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与翻译

时间:2022-07-24 04:01:46

文化差异与翻译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另一种语言的东西,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不同文化。所以说,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该加强文化意识,努力克服两种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在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习惯、文化习俗等几个方面的差异出发,阐明文化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关键词: 翻译 文化意识 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也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特征。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都体现在其语言中。翻译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语言的文化信息,因此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要真正成功地翻译一篇文章,熟悉两种文化背景和掌握这两种语言同等重要。词语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没有语境的词语就没有意义。这说明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离开文章的文化背景去翻译,就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实际上,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翻译语言就相当于翻译文化。

翻译之所以不容易,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受文化的制约。在交际过程中,就需要解决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只要掌握两种语言,还要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尤其是要了解两种语言反映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因素。

一、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人们对文化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各种各样的讨论,但是至今对“什么是文化”这一问题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仍然没有完全一致的、确切的看法和定义。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探讨文化文化。例如,下面是在广义上对文化做出的一个定义:“人类行为的总体模式以及体现在思想、语言、行动、器物上的具体行为,它依赖于人类利用知识和通过使用工具、语言和思维系统将知识传授给后代的能力。”(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1961)也就是说,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居住的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所有的精神和实践活动的总和。P.Newmark(1988)则在狭义上给文化下了定义:“使用特定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群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

文化的异同影响和制约着翻译活动,翻译也促进文化的融合、繁荣与发展。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也反映和传承着不同的文化。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语言之间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过程。所以译者们在正确理解语言文字意思的同时,应该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有效地在译文中传达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上。

二、导致文化差异的因素

1.地理环境

社会学家们认为语言与地域、文化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如果一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就会形成和这个地域事物相符合的看法,就会形成这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地理环境对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对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词语的含义也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这就产生了地理文化的差异。

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里东风即指春风,可以给你们带来温暖,代表着春天的万物复苏,象征着朝气、希望和力量。因此中国人都非常喜欢东风,却不喜欢西风。在中国,西风象征着秋天,也象征寒冷、凄凉、孤独和冷漠,因为它来自西部,西部是暗黄的山峦和沙漠。但是在英国,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因此,在英国人的心中,东风是刺骨的寒风。而西风却是从大西洋吹来的,温煦而和暖,和中国的“东风”有着相似的象征意义。所以,英国人都比较喜欢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广为流传,其中最后的也是最为著名的千古名句就表达了西风在英国人心目中的美好含义。“O,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如果不对这句诗做注释,中国的读者们就不能理解它的含义,甚至可能会误解它的含义。

此外,英国是一个岛国,西临大西洋,因此英国人大都喜欢大海,英国也是一个以航海著称的国家。在英语的日常口语中有数目繁多的与海洋和航海相关的词语。当一个人感觉不适,就说“感觉像在水底下(feel under the water)”;当形容一个人在鼎盛时期, 就说“一帆风顺”;当一个人对于什么事情一无所知时, 就说他“一头雾水”;当一个人和别人在同样的处境中,就说“在同一条船上”;当一个人渡过了难关,就说“在甲板上”或者“在风暴来临时已起航”。

2.历史背景

在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一些词语记载了这个国家的一些历史事件,并且这些词有特定的含义。当翻译这些含有特定意义的来源于历史事件的词汇时就要翻译出它的指示意义和引申义。如果对该词产生的历史背景不了解,就容易导致误解和误译。比如说1972年的“水门事件”,它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丑闻之一。在总统竞选中,共和党为了窃取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的委员办公室安装窃听器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从“水门事件”以后,“Watergate”就用来意指“秘密的、非法的勾当”。比如来源于《三国演义》中的“过五关,斩六将”,是指关羽连过了曹操的五个关卡,斩了六员大将才成功地摆脱了曹操投奔旧主刘备。后来“过五关,斩六将”用来比喻英勇无比或者下决心克服重重困难,是个褒义短语。

王佐良教授说过,一个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他不仅应该是懂两种语言的人,而且应该懂两种文化。如果他不懂语言里的社会文化,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语言。在《牡丹亭》中有这样的诗句:“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翻译成白话文是“我已经16岁了,还没有人牵我的手,我看到春天的景有感而发。在哪才会碰到追求我的人啊!”二八是汉语有的,表示16岁,是指女子的妙龄。译者如果没有关于中国特有文化背景,就会感到疑惑。

3.生活方式和习俗

在英汉语言中都有很多词带有浓浓的民族色彩。如英语中的“高地茶”,在英国,著名的苏格兰高地(the Highlands)风景秀丽,景色迷人,这个地区的“高地茶”(high tea)也同样闻名于海内外。如果我们不知道这里的风俗习惯,很可能会认为“高地茶”是英国一种著名的茶叶,就像中国的“龙井茶”、“碧螺春”等著名品牌的茶叶。实际上,“高地茶”是一种晚餐,为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地区人民普遍食用。再比如说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说:“你去哪儿呢?”如果在吃饭的时间段,通常会说:“吃过了吗?”但是在英国打招呼时候说“Hello”或者“Hi”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见到英国人仍然说:“Have you eaten?” “Where are you going?”英国人会觉得很反感,也很困惑,心里可能会想:“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的事。)”

