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重要性及做法

时间:2022-07-24 02:08:26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重要性及做法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方法。但调查表明,学生处于“老师要求预习才预习”的占总数的40%;还有“老师要求预习也不预习”的,占总数的30%;而经常自学预习的学生只占30%。所以,我们应该把预习当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途径,力争改变学生长期形成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长期依赖教师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预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作用

这几年来,我校在进行新的课堂模式改革。我们试验了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整体的英语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通过不断的教育理论学习以及对教学的反思,我发现,学生学习英语需要大量的练习,包括口语练习、听力练习、写作练习等,而这些练习在课后完成,效果和质量将大打折扣;如果在课堂上完成,基础知识的传授将占有大量的授课时间,必然会造成“教”与“练”的矛盾和对优生的限制,从而形成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差异。

调查表明,学生在预习时在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在听课时特别注意,他对于所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50%的了解。听课时积极参与发言,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有计划的复习所学过的内容,那么他对所学的了解就能达到90%以上。反之,学习效果就会很低。长期的实践也证明,预习确实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新课做好准备,使学生对学习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紧跟老师的授课思路,积极思考,捕捉更多的有效信息,能提出有创见的问题,从而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并多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具体说来,有以下好处:

(1)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他们在整个中学阶段乃至为终生学习架桥铺路。

(3)有利于缩小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距离。由于预习工作大多是在课下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去查找、翻阅指导资料,回忆旧知识,也有足够的时间寻求他人帮助。故而课堂上,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与基础好的学生就处于同一个起跑线,有利于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使他们信心百倍地听完课,并获得满足感。

(4)为教师实施同步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课堂上实施分层次教学优点多多。但对于班额较大的班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分层次教学难免有相互干扰、力不从心的弊端。如果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缩减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放心大胆、游刃有余地开展同步教学。

(5)有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英语教学大纲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既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一步,也为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另外,新教材鼓励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致的观察能力。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预习习惯的培养涉及的方法如下:

(1)充分利用导学案。为了充分的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在学生预习期间给予导学案,导学案中主要体现教学目标,包括基本语言目标和基本技能目标;教学过程,包括基础知识巩固,基本能力拓展,反馈提升三大块。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在预习时做到有的放矢。

(2)问题探究法。学生通过做预习题,尤其是复习课的预习更适用这种方法,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诊断性检测手段。

(3)阅读理解法。这种预习适合于学生进行较长的课文学习,如单元的reading教学。

总之,我们要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教师要根据我们授课的内容安排适当的预习方法,灵活设计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好预习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学习打好基础。

三、预习能力培养的方法及步骤

根据教材的认知目标及教与学的过程,我觉得预习可以这样做:

(1)个体预习、小组预习、教师辅导相结合

(2)及时反馈。

(3)自检和他检相结合。

具体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布置预习提纲,指明学生预习方此前,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材握的内容、重点和难点。

2、教师批改预习本后,将学生的疑点加以分类整理。

3、上课开始后,涉及预习内容时以不同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不同内容的程度,碰到汇总的疑点,可让学生分组(一名成绩优秀者为小组长)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学会新内容后,教师设置发散性思维的题目,把课文内容学习提炼到更高的层次。

5、作业指导,及时反馈。练习力求课堂内完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外练习尽力当日批改,及时反馈,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集体或个别辅导。

四: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我觉得下面是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

1、讲究策略明确要求。在策略上要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每次预习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制订明确的、难易适度的、具有学法指导性的、可操作性强的预习提纲,在课前呈现给学生,并对预习提纲作必要的解释,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有的放矢,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刚开始预习训练时,可以适当降低要求,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弹性要求,才能使中下层学生不至于遇难而退。

2、鼓励表扬激发兴趣。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在实施预习的过程中,刚开始学生能认认真真地按要求进行预习,但日子一长,就出现了敷衍的现象。这样,预习就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因此,要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地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3、跟踪引导督促到位。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学生对新课预习透了,教学的效率才能提高。同样,有效的课堂教学更能促进学生进行更有效的预习,而有效的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提高能力的理想选择。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情景 下一篇:如何上好试题讲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