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个着力点

时间:2022-07-25 06:16:02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个着力点

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下,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探索提升数学学习效率的方法.

一、改进观念,以生为本

意识决定行为.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要想提升教学效果,首先就必须改进我们的观念,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亦不能例外.初中数学教学要注重哪些观念的改变呢?笔者认为必须改变“师本位”陈旧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师本位”教学观念,从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法指导.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宏观调控学生的探究方向,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探究,陪同学生一起发现规律、感悟数学思想.

二、细致地分析教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目前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如何备课呢?是不是简单地选择例题让学生在接触概念后就大规模训练呢?这样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备课应该就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分析,教材分析的过程是找概念间联系的过程.分析教材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完成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环节,细致地分析教材的构架,涉及到哪几部分内容,教材中的几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怎样的,涉及到什么数学思想.

例如,勾股定理是苏科版八年级上的一节内容.教材的重点内容有两个方面:(1)认识勾股定理;(2)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教材将这2个方面的内容分了4个部分,构成链式的知识结构,有序铺开.教材从一枚邮票的设计导入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接着安排一个探究活动和一个实验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最后设置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勾股定理,实现知识的内化.

这节课涉及到的核心数学思想是转化法.

(1)转换的思想.每节数学课都应该有数学味,应该富含数学思想和方法.勾股定理这节课,在邮票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发现三角形边长与正方形面积存在的数学关系.从数学关系出发,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将问题转化为探究面积的数量关系间接得到边的数量关系.

此外,探索图1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这里面涉及到的也是转化的数学思想,借助于“割”或“补”,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进行面积关系的计算,同时也渗透了整体和局部的意识.

(2)数形结合的思想.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讨论和交流,学生自主得到结论――勾股定理,这一过程从图形出发,由数到形,再从图形联想到数量关系,整个过程建立在观察、猜想、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3)渗透方程的思想.在教材最后一个环节,知识的简单运用,就一个具体的三角形,已知两边求第三边.这个问题的思考实际上就是从勾股定理出发,结合已知条件建立方程,求出未知量.在简单运用环节,应从实际生活出发,将原始数学问题抽象为直角三角形模型.

三、注重情境创设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类似于知识收纳箱,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对于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去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全然不知,自然也就无法获得数学素养的提升.从生物学史的发展来看,任何一个知识、方法都是科学家在实践中观察、分析、总结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本身就具有一个“探究”的过程.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可能让学生回复到科学家从无到有的发现过程,那个太漫长了.不过我们应该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在互动探究的过程中接近主要的知识及其所包含的科学元素、科学精神.同时自己发现规律的过程能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情感,实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有理数的乘法”这节知识内容时,笔者为了避免教学干巴巴的,过于呆板,因此借助于电脑设置了一个情境:“蚂蚁在数轴上运动”,借此引导学生感悟“有理数乘法法则”.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理解了数学概念.

有时候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可能思维卡壳,这个时候也需要我们老师适当地追问,设置台阶让学生的思维拾级而上.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二次根式”时,有这样一题.

例1已知实数x、y满足条件:y=1-2x+2x-1-3,试求xy的值.

这道题让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到一筹莫展,思维卡壳了怎么办?直接灌输正确的答案肯定是不行的,为此,笔者再次追加问题,设置情境,帮助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

追问1:怎么就能解出xy的值?

追问2:要求x、y两个未知量,一个方程够不够,如何解决?

通过这个点拨,学生很自然地去思考从这个等式中有没有其他方程可以挖掘.细心观察的话,就可以看出两个根式下的代数式互为相反数,加上又都在根号下,根据被开方数非负,从而建立不等式组,如此将学生的思维带上路.学生能够求出x,继而求出y,求出xy.

四、注重知识的延展性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初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分析学生学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与新知识有哪些联系,科学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联 想、引伸,做到温故而知新,发现、探究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间的结合点,使得对新知识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比较容易地抓住学习中的重点,突破其难点,有序构建出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与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的例题要具有启发性,学生通过思考能够有效联系原有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和学生学习“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时,笔者选择了如下一题.

例2一条抛物线y=ax2+bx+c,经过两个点(0,0)和点(12,0),且已知抛物线最高点的纵坐标为3,试求出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分析这道题的解法很多,如何更为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笔者尝试着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与解题相关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设计来看,主要有如下几个:

设问1:如果用三点式y=ax2+bx+c,如何来确定解析式中的a、b、c的值?

设问2:如果用顶点式y=a(x-h)2+k,如何确定对称轴和顶点的坐标?

设问3:如果用两根式y=a(x-x1)(x-x2),则x1、x2分别是多少?

除了激发学生去想解决问题有哪些方法外,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练习题要注意变式训练,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可拓展性.

五、关注学生思维过程

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其真实的思维过程.我们要关注过程,而不要一味的要求学生得到正确的结果.在出现错解时,要分析出错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再给学生呈现正确的解答,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比较,实现对知识认识的深化.

例3已知ABC为等腰三角形,AB=AC,且AB的垂直平分线与AC所在的直线相交成50°的锐角,试求∠B多大.

典型错解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几何图形如图2所示,因为∠1=50°,MNAB,所以∠A=40°.因为AB=AC,所以∠B=∠C=12(180°-40°)=70°.

错因分析学生在解题中,忽视了ABC顶角∠A可能为锐角,也可能为钝角,所以除了图2的这种几何图形外,应该还有几何图形如图3所示,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对几何图形不惟一性的忽视导致了错误.

正解当∠A为锐角时,根据题意画出几何图形如图2所示.

因为∠1=50°,MNAB,所以∠A=40°.因为AB=AC,所以∠B=∠C=12(180°-40°)=70°.

当∠A为钝角时,根据题意画出几何图形如图3所示.

因为∠1=50°,MNAB,所以∠A=140°.因为AB=AC,

所以∠B=∠C=12(180°-140°)=20°.

得∠B=70°或20°.

总之,新课程越来越注重教学的有效性,短短的课堂45分钟,为了提高教学的高效,我们教师必须强化管理意识,在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上有所创新,细致地分析教材,改变教学观念,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抓手,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教学目的.

上一篇:对新课标数学教学的点滴感悟 下一篇:优化教学设计创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