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晋升:哪类特殊?哪类一般?

时间:2022-07-24 08:37:19

干部晋升:哪类特殊?哪类一般?

辨材须待七年期:干部成长的一般路径

多年来,干部成长最常见的路径是逐级提拔、逐级晋升。2002年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逐级提拔。对逐级提拔的干部有任职经历和年限等方面的要求。比如,提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需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一般还要有在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2006年出台的《公务员法》也规定,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当逐级晋升。

干部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白居易在诗中说过“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还有“养材三十年,方成栋梁姿”,这都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多年来,在逐级提拔的制度体系内,绝大多数干部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得到锻炼,在条件成熟时被提拔到更高的职位上。实践证明,这一做法的优点是明显的,有利于干部逐步积累工作经验和增强领导能力,符合干部成长的一般规律。

当然,逐级提拔的机制也有明显不足。由于存在任职年限等方面的“硬杠杠”,容易造成论资排辈,一些特别优秀的干部难以得到及时重用,只能原地踏步,“够格”后才可能得到晋升。这使得一些干部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工作热情和活力一定程度地受到压抑,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影响。

不拘一格降人材:干部成长的特殊路径

为克服逐级提拔机制所存在的弊端,我国在选拔干部的工作中,采取了一些打破常规的选人用人办法,为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破格提拔。《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务员法》都规定,干部特别优秀或者因工作特殊需要,可以按照规定破格或者越一级晋升职务。这一做法多年来一直存在并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加快了干部成长的步伐。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出现了干部队伍老化、青黄不接的严重状况,在邓小平关于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的号召下,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被破格提拔到领导岗位,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一道独特风景。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实现干部的新老交替,破格提拔的现象更为普遍。例如,2007年7月,湖南省委破格提拔5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到省直厅局任正副处长,受到社会各界的热议和称赞。

竞争上岗。1998年7月,中组部、原国家人事部印发《关于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的意见》,要求在机构改革中积极运用竞争上岗的方式,主要适用于机构调整后部分职位出现空缺,同时又有大量人员需要分流安置的情况。在机关推行竞争上岗的第一年,全国就有10万多名干部通过竞争走上岗位。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创新,这一制度越来越成熟,并且被各级党政机关普遍采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符合条件的干部提供了平等的起点,尤其是对一些资历短、平常不善于表现而又自认为有能力、有抱负的干部,更是提供了很好的自我展示和“推销”机会。

公开选拔。其特点在于“公开”二字,从公告、公开报名、现场演说和答辩,到公开评议、公布拟任人选、任前公示等,各个环节都贯穿了公开原则。有些是面向全国的,有些是面向本地区的,用于公选的职位也各有不同。例如,江苏省自2000年以来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的省内“公选”,相当一部分是厅局级职位。今年春,南京市还举办了盛况空前的电视直播公推公选,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公开选拔的实行,是对干部选拔制度的一项重要创新,突破了逐级晋升的瓶颈,不失是干部成长的一条“捷径”。公开选拔的不足在于,一些平时表现优秀的干部,可能因临场发挥失常而“落马”。要在公选中占有明显优势,报考者需具备比较完善的知识储备,具有比较出色的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组织上也要进一步完善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注重考察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一贯表现,防止高分低能的干部被选拔上来。

选举任命。选任制重在体现民主,反映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可以说,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是顺利当选的一个必要前提。在实践中,有些同志可能事先不在组织的考察范围,但经代表团或群众提名,进入候选人名单,又在选票上占了优势,最终成功当选。这种情况虽然还不多见,但也说明了赢得群众支持的极端重要性。这些同志的优点在于“人缘好”,群众认知度高,但也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上任后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赢得组织上的更大信任。

映日荷花别样红:一些特殊干部群体的成长

在我国的干部队伍中,有一部分人是从某些特殊群体中产生的。他们在党派、性别、民族、专业、阅历等方面,具有与一般干部不同的身份或条件,从而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某种特殊的优势。

非中共党员干部、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为完善干部队伍结构,党和国家对这几类干部比较重视选拔培养,一般还有任用上的比例要求。实践中,这些干部担任正职的情况比较少,但在晋升上可能是跨越式的,有时能从副职直接晋升到更高的副职。

共青团干部和秘书。应当说,这两个群体有共性之处,其中大部分人在进入时就经过了严格挑选,自身条件比较优秀,工作起点也比较高。共青团干部大多比较年轻,开拓精神较强,综合素质较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从事秘书工作的同志由于长期在领导身边,“近水楼台先得月”,在理论思维、领导艺术、工作方法等方面受到“耳濡目染”,更能从全局把握问题,接触各方面工作的机会也较多,提拔到领导岗位后,很容易上手。可见,这两类干部晋升的速度比较快,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合理性。但相对而言,他们的一线工作经验较少,容易产生“眼高手低”的毛病,走上领导岗位后需要更多地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在具体业务中提高实际运作能力,赢得群众的了解和认同。

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涌现出的优秀人才。选拔任用干部不一定从机关内部产生,根据干部调任转任的有关规定,一部分干部是从其它性质的单位“挖过来”的。比如,近年来为数不少的大中型企业负责人、高校负责人被调入党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这些人一般具有经营管理或学术研究等方面的特殊优势,甚至有不少是各领域的“带头人”。他们走上领导岗位后,往往能发挥出其他干部不可比拟的独特作用。但这些干部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可能会偏向某一专门领域,缺少机关工作经验和行政领导能力,上任后需要逐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培养综合协调和组织指挥的才能。

新时期干部成长的共同条件

一是要把个人的成长目标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有机结合起来,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要把个人的成长路径与组织的选人用人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才能得到组织的认可和重用。三是要把个人的内在优势与工作环境的外在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准确定位,把握机遇,才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争取最大的发展空间。(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上一篇:如何应对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变革 下一篇:“仕途无望”心理侵蚀年轻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