与管理, 2013(08).

[3] 张旭.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J]. 英语教师, 2013(08).

上一篇:电影放映市场分析范文 下一篇: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