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影响因素主成分回归分析

时间:2022-07-23 11:12:41

我国居民消费影响因素主成分回归分析

摘要:根据已有的研究,总结影响消费的若干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多重共线性诊断,并用主成分分析法消除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选择主成分,对我国居民消费进行回归,从而得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居民消费的建议。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消费;需求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00302

1引言

出口、投资和消费一直被认为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然而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增长过程,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发挥的作用仍有待加强。事实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不足主要表现在居民消费不足。自2000年以后,中国的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占支出法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07年以后,消费率下降并一直保持在50%以下;在中国的最终消费结构中,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从1995年的77%下降到2010年的71%,而在此期间,政府消费则从23%上升至29%;自2000年以来,中国居民的消费增长既落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也落后于经济(GDP)增长。

2文献回顾

学术界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出现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和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和研究方法。概括而言,学者主要将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1)收入分配不均抑制消费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日益深入,东中西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中低收入人群的低支付能力使得总消费需求不足(毛盛勇,2007;邹红,喻开志,2011)。

(2)消费结构升级换代导致消费推迟。尚不成熟的供给结构无法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结构,造成了消费推迟,影响居民消费增长(毛盛勇,2007;张红伟,吴瑾,2011)。

(3)保守的居民消费习惯减弱居民消费增长。多数观点认为,由于长期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原因,我国居民消费习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更加保守和谨慎(杭斌,2010),消费倾向偏低,具体表现为看重储蓄,厉行节约,不愿意负债消费。

(4)社会保障制度落后降低居民消费倾向。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的低消费倾向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弱后存在明显的关系。相对滞后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居民不得不面对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压力,出于预防性或谨慎性动机的储蓄成为居民应对这些压力的首要选择(万广华等,2003)。

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从政府政策、金融发展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由上可知,对我国消费的影响因素,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总结影响消费的若干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多重共线性诊断,并用主成分分析法消除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选择主成分,对我国居民消费进行回归,从而得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的建议。

3实证分析

3.1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本文模型的被解释变量是居民最终消费的人均支出Y,解释变量有7个,包括:人均收入(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代替)X1,分配状况X2(通过计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

村居民纯收入的比值得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3,就业率X4,年存款基准利率X5,未成年人口负担率X6和老年人口负担率X7。采用我国1985-2010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国研网统计数据库,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和回归。

模型设定为:

3.2初步回归

首先采用OLS进行初步回归,得到如下的回归结果:

Y=-13772.12+0.229X1-307.96X2+1.217X3+99.648X4+24.468X5-43.497X6+802.306X7

(-1.635)(28.179)(-2.217)(0.282)(1.209)(1.878)(-3.38)(9.907)

该模型的R2=0.999,表明模型总体解释能力很强,但是X3,X4,X5均没有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并且X1(人均GDP),X2(分配状况),X4(就业率),X6(未成年人口负担率)和X7(老年人口负担率)这五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大于10,可以看出,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多重共线性,因此,本文接下来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变量进行共线性的处理。

3.3主成分分析

首先,由于本文所选指标单位不统一,因此要对所有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然后再进行分析评价。

其次,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总方差矩阵(表1),前2个特征值累积贡献率达到95%,故选择前两个新变量记为Z1和Z2(即主成分)来代替原来的7个变量。

3.4主成分回归

以主成分Z1和Z2建立模型,得到用主成分表示为:

Y=0.179*Z1-0.180*Z2

(18.471) (-3.253)

其中,R2=0.941,F=174.158,方程整体线性关系显著;同时两个主成分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并且所有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降至1.1左右,表明多重共线性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将用主成分表示的模型还原为用标准化的原始变量表示的模型为:

Y=0.129X1-0.224X2-0.022X3+0.200X4+0071X5-0.203X6-0.188X7

4结论

由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首先,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有助于使消费需求落实为消费行为,提高居民消费。消费需求之所以能转化为消费行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支付能力的提升,而提高人均GDP有助于提高消费者支付能力,使得居民消费落到实处,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其次,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对消费者支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缩小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成为提升我国居民有效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第三,物价水平与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系,稳定物价有助于居民调整消费预期,加快当期居民消费增长;第四,就业率的提高能够拉动我国居民消费,采取正确的措施,提高居民的就业率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最后,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抚养制约了我国消费的增长,因而,政府采取合理的教育和医疗保障措施,降低居民教育、生活和养老成本,有助于提高我国居民的最终消费。

参考文献

[1]万广华,史清华,汤树梅.转型经济中农户储蓄行为:中国农村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5):312.

[2]毛盛勇.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J].统计研究,2007,(6):4852.

[3]邹红,喻开志.劳动收入份额、城乡收入差距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3):4555.

[4]张红伟,吴瑾.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924.

[5]杭斌.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为何持续下降——基于消费习惯形成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6):126138.

上一篇:潮州市高厝塘村聚力实现“兴农梦” 下一篇:宋忠官博士 独树一帜 演绎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