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管理

时间:2022-07-25 10:14:30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管理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天数、费用和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6例, 随机分为传统护理模式组和新型护理模式组(护士管床制),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费用和心功能改善的情况。结果 ①两组患者入院一般资料均明显差别;②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 新型护理模式可以显著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天数和费用, 以及更好的改善患者心功能。结论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更加严格的监测患者出入量及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对减少住院天数和费用, 以及心功能的改善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护理管理;心功能

心力衰竭是心内科常见急重症之一, 心力衰竭患者病情重且变化快, 因此, 如何做好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成为目前护理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课题拟初步探讨如何能够更好的提高心力衰竭的护理质量, 现报告如下[1]。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从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在本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6例, 患者年龄为(61.4±3.5)岁, 男性72例, 女性54例。

1. 2 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传统护理模式组(63例)和新型护理模式组(63例)。传统护理模式组为:每2 h测量患者血压及心率1次, 记录每24 h出入量情况, 每日早上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病情的沟通。新型护理模式组为:测量患者血压及心率1次/d, 记录每4 h出入量情况, 同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相关病情2次/d, 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衰相关知识的教育, 包括如何控制液体入量, 如何做到低盐饮食, 如何观察自己呼吸和心率变化情况等[2]。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率、住院费用、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

1. 4 统计分析 连续变量采用( x-±s)表示, 分类变量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 P

2 研究结果

2. 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由表1可见, 两组患者分组时, 基线资料均相似(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2 两组研究对象结果比较 由表2可见, 与传统护理模式组患者相比, 新型护理模式组患者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明显减少, 心功能情况改善更明显, 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与本院传统护理模式相比, 采用护士分管床的工作模式可以节省住院天数及费用, 同时还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心功能。

既往有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需要更加严格的液体管理, 才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预后。以此同时, 对于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慢性心衰患者, 血压和心率的动态变化对药物的调整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 要求护理工作人员能够做到更加仔细的护理, 以小时为单位评估患者的出入量情况, 及血压和心率的情况。

本研究对慢性心衰患者进行更加严密的管理, 每小时评估患者血压和心率以此, 以此同时, 评估患者出入量4 h/次, 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 但是, 我们发现, 经过上述更加严格的护理监测后, 患者的液体管理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调整均较传统模式得到了更好的优化,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 以及更好的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3]。

参考文献

[1] 杨翠萍, 刘艳丽. 心理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中国卫生产业, 2012(35):54.

[2] 叶燕.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低钠血症73例临床护理. 齐鲁护理杂志, 2012(30):55-56.

[3] 齐虹.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1(3):28-29.

上一篇: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护理对策探讨 下一篇:医院感染控制中三级预防策略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