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更要基于学生

时间:2022-10-02 01:20:14

基于教材,更要基于学生

作为年轻教师,我们都清楚,教材和学生是我们实施课堂教学的两个核心要素。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如下尴尬:如果以教材为依托,完全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来实施教学,往往会漠视学生的存在,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以学生为中心,完全依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来实施教学,往往又会轻视教材的存在,唯恐造成教学的随意性。为了摆脱这种窘境,我开始了既基于教材的需要,又基于学生的需要的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基于学生,使教学理念以人为本

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有怎样的教学理念就有怎样的教学行为,有怎样的教学行为就有怎样的教学效果。视教材为“权威”的理念,其实就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理念。虽说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十多年,但以知识为本的理念仍根深蒂固,要实现教学理念向“以人为本”转变,教师不仅要切实学习、领会和践行“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而且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他们建立相应的“学习理念”来支撑和调适他们的数学学习行为,使教师教的理念与学生学的理念能同步、和谐。为此,《比例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教师教的理念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学的理念为:学习靠自己,我是学习的主人。

二、基于教材,使教学内容有章可循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所在,它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及其呈现顺序的规定性。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将《比例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规定为:第43~44页的例4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的第1~4题。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认真钻研教材,不能生搬硬套、完全照搬,当发现教材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相称,或需要对学生进行教学拓展时,可将现有的教材进行适当微调,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更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经我们备课组共同研究,一致认为:本节课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相称,除例4呈现的4个比例要扩充至8个比例外,其余的无须再作调整。

三、基于教材,使教学目标有本可依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教学方式的应用都必须为教学目标的完美达成服务。同一套教材对不同地区学生的适应性也许各不相同,但教学目标的制订不能因为学生实际水平的高或低而人为拔高或降低,但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内在规定性,即教材与课标所规定的应当达到的要求。为此,依据教材和课标的要求及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比例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建立比例的内项与外项的概念。

2.让学生在举例、分类、比较的过程中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四、基于学生,使教学流程张弛有度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在此过程中学生应当是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绝不是模仿者,但是离不开教师的价值引领。”为此,《比例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为:

(一)复习旧知,唤起回忆

即通过“什么叫做比例”和“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练习,唤醒学生对比例意义的记忆,激活他们已有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经验,为新知的探索学习作好铺垫。

(二)学习探究,揭示规律

出示例4: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4cm][6cm] [3cm][2cm]

由于例4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此我们让学生按如下程序进行学习:

1.让学生根据两个三角形中的数据写出不同的比例。(能写出全部8个固然好,不能写全的,能写几个是几个,不作统一要求。)

2.学生自学课本第43页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并说说写出的其他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3.教师出示分数形式的比例,再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内项与外项。

4.引导学生将比例的内项、外项与比的前项、后项进行比较,避免混淆。

5.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由于例4的学习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对其的学习活动一共安排了5个环节。在这5个环节中,最后一个环节又是重中之重,因为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数学活动过程就是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过程,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为此,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探究又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

(1)在这8个比例中,6和2作内项的比例有哪些?3和4作内项的比例呢?谁来帮它们分分类?

(2)观察分好类的这8个比例,你有什么发现,在学习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揭示:6×2=3×4。

(3)出示复习题2中组成的比例,看看是否存在同样的规律?

(4)请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比例,在学习小组内互相看看是否还存在这样的规律?

(5)如果用a,b,c,d分别表示比例的四个项,这个规律该怎样表示?请你在学习小组内说一说。最后,师生一起揭示:

a:b=c:d ad=bc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作比例的基本性质。

(6)在分数形式的比例里,怎样表示这样的规律?

(三)练习巩固,形成技能

即通过课本第44页“试一试”“练一练”和课本第46页“练习十的1~4题”的练习(其中“练一练”全班不作统一要求,学生能完成几个都行),让学生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其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盘点得失

即让学生在互相交流自己学习收获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数学学习的方法、价值与意义,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后劲。

这样,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有轻有重、张弛有度。

五、基于学生,使教学方式灵活多变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教学时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从上述教学流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随机变化的,教师的教在为学生的学服务,独立自主学习(例题中的找比例及比例的内项、外项的概念等)、合作探究学习(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和总结规律等)、师生和生生间的多维有效互动等在整个课堂中应用得有声有色、恰到好处。学生学习方式的精当选用,不仅丰富了学生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和体验,而且也为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高涨的,方式是多元的,数学活动是真实、充分、有效的。

六、基于学生,使学习效果因人而异

“直面学生的差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应该直面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个性,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个性展现出来。”本节课中,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来践行差异教学的理念。

第一,我们在例题教学的开始,就考虑到让所有学生都找出全部的8个比例不仅有难度,而且也不现实。为此,就实施了差异性要求:你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第二,完成“练一练”。题目为:哪一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1)6、4、18和12;(2)4、5、6、8。在学生正确判断(1)中的6、4、18和12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后,我们让能直接写出比例的学生直接写出比例,并告知一共有8个,让他们自己寻找规律,琢磨着写;对于不能直接写出比例的学生,我让他们拿出四张分别写有6、4、18和12的卡片,请他们动手摆一摆,摆成一个就写一个,让他们在摆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规律,并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

第三,全课小结时,我让学困生重点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让中等生重点小结本节课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学习的,让优等生重点小结有关数学思想或数学学习理念方面的体验与感悟。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而且不同水平学生间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让差异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虽说基于教材,更要基于学生的教学实践才刚刚起步,但我已经渐渐感觉到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兼顾到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只是有主次之分而已。为此,我将继续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思辨、圆满地融合好两者的关系,使我们的教学能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

上一篇:浅析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下一篇:巴赫金对话理论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