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感悟须在“情”与“境”中走几个来回

时间:2022-07-23 11:50:26

语言感悟须在“情”与“境”中走几个来回

摘要: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文本的知音。在解读文本时,要“入境”、“入情”,这样才能品味语言的精妙,触摸作者流淌的情感,把握文本的内涵,也才能挖掘文本的潜在空间,平等地参与文本意义生成过程。

关键词:入境;入情;感悟;体验;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92-02

新课标指导下的阅读课中的感悟语言训练就应该这样:精神上的共通激活了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并将它内化为读者心灵的语言。学生既要走入语言文字中,和文本对话,知其言、析其论,还要将自己融入到文本之中和作者的情融为一体。语言应该“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这些文字从学生的感悟中获得了生命和情感,它们便从有限的天地走向了无限的境界。

一、释解感悟中的“入境”与“入情”

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时要“入境”、“入情”,这样才能品味语言的精妙,触摸作者流淌的情感,把握文本的内涵,也才能挖掘文本的潜在空间。语感同想象紧密联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动学生想象,必在学生心中产生“内心视象”,使之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也就是所谓“入境”。而“入情”不再是停留在文字上的理解,它依附于主观情感、个性特点等多方面内容在我们思维的空间里纵横交错。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了《二泉映月》中“坎坷”一词的意思之后,为了进一步感悟它的内涵,教师伴着如泣如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深情地描述:“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地叹息……”学生们立刻从字面的理解走进了阿炳那积淀已久的情怀与心绪。在感悟语言中,体验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只有“入境”、“入情”,去感受,去体验,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感悟!

二、为“入境”、“入情”铺路

为了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充分感悟文本,教师应做好“铺路”的准备。首先要对教材做一番剪裁,例如,如何寻找切入点、突破口,如何把握精妙处,如何利用文本的情感线索等,这些都要做深入研究。然后还要回到整体中来。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决定课堂的基调,从而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使课堂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去感受。把握好课堂的基调是为了更有效地“入情”、“入境”地引导学生感悟语言。

三、语言感悟的体验途径

(一)“入境始与亲”——走入语言文字,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我们应该还学生一个自由阅读、潜心感受、畅快交流、积极体验的空间。走入了文本,再形象生动地将语言符号还原于生活,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字斟句酌,反复品味。字斟句酌是感悟的需要,由此学生们才能获得感性的体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自己正确丰富的理解”。这里反复咀嚼和品味的是文本的精妙处。如指导学生学习《触摸春天》中“流畅”一词时,我是这样引导的:

师:你读得真流畅!所以我们说读得流畅就是……

生:没有添字漏字……

师:能联系上下文说说安静是怎么走得流畅的?

生:她没有磕磕绊绊。可以很自如地在花丛中穿梭……

可见阅读中的感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也就是要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文句,比较、替换、琢磨、品味,这是一个“细嚼慢咽”把书读厚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遣词造句是独具匠心的,这样对文字的体验、感悟才能实现。

2.放飞想象,走入意境。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体就是想象”。所以感悟时要引导学生体物入微,敏锐地捕捉字里行间闪动的灵性的气息,使词句与具体形象相结合,因为这些词汇会逐渐转化为学生的内部言语。凭借这图画、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设身处地地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切身感受时,能使他们全身心投入文本中,仔细体味和揣摩,亲历了阅读实践活动,感悟就越加深刻了。记得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课时,有这样的一个片段值得我们玩味:

师:请你们读读这首诗,想一想,如果根据诗意作画,画面上要画些什么?

