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教育资源现状及对策浅探

时间:2022-07-24 06:54:09

我国中小学教育资源现状及对策浅探

摘要: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与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对提高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我国中小学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提出了降低中小学教育资源浪费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留级与辍学;教育布局;脱离;师资;有形资源;教育产权

教育过程的进行是以投入一定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即以消耗一定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条件的,就必然存在着节约和浪费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投入相对不足,尤其是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是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资的,非常有限,所以,更要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减少浪费。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资源现状概述

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资源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浪费,包括隐性浪费和显性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留级与辍学造成的浪费。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留级与辍学现象比较严重,据2004年全国统计显示:小学生辍学平均率为0.59%,初中为2.49%,全国平均辍学人数大约为230万人,而全国平均留级人数则更为可观。导致留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校本身的原因是主要的,主要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等有关系。辍学也被视为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因为辍学的学生未达到所就读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而且他们与修完了义务教育课程的人相比更可能沦为文盲。造成辍学的因素很多,既有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的因素,如升级制度、教师、课程与教法选择的标准等,也有外部因素,如个别差异、家庭的经济状况与文化水平等。

2.教育布局不合理造成的浪费。目前,我国普通中小学是按人口密度和所跨地区半径设置学校网点的,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经济的一面。城镇中小学布局是按原有的人口密度和地区划分设置的,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缺乏对城市发展的远景规划而使学校分布日益呈现出不合理趋势。而在农村,小学一村一校,初中一乡一校,导致学校数量过多而规模过小,师资力量差,班额严重不足,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据调查,贫困地区尤其是山区,地域面积大,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中小学规模小且分散。不少山区村庄的小学几个年级只有十几个学生,有的小学甚至只有四五个学生在一个教室里复式教学,一个教师承担所有课程的教学,加上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校舍简陋,很难提高教学质量。

3.学校教育与实际需要相脱离造成的浪费。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完全按城市教育的模式办,农村学校教育的学术性、城市化和现代化并不能适应大多数农村青年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在农村学校学到的东西绝大部分是与城市的生活环境有关,农村学校教育内容与农村的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被割断,脱离当地的生产实际,不能为绝大多数升不了学的农家子弟的发展提供切实有力的帮助,结果是引诱和鼓励受过教育的人离开农村,而不是促使他们留在农村发展农村,因而目前的农村中小学教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

4.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衡,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据统计,2005年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1036.38万人, 其中,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906.43万人 (小学559.25万人、初中347.18万人)。小学教师大多数在农村,城市、县镇、农村分别占16.06%、20.13%和63.81%;初中教师半数在农村,城市、县镇、农村分别占18.96%、36.87%和44.18%。小学和初中教师合计,城市县镇396.2万人,占43.71% ;农村510.23万人,占56.29% 。由于教育设施的差异性,造成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当前城市师资力量过剩而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师资非常缺乏,形成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局面,区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城市超编与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并存;学科分布不均衡: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普遍短缺。代课人员数量较大,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水平。农村教师补充提高困难,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学历水平看,2004年全国仍有31万小学、初中教师未达到法定学历。年龄结构上,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城市、县镇、农村小学教师中35岁以下的分别占57.83%、51.44%和41.02%。由此可见,目前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农村教师补充困难的难题仍亟待解决。

5.学校有形资源,即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不善且利用率低下。学校的固定资产主要有两大类:设备和房产,这是办学的物质基础。造成学校有形资源浪费的原因,宏观上在于学校规模较小、师生比例低、教师工作量不足等等,但从微观来讲,却是学校现行的内部管理上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原本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效用发挥。其具体表现为:1.物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设备和固定资产的投入缺乏科学的依据,比如,一些中学建立实验室,未进行充分论证,不切实际,盲目攀比,买置不必要的设备,造成教育经费的浪费;2.基建与设备购置仍存在重复现象;3.教学、科研与开发创收所使用的资源相混合,管理不清,缺乏监督,资源流失严重,有限的教育资源挪作旁用等现象。

