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悲秋”有害健康等

时间:2022-07-24 10:23:54

老人“悲秋”有害健康等

老人“悲秋”有害健康

秦 锋

随着气温的下降,有不少老年人开始犯困、精神疲乏,染上了抑郁症。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夏日的持续高温导致人体能量的透支,现在秋风渐起,老年人容易出现“悲秋”的不良情绪,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尤其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诱发旧疾。

案例 老伯思妻当街痛哭

最近,68岁的刘老伯总觉得心烦意乱,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尤其爱发脾气,发过脾气后情绪就非常低落。

上周五他约好儿女喝夜茶,可是当他一个人走在路上,看到别的老人有老伴相陪,不禁想起刚逝去半年的妻子,伤心之下,他竟然在大街上哭起来,令路人侧目。在酒楼喝茶时,小孙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小碗,刘老伯更觉得心烦,连茶点也没吃就回家了,这令家人担心不已。

前晚,刘老伯又突然向女儿大发脾气时竟然晕倒了。经医生检查,刘老伯的晕倒是因为他的“坏脾气”使他血压升高所致。据医生介绍,入秋后,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均受到抑制,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对老年人来说,看到秋风扫落叶的情境,比较容易产生不良的抑郁情绪。

专家提示 与生物节律紊乱有关

愁秋、悲秋或苦秋,在一定程度上与老人生物节律紊乱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人的机体在经历了酷暑的煎熬进入秋凉之后,正处于生理性休整阶段,一般人都有疲倦困顿、昏昏欲睡的“秋乏”现象,需要通过增加睡眠来积极调整和协调身心。而老年人却因生物节律紊乱,无法更多地睡眠,以致产生萎靡不振、疲惫不堪、抑郁寡欢等症状。

中秋前后特别是深秋时节,气温骤升骤降。为适应外界温差的剧变,人们可通过“行为调节温度”(如增减衣服等)手段来调节。因神经系统功能的衰退,老年人对外界环境的反应灵敏度不高,使其往往来不及采取“行为调节温度”手段,从而影响到老年人身心的协调,使其难以保持稳定的精神状态。此外,老年人更易受秋燥的影响,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耐受性下降,心境不宁,生出悲愁情绪。

预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调节,保持乐观情绪,切莫“秋雨晴时泪不晴”地自寻烦恼。

“情绪疲软”

赵伟民

天气凉爽了,但许多人却犯困、精神疲乏。专家表示,前段时间持续高温,导致人体能量消耗透支,现在必须小心“情绪疲软”。

有关医生分析认为,夏季高温,人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出现脾气暴躁、容易发火等“情绪中暑”状况。立秋前后,随着天气渐渐凉快,人也从过激情绪中调整过来,这时就容易因身体能量消耗过多,而出现疲软、困乏等状况,严重者会影响正常生活。

为摆脱这种“情绪疲软”状态,医生建议,最好能保持充足睡眠,尽量争取在晚上10点前入睡;要早睡早起,早晨如能提前进入储备状态,就能防止一上班就犯困;中午适当“充充电”,小睡10~30分钟也利于化解困顿情绪。在饮食上,最好吃清淡些,油腻食物会在体内产生酸性物质,加深困倦;要多吃水果、多喝水,最好是喝绿茶,提神效果远比咖啡好。此外,这种困乏状态和人体缺氧也有关,因此,可在室内放些绿色植物,如吊兰、橡皮树、文竹等植物,能释放氧气、调节室内空气。

上一篇:生物高科技蛋白营养让肿瘤患者创造生命奇迹 下一篇:秋令保健宜“养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