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说,树上只画些小叶,树下要画些落花,因为是“树头花落未成荫”。讲到画面上要不要画蝴蝶时,一位学生说:“……菜花是黄的,蝴蝶也是黄的……所以还是要画蝴蝶。”又一位学生补充说,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点翅膀,就更有意思了,才能表现“入”。这种根据诗意在想象中“作画”的做法,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想象,也使学生在感悟文句时,更有了灵性。想象就是这样给文句插上了飞向无限空间的翅膀,从而使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绚丽多彩。

(二)融情于文——触摸文字的情味,与心灵对话

创设语境,引导诵读。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艺术的方法。教学中可让学生在高低抑扬的腔调中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通过对精彩文句的反复诵读,感受语言的优美和情趣,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时,“读”就是一种体验。它把人的喜怒哀乐、起伏不定的情绪,甚至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藏的心情,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它让文本亲吻着灵魂,让学生个体参与作者心灵的对话。

1.缓急结合。教学《长相思》时,教师边板画“山”“水”图,边指导学生朗读“山一程,水一程”,为了让学生能品出军旅路上无奈的感觉,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放慢语速:“看啊,这支队伍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教师的引读潜移默化地牵动了学生的情绪,把他们带进纳兰性德一路前行的征途中去了。随着学生们那一声声缓慢而沉重的“山一程,水一程,水一程,山一程……”,行军的困苦都融进了他们的朗读之中。当学生们还沉浸在军旅之中时,教师突然停下了引读,一声追问:“同学们,回头望望,故乡在哪里?”此时,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转过了头,“故乡在遥远的地方”。正是这个语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纳兰性德的处境,一急一缓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2.一唱三叹。一唱三叹是一种回环反复的方式,在引导学生诵读时,教师可以凭借文本中的情感脉络作为“支架”,在形式上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句式,使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这种律动感很强的反复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例如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教师抓住“真是一个奇迹!”来这样创设语境:

师:安静是个盲童,却能流畅地在花丛中穿梭。

生:真是一个奇迹!

师:安静不但能流畅地在花丛中穿梭,还会在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地伸出双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月季花……

生:真是一个奇迹!

师:安静还悄然合拢了一只蝴蝶呢……

生:真是一个奇迹!

学生在不断引读中反复读这句话,每一次感悟加深了,安静那坚强的心灵慢慢地和学生们靠近了。

3.层层推进。《长相思》一课中,“故园”为全词之枢纽。它既是一种生活场景,更是一种精神意象。于是我便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想象故园里难忘的是什么,紧接着让学生朗读古往今来的诗人、词人写的那些关于故园的诗句,到最后是“猛地一收”,话锋一转:

师:是啊,这就是美好的故园!可是现在,帐外却是……

生: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学生们的情感在这一波一折之中终于和纳兰性德的心相互碰撞起来,他们真真切切地在感悟和涵咏,并能真切地体悟到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幽怨哀愁。

4.渐行渐远,留有空白。语境的创设,注意要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不能把整个课堂全填充满了。“不可言传,只能意会”这是一种跨越思维和言语的“留白”,因为语文是与诗一样含蓄的艺术。《触摸春天》一课中描写美好的春天一段语言优美,颇有文采,教师将这段文字分行来写。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起这段话来,美在何处?这无须再详细解答了,以情激情,留有空白,才能增加感悟的宽度。

诵读就是这样,要把整个心灵灌注到对象中去,与对象相契合,相拥抱,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

(三)文若己出——个性化阅读的期待

感悟语言的关键是让学生尊重文本,进而仰视文本,再从文本中跳出,实现文本解读的个性化。“得意”而不“忘筌”,“得意”而不“忘言”。阅读教学就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应当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之间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应注重体验与领悟、探究与发现。在教学《太阳是大家的》这一课例时,教师如果能紧紧抓住一个“!”,让学生反复品读,反复思索,并联系上下文,说出感叹号在这里表达的情感,那么学生便能在感悟中有所收获。无论是感受到“依依不舍”,还是体会出“深深的感慨”,这些都应该得到老师充分的肯定。

“入境”、“入情”的感悟体验犹如与心灵对话,当我们阅读时,仿佛是朋友之间的谈话,这种交谈是平等的,是相互启示的。它会从一个话题引发出更多的话题,心灵之光在字里行间、在读者的内心不断地闪现。让我们用体验感悟成就阅读教学吧!

作者简介:黄慧敏(1978-),女,福建漳州人,大学本科,小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研究。

上一篇:高职院校构建全员育人教育体系的必要性探究 下一篇:美术教学让小学生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