如果不懂两国习俗的不同,甚至会闹出笑话来。当一个英国人对一位中国女士说:“Your coat is very beautiful.(你的外套很漂亮。)”这位女士回答说:“Where,where?(哪里,哪里。)”然后英国人感觉很茫然,心里想难道还要我说具体哪里很漂亮吗?立刻回答:“Everywhere.”在中国,谦虚是美德,但是在英国并不是这样。

在称谓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也有着巨大的区别。由于中国人注重家族、家庭及辈分观念,因此中国的称谓繁多,用以区分家庭成员之间的辈分及长幼关系。大舅、二叔、三姨、四姑之间的界限区分得非常清楚。而在英国,由于人们比较注重核心的家庭概念,家庭成员相对较少,表达称谓的词汇就不如汉语中的这么发达。在英语中uncle就可以代表所有的叔叔、伯父、舅舅、姨夫、姑父这些称谓。因此在遇到需要翻译称谓的情况下,就需要在uncle之后加以解释,才不会引起误解。

不同习俗文化的读者对于同一种动物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比如龙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但是由它代表的含义却不同。在中国的历史中,龙的形象是高贵、受人尊敬的,有着无穷的力量,在古代,龙代表着皇上,皇上的衣服叫做“龙袍”、椅子称作“龙椅”;在今天我们喜欢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然而,在《圣经》中龙象征着邪恶,西方人认为龙是一种可怕的邪恶的动物,杀死龙的人被人们视为英雄,此外,牛在汉语中是力量的象征而在英语中牛意味着固执倔强;在中国文化里老虎是让人联想到凶残,但是在英文化里老虎是狡猾的象征。

4.思维方式

世界上有着众多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样也是造成文化不同的原因之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受中国传统哲学“儒道佛”三家的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和内在,表达含蓄,意会比言传更重要,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因此文章的最大特点是重意合,而轻于文章的形式和结构。在汉语中有相当丰富的象征、联想、比喻、歇后语、谚语,抽象的内容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这也体现了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

在16―18世纪欧洲盛行的理性主义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严密形式逻辑的影响下,西方人大多擅长于逻辑性思维,注重于个体分析和形式完备。他们会把事物看做由不同的部分组成,解决问题时把部分从整体中抽取处分进行分析。英语的特点是重形合,强调形式结构完成协调,让读者去自己分析句子成分理解它的含义。英语中用语大多比较抽象,经常使用抽象的词语来表达具体的意义。

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注重整体,西方人注重部分,因此中医注重从整个人体出发,辨证施治,而西医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汉语重意合,重形象思维,而英语重形合,重抽象思维,因此翻译过程中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如:

政策上不搞“一刀切”。

We should not impose uniformit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ies.

汉语句子中使用了“刀”这个具体的事物来描绘“单一化”这个抽象的概念。而英语中使用了“uniformity”这个抽象的概念来表达。

5.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影响,并且这种宗教的影响自古至今都有。英汉民族的不同,与宗教相关的词语在语言中有很多体现。

英语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圣经》是基督教的教义经典,它成为很多西方人的道德规范和精神慰藉,对人们的文化生活和语言都有重大的影响。在英语中的很多典故都来源于《圣经》教义,比如:“Let the dead bury the dead. ”(既往不咎,不要再提往日的怨恨。)“It’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take. ”(施比取更有福。)也有许多源于《圣经》的人物形象,“Lot’s wife ”用来指“好奇心过重的人”,“Juda’s kiss”用来指口蜜腹剑。

在中国,人们受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影响比较重。在中国主要是多神论,影响最大的当属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很多人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佛教相关的短语和习语也有很多,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在翻译时,如果没有宗教知识,正确地翻译这些与宗教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就很困难。如汉语中的“临时抱佛脚”,如果把它翻译成“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西方读者们会感到疑惑和奇怪:为什么在有需要时要抱佛祖的脚呢?这样有什么作用呢?所以翻译这个习语时要进行适当的处理:“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 ―― to seek help at the last moment.”这样就容易让西方的读者理解。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语言产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也反映着文化。汉英的民族文化存在差异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在翻译这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现象。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而且要充分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正确处理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是翻译的重点和核心问题。在充分了解两种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使译文和原文本尽量对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本着促进中外的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宗旨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爱德第・泰勒.原始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公司出版社,2003.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宋元林,陈春萍.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6]王佐良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8]冯世梅.中西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

上一篇:关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从《九三年》人物形象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