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发展阶段下的深圳新城建设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2-07-25 08:14:10

高速发展阶段下的深圳新城建设回顾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30年来,深圳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城市高速发展之路。但总的来说,城市化相对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发展方式粗放。期间由于工业化和城市空间拓展需求,先后成立了光明、坪山、龙华、大鹏等新功能区,城市中心由中部罗湖片区向西部珠江口岸逐渐转移。

根据《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新城的定义,新城是“一种规划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大城市以外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商业中心,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区”,深圳无论是基于城市中心转移建设的中心区(罗湖、福田、南山等行政区),还是基于产业发展的新功能区(光明、坪山等新功能区),均可视为新城的形式之一,深圳更是通过创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新城建立为独立的、市政府直接管理的功能区)明确了新城地位和独立运行功能。

在深圳提出“积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的关键时期,有必要对深圳的新城建设进行回顾与总结,以推动城市转型与空间优化。

一、建设历程与评价

1、城市主轴拓展新城:福田区、南山区、前海地区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特区一直作为深圳市的中心城区高目标、高标准建设。但由于发展基础薄弱,市中心区功能在2000年前集中在罗湖区,在福田区市民中心(即市政府)建设完成之际,南山区也在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下逐渐完善功能配置,市中心区功能完成由东向西带状全面发展的过程。而在未来,西部前海地区作为综合配套实验区,将建成带状发展结构的收官之作。

与国内其他“中心组团型”新城不同,福田、南山等区域已在城市成立之初已明确作为未来城市中心功能区拓展用地,正由于此,这些区域的发展有序而稳定,避免了大部分新中心城成立之初的阵痛,也抑制了旧中心城区功能过于集中产生交通、配套等相关问题,完成了中心区功能的平稳过渡和疏导。

2、城市产业功能新城:光明新区、坪山新区

光明、坪山新区分别位于深圳西北部和东北部,分别接壤东莞市和惠州市,两个新区共同的特点是现状开发度较低,未建设用地丰富,并拥有一定的优势产业。其中,光明新区内主要的产业项目为农业产业和其他传统工业,坪山新区的前身为大工业区,主要发展汽车制造业。由于两个新区位置偏离市中心,现状配套设施薄弱,现状土地资源丰富但开发模式相对粗放。因此有必要结合现状优势产业和土地资源,完善片区内产业和基础配套设施,集中引导产业升级改造,而新区的确立可赋予该片区发展层级和活力,推进片区实现产业功能为主、城市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目标。

两个新区成立时间较短,建设前期工作如规划编制、发展论坛咨询等已经完成,在国内造成了一定影响力,同时土地整备工作稳步推进,交通、文教体卫等配套设施也有序建设中,未来发展仍有待上位规划和目标的落实。

3、城市功能综合提升新城:龙华新区、大鹏新区

从历史发展来看,龙华新区、大鹏新区应属于典型的传统小城镇为基础的“历史进化型”新城,前身均为深圳传统乡镇地区(包括龙华镇、葵涌镇……),大鹏新区内大鹏所城的历史更可追溯至明朝。两个新区成立的契机有所区别,其传统城镇的基础决定未来发展路径基本一致,即全面提升城镇功能,向综合型城区目标发展。

其中,龙华新区的核心区距福田区CBD仅8公里,中心区功能外溢推动龙华片区快速成长,成为配套中心区的重要居住和产业片区,但也逐渐形成了“卧城”及低端制造业混杂分布状况。而大鹏新区拥有深圳优质海岸线和历史风貌区优势,其沿海岸线曾被评为中国最美海岸线之一,却因远离市区,一直无法发挥自然景观优势,景观开发较为无序。为破解传统城镇无序发展,新区的成立恰如其时,首先新区的定位和目标必定高于原有城镇,其次有利于整合片区内各类优势资源,如融合龙华新区内居住功能和产业功能、整体开发大鹏新区的景观资源。因此两个新区的成立是对片区内功能的全面整合提升,也是对全市空间结构和功能的补充完善。

4、区域行政新城:宝安、龙岗新中心区

宝安、龙岗新中心区规划建设成为两区的新行政、文体中心,作为原有行政中心的迁移,与国内其他城市新行政中心相比,其建设形式并无较大区别,但其选址位置不仅影响区域的发展重心,也与全市的空间结构布局息息相关。

根据深圳市1996版总规以及2010版总规,宝安、龙岗新中心位于东西两个发展轴带的起点,承接中心组团发展脉络,有利于全市东西轴带发展的强化。从区域空间发展的角度,两个新中心位置偏离各自行政区中心,易造成配套设施覆盖范围低以及交通过于集中的问题,特别是龙岗新体育中心因距城区较远,平时使用率较低。但随着轨道罗宝线和龙岗线建设完成,沿线老城区将逐渐更新改造,未来区域内有望呈现线性空间的有序发展。

新功能区基本信息一览表

类别 光明新区 坪山新区 龙华新区 大鹏新区

成立时间 2007年 2009年 2012年 2012年

区域范围(平方公里) 156.13 166 175.6 302

人口(万人,现状/规划) 81.1/100 60 137.9/190 12.64/19

生产总值(亿元) 134.6 218.01 1220 254.29

功能定位 创新型高新产业基地及其配套服务区 生产中心 转型升级典范区和现代化、国际化中轴新城 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

发展基础及优势 生态环境良好、传统优势工业业和农业 新兴产业、出口加工区、交通枢纽 现状经济良好、交通枢纽 用地较为充足、临海景观资源

注:光明新区内人口和经济数值为2006年数据,其余三区为2010年数据;规划人口规模为2020年规划人口数。

二、经验与展望

总的来说,深圳近年来共成立4大新管理区,其城市空间演变带动了多个新城的建设,其经验主要在于建设前期和规划工作,可进行简单的总结。

(1)新区建设应以体制和机制建设为基础。新城、新区不仅仅是名词差异,更反映了深圳赋予新城建设高层级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以确保新城建设中能贯彻既定的政策方略,并建立更加独立、创新、符合各区域发展的制度。

(2)新区成立应以城市发展需求和条件为前提。新城成立一般在城市空间向外蔓延之时,但应在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速度持续增速的前提下,以避免出现空城、卧城等现象出现,特别是中心城区的迁移应在充分论证和前瞻性规划中启动。

(3)新区选址和范围应以城市规划政策为依据。新城前期工作和规划应依照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结构,充分落实上层次规划的组团结构或发展方向,引导区域空间结构的有序发展,以减少交通通勤压力,提高公共设施布局的均衡性、公平性。

(4)新区定位和功能应全市总体经济发展为统筹。在新城现有产业基础上,结合城市经济发展方向,注重各区的功能细分,引导居住、商业和产业空间集聚,以进一步强化功能组团的主导功能,提升各功能空间的关联度。

深圳的新区成立时间最长的不超过5年,正处于探索阶段,未来有可能暴露出体制机制、建设进度、实施效果等问题,但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总体规划组团结构和城市发展的前期工作、有效的开发管理模式值得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桂文,张学勇,曾 宇.我国新城建设条件研究——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市为例.华中建筑,2011,(02).

[2]陈群民,吴也白,刘学华.上海新城建设回顾、分析与展望.城市规划学刊,2010,(05).

[3]袁 蕾.世界城市新城建设和多中心发展对北京的启示.科技资讯,2011,(06).

[4]史国瑞.浅析郊区新城建设的规划要点.城乡建设,2011,(07).

上一篇:探讨我国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现状及趋势 下一篇: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技术要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