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论证深刻透彻

时间:2022-07-24 06:05:22

如今高考作文以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两部分评分,作文要获得高分,必须要达到发展等级的要求。只要考生的作文中有某一点特别突出――这一点可以是一个巧妙的构思,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或深刻的原因探析等,发展等级的分数自然可以拿到了。

“深刻”则是发展等级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要求作者具备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对材料的深刻开掘力,对生活内容的高度概括力,写作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源。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议论分析达到深刻透彻呢?

一、要对观点多作“为什么”的解说

考生在对问题的解说时要依据充分的理由或事实作出全面的评价,在分析时要多追问几个“为什么”,要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作有理有据的分析,注意分析它与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将立意放在富有时代意义与时代特色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去深入分析,只有在连续的追问中才能将文章写得深刻。如《冷漠背后》写道:

南方某校,小学四年级该考数学了,同学们忽然发现,班里数学成绩最好的那个女孩没来考试。同学们正奇怪,老师说她的爷爷去世了,她请假了。同学们听了之后立时一片欢呼声,说她数学之所以考第一,是因为她的爷爷是数学教授,我们没办法超过她,现在她爷爷可“死”了,我们可以超过她了!小孩子们兴奋得又是敲桌子又是跺脚……

孩子的“兴奋”,可能让你感到一种冷漠,人家爷爷死了,他们居然一片欢呼、满脸兴奋;可能让你感觉到一种后怕,当一个人对分数的追求超越了对生命的敬畏,还有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他做不出来?可能还让你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相当多的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

不过,孩子们的兴奋也太早。那个数学教授的孙女即使不考第一了,班上不是还是要产生第一吗?数学考第一了,语文、英语呢?只要有考试,只要有录取率,只要有分数线……只要你一息尚存,你的生活里就永远有有形或无形的对手,就有挑战和危险!然而现在,不少独生子女的家庭却在尽心尽力地为孩子营造“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氛围,以致孩子们走出家庭的港湾后,面对现实的挑战和威胁时,不能不有些手忙脚乱!以致他们开始寄希望于别人的失误、失常、失势而胜出。

当看到开篇的故事时,我们每一个人心头都会涌上一阵难以言说的悲哀。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冷漠”。作者按照这个思路,将孩子们为什么兴奋进行了一番详细的分析,那就是对生命缺乏敬畏,对生命的冷漠。接着再次追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独生子女”的“惟我独尊”及“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这么几个追问下来,文章就深刻多了。

二、要对发生的情况作深层次、本质的探析

写文章时,不能受纷纭复杂的表象束缚,人云亦云会让人无动于衷,而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常常能对人产生较大的启发作用。在写作时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不能只限于一个角度,而应该用多向思维,进行全方位的扫描,抓住对象的最本质的特征,拨开层层掩盖的现象的外壳,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从而预见其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结果。如习作《玉不“琢”,也可成器》:

看来,在依旧信奉“玉不琢,不成器”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工作依旧犯着这样的错误。我们常常说的一些所谓的“差生”,就是学习成绩不好,上课不认真听讲,还影响其他同学的同学。这样的学生确实常常令老师头疼。但这样的学生可能在体育、音乐方面有超凡的才能,只是老师不认同他们在这方面的成绩。

所以,一块玉打磨后成不成器关键是你所认定的“器”的标准是什么,关键是谁来打磨,如何来准确打磨。

亚洲小天王周杰伦是现在青少年学生崇拜的偶像,可他当年上学时,因为脑子不太灵活,成绩不好,老师就瞧不起他。以老师成“器”的标准,那他就是快“朽木”吧!但他却有自己的特长――音乐,而且他也确实把自己的这项才能完美地展现出来了,成为音乐圈的有名人物,像他这样就不算成“器”了吗?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不能以学习成绩来判定一个人的价值,现在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当我们将成“器”的标准不限制在某一种或者某几种上,那么此时玉不“琢”,也可成器。

这位作者在写作时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从玉不琢也有自身应有的价值这一角度进行论述。在论述时,思维深刻,作者主要从“玉不琢是因为没有选择正确的琢玉标准来打磨”这一角度进行驳论,并且指出“玉不琢”是期待它能自由地发挥所长。这样的论点可谓是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了。

