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农村牧区的孩子学点音乐

时间:2022-07-25 03:39:26

如何让农村牧区的孩子学点音乐

摘 要:通过身体律动接触音乐中的各种要素,展示音乐聆听音乐、使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要让音乐属于每个孩子。

关键词:人体乐器 聆听音乐 自创打击乐 语言音乐 地方音乐

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自然本性的表达,人人都有潜在的音乐本能,音乐教育是通过各种途径:如唱、跳、弹来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表达、交流、想象与创造力。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除了追求和享受着高尚的精神生活以外,都把注意力集中到培养下一代身上,比如:大城市随处可见家长陪着孩子学习音乐。从开始的舞蹈、美术发展到声乐、器乐,器乐从开始较便宜的电子琴、手风琴发展到昂贵的小提琴、钢琴、家长对孩子艺术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对孩子的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

可是在偏远的农村牧区,孩子连钢琴是什么样也没见过,更别提弹了,仅有的一点音乐教育,每周一节的“唱歌”课也被改为自习课。农村牧区音乐教育如此滞后的现状令人担忧。如何让农村牧区的孩子受点音乐教育是提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特别是我们音乐教师更是刻不容缓。我清楚的知道农村牧区缺乏资金,买不起相关的音乐设备,没有专业的老师,家长不重视,学生底子差,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作为固阳县职业高中从事音乐教育的一名教师,面对这批从农村牧区走来的孩子,苦苦地思索着,认真地揣摸着,大胆地实践着,终于总结出一些较为实用的音乐教育方法,仅供同行参考与指导。

一、人体乐器

乍一看,这个词有点让人不得其解,人体怎么能成为乐器呢?其实,我们人体有很多部位是可以发出动听的声音的。如:吹口哨、跺脚、拍手等,这是生命对音乐的展示,没有哪一种艺术比音乐更接近人的生命。通过身体律动表现音乐的各种要素――节奏、速度、强弱,使这些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如上一节歌唱课,在歌唱的同时设计一些简单节奏,利用跺脚、拍手、捻指、吹口哨等为歌曲进行伴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解决了没有乐器而影响歌唱节奏的问题。训练一段时间后,可让学生自己分小组来设计体态律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聆听音乐

在农村牧区的音乐课上往往把孩子禁锢在“唱歌”这单一的形式中。其实,音乐欣赏是最有效、最简便的音乐教育形式。我们只需要一台录音机的几盘磁带就能让孩子听到优秀的民族音乐,高尚的世界名曲,喜欢的儿歌等,逐步培养他们热爱和理解音乐,使他们具有良好的艺术趣味和鉴赏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如:欣赏民族音乐《金蛇狂舞》,我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形象表现。有的学生说音乐给他的印象好像是蛇在跳舞,它一会蜿蜒,一会儿又缩了回去,好像去等待什么……有的学生说,好像千万条蛇在争相舞,欢庆节日。教师再进一步组织大家按照想象跟着音乐来表演蛇舞。

聆听音乐使人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变理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

三、自创打击乐

音乐中最强的要素是节奏,在儿童使用的乐器中,最能体现节奏元素就数打击乐,昂贵的打击乐买不起,可以自制或以身边的物品来代替之。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同学们找一些身边的物品来为所学歌曲打击节奏。同学们有的用钥匙当沙锤,有的用笔帽敲击金属物代替三角铁,敲击桌子代替手鼓,用舌头发出声音代替响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尝试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充满了童趣的快乐。

四、语言音乐

农村牧区的孩子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很少受到音乐的熏陶,所以,对音乐感受力与学习能力较差。比如学习节拍、重音和节奏快等音乐要素,教师讲授太过专业,接受较困难,但我们可以结合当地民谣式儿歌进行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区别,采用儿歌朗读法来帮助学生理解。

摇呀摇,摇呀摇,摇到外婆桥

学生多读几遍就能体会到音符的长短与自己朗读的节奏一致的。这样的学习易理解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的方法。

五、学习地方音乐

我们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宝库。我们农村牧区除了有蒙族歌舞外,还有孩子们会唱的山曲,爬山调,会扭的秧歌等。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地方音乐取其精华,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即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发展本地区、本民族的音乐,使民族民间音乐得以流传和升华。

音乐属于每一个人,也属于每一个孩子,他们有权利接受音乐教育,有能力欣赏、唱奏别人创作的作品,也有能力通过各种感官参与到音乐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他们虽然没有钢琴,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但只要利用好已有的教学条件,采取多变的教学方式,也一样能使音乐走向他们的心灵。我相信随着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关心农村牧区孩子的音乐教育!以上是笔者从事农村牧区音乐教育的几点体会,希望与教育同仁共勉,为农村牧区的音乐教育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上一篇: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探讨 下一篇:如何促进高中体育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