二、提高中小学教育资源利用使用效率的设想

众所周知,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用于发展教育的资源十分有限。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增加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杜绝教育浪费,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可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

1.减少留级与辍学。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制定更加适合他们的合理的教学进度,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最大量学生的学习需要,尽可能地减少因此所造成的留级。另外,国家可采取多种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投资者以及募集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对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尽可能多的建立希望中小学,使更多因贫穷而辍学的孩子重返课堂;在城市里要加大对农民工孩子继续学习的管理力度,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例如禁止学校收取较高的借读费,由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给学校一定的补助,还可以采取利用社区居委会组织对农民工的孩子辍学进行监督等等措施,从而尽量减少孩子因父母进城打工而辍学的现象。

2.调整教育布局,使之合理化。合理的教育布局不仅能使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而且有利于教育经济效益的形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要逐步调整我国目前中小学不合理的布局,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效益,符合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效益和质量效益的长远要求。减少小学办学点的数量,初中相对集中。这样不仅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有利于发挥有限资金的作用,还方便管理,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身心健康、综合能力及集体观念的培养等等都大有好处,同时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3.不断改革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加强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调查表明,农村贫困地区的青少年是升学与就业压力下的弱势群体,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无法顺利升入高一级学校而造成农村初中生大量辍学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学内容脱离农村生活实际所致,陈旧、脱离学生生活的教育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厌学、辍学,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要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与农村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被割断、脱离当地生产实际的局面,就要大力改革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增强学校吸引力。农村初中教学内容要为学生升学和就业同时打好基础,如何按照各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实际需要,特别应关注到农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致富的需要来规划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如果农村初中教学内容改革充分考虑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个人致富的需要,教育就会增强吸引力,初中入学率的巩固就有了可能,不仅可以减少辍学而且还能更多地为本地区培养人才,吸纳更多的农村学生进得来,留得住,逐步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人力资源的差异。

4.合理调整师资分布,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国家可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利用多种途径调整师资分布,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例如,可大力倡导共青团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开展对农村及偏远地区教育扶贫,也可规定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城镇从事教育工作前必须先到农村中小学授课一年,愿留下任教者工资待遇不低于城镇水平,还可以采取把高校教师评职称与是否有在农村授过课的经历相挂钩,而且在农村或偏远地区从事过教育的教师工资待遇及其退休后的社会保障要更加优越等激励措施来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

5.实现教育产权社会化。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完全由国家投资来维持和发展的,国家依法对教育产权享有占有、使用和处理的权利,一切教育产权归国家所有,教育的经营者没有教育产权的支配权和使用权。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损失就无法避免。例如,在经费管理方面存在花钱欠计划、成本欠核算、东挪西用、心中无数等现象;对有形资源的投资(购买)、使用到报废全过程的管理措施不到位,主要因为学校的所有权、举办权和管理权集中于国家,使得没有独立产权的学校缺乏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财产保证。在这样的基础上,学校资源秉承了国有资产非价值化、商品化的特性,使大量的教育资源要素难以流动并合理组合,影响了学校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价值的实现。所以,实行“政事分开”、“两权分离”的教育产权社会化即凡属教师招聘、工资分配、人事任免、业务考核、职务评聘、奖优罚劣等学校的事,一律由学校自己办,也就是说,办学权统统归学校。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教育资源的浪费。

综上所述,应针对上述五方面措施,按照新时期学校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去寻求和探索教育的最佳管理模式,引入市场机制,采用有偿使用等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切实降低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其使用效益,推动我国义务教育全面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范先佐. 教育经济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0.

[2] 洛克斯利. 教育浪费[M]. 贵州: 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0. 19.

[5] 杜威. 教育中的浪费[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25.

[6] 让托马斯. 世界重大教育问题[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外国研究室译, 1971. 39.

上一篇:市场经济与图书馆发展 下一篇:创新教育内涵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