三、要从辩证的角度进行发展性分析

因为凡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正面,又有反面;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既有成绩,又有问题;既有长处,又有短处。辩证思维的目的是理性认识事物,避免片面性,避免走向极端,使分析阐述更合理,更有新意。在分析时要学习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防止说“过头话”;学习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防止变“近视眼”;学会用全面的眼光分析问题,防止成“一根筋”。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如2010年全国卷Ⅱ高考满分作文《“小议”浅阅读》:

浅阅读,即一种当下流行的网上快速读书方式。由此我想到一个词“深阅读”,即传统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种读书方式。我认为只有将这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我们才能成为新的读书e族。

社会在高速发展,读书文化受到冲击无可非议,所以要完全摈除网络对读书的影响是不可能的,所以与其厌之,不如乐意受之,并完美用之。

所以我要说的是:浅阅读,我们要乐意受之,完美用之。

……

若心灵需要一剂温热的良药,那么请选择我所说的深阅读,于午后,捧一杯香茗,聆听书中的多愁与善感,给迷失的心灵一份滋养;若你苦恼于桌前大堆的工作,不妨打开网页,开始“摆渡”一下……

让深阅读与浅阅读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地步入我们现代人的心扉,作个张弛有度,亦“深”亦“浅”的现代人。

深浅结合,相得益彰。

文章在分析了深浅阅读的不同状态和作用后,明确指出:“让深阅读与浅阅读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地步入我们现代人的心扉,做个张弛有度,亦‘深’亦‘浅’的现代人。”这个观点比较深刻,体现了考生辨证的思维的特点,结尾“深浅结合,相得益彰”,更充满辩证的精神,文章深刻透彻。

四、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论证观点

要使文章写得深刻,还必须使论证符合逻辑思维规律。论点能否成立,论据能否充分地说明论点,关键在于论证的过程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的规律。在论证时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论证要严密、合乎逻辑,能体现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作文中出现逻辑混乱、自相矛盾、前言不搭后语、事实可疑、胡乱下定义、语言极端、观点片面、表意不清等现象都会使文章变得肤浅。

再者,我们一些同学写议论文,大多数是“观点+材料”的简单化模式,只会将观点与材料拼合起来,不能用自己的语言稍加分析。或者当他们举了一个个别事例后往往会匆忙地作出普遍性结论,以偏概全。这样的文章,即使立意很深刻,同样也会妨碍作品内涵的深刻表达。如高考低分作文《忘记和铭记》:

在那美丽的东方,有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他的名字叫中国。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13亿勤劳朴实的中华儿女。祖祖辈辈,我们流传下来了中华儿女的优良品质――中华美德。

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勤劳善良,谦虚礼貌,待人热情。这就是我们祖祖辈辈流传至今的中华美德啊!可是不知怎么着,美德逐渐在人们的脑海里消失了。我们随处都可以看见那满地的垃圾,有人随处吐痰,还有人讲脏话粗话……难道祖先没有教给他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难道他们没有听到过这“中华美德”这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千万中华儿女呵,难道不曾有人倡议,不曾有人懂得这优良传统?不,不是的。有人喜欢无缘无故地坐牢?有人喜欢天天让人讨厌?没有。俗话说:“个人主义是万恶之源。”很多人就是为了眼前那一点点小小的利益,而忘记了美德,忘记了谦虚诚实。回想一下己经成为历史的过去,而又是那么耐人寻味令人感动。你看,那些历史名人是那么的遵守中华美德,难道因为年代的久远,那美德就渺小得不过像一张纸?难道他们不希望美德的存在,国家的和平吗?如果大家都这么不遵守美德,那么你们想想看,国家会怎么样的混乱?祖先为什么要倡议中华美德,不就是希望后人能发扬他们的优良传统,把祖国建设地更加辉煌吗?觉醒吧,人们,铭记我们的中华美德吧!为了什么?为了国家的和平与安宁啊!我们的祖国经历的多少风霜,才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春天,你们是知道的。可是那红色岁月的人民啊,他们又是多么朴实,多么坚强,即便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难道他们给我们创造了这美好的生活,我们只有享受的权利吗?所以,我们一定要铭记中华美德,并且将它发扬光大。

……

这篇作文乍一看似乎是符合题目要求,文章处处也与话题“忘记与铭记”相关,但仔细审视全文,我们会发现文章其实语意关系不清,逻辑混乱,文章自始至终没有有条理的论证,论点和论据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语言颠三倒四,表意不清。这样的文章自然就谈不上深刻了。

(作者单位:江西省任弼时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上一篇:级组指导下工作室管理责任制教育管理模式的思... 下一篇:私了古诗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