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月的别称

时间:2022-07-23 11:10:14

古典文学月的别称

月亮是人类共有的天体,月亮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目中就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人借助想象和联想,赋予“月”很多的别称。笔者借助工具书和文献材料,收集整理出以下类型月的别称:

一、借月形特征构成的别称及其修辞生成

许慎《说文解字·月部》:“月,阙也,太阴之精。象形。”段玉裁注释本徐灏注笺:“古文、钟鼎文象上下弦之形,日象圆形,故月象其阙也。”月的有些异称便遵循此原则,以形体来命名。其构成方式大致有两种:

1.由名词+轮(盘、镜、鉴、弓、钩)构成。如:玉轮、月轮、金轮、银轮、冰轮、半轮、玉盘、白玉盘、银盘、晶盘、玉镜、金镜、冰镜、水镜、玉鉴、金鉴、冰鉴、玉弓、玉钩、银钩等。在这些词中,后一个语素是中心词,其意义均表示“圆”或“半圆”,与月形相似。轮,本指车轮,因其图形是圆的,故人们便将它用来代月,它在表现月圆时,给月以一种旋转的动感;盘,本意是指古代盥洗用具,一般为圆形。

镜、鉴,即镜子,它的特点是平面光滑,犹如满月,用“镜”“鉴”指代“月”,让人感觉纯净、可爱;弓,本指射箭或发弹丸的器械,钩,本是悬挂或探取东西用的器具,这两个语素都有“弯曲”的意思,用它们指称“月”,突出展现了月缺的程度之深,显示了新月的“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上语素都含有比喻的意味,即“象轮子一样的月亮”、“象盘子一样的月亮”、“象镜子一样的月亮”、“象弓(钩)一样的月亮”。

2.由名词或形容词+“月”构成如:眉月、弓月、弦月、望月、朔月、却月、残月、朔月、新月、满月等。以上月的别称,后一个语素是实指的“月”。前一个语素均表月形,有的语素是跟月固定搭配,表示月相的变化,如:望月、朔月、新月;有的语素本身的形状象月的形状,跟月组合,带有比喻的成份,如:眉月、弓月、弦月、却月、残月、满月等。此外,借月形代月的词语还有:玉团、玉环、金丸、玉壶、金饼、团扇、圆舒、圆蟾、满魄、半轮、半蟾、缺蟾等。这类别称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如:“团、环、丸、壶、饼”的形状均象圆月的形状,这些语素跟“玉、金、扇”等语素组合指代月,增强了修辞的效果。另外,表月形的语素“圆、半”跟神话传说中指代月的“舒、魄、蟾”等组合的月的别称,也很具体形象。

二、借月色特征构成的别称及其修辞生成月亮的颜色基本上是银白色,或为金黄色。借月色的特征构成的月的别称主要有两种:

1.由“玉”+镜(盘、团、环、弓、钩、魄、兔、蟾、杵)构成如:玉镜、玉盘、玉团、玉环、玉弓、玉钩、玉魄、玉兔、玉蟾、玉杵等。这种构成方式,前一个语素“玉”有“洁白、美好”之意,后一个语素或喻月形或代神话中的形象。两个语素组合而成的月的别称,其修辞的意味非常明显。

2.由“金”+镜(盆、魄、蟾、娥、兔)构成如:金镜、金盆、金魄、金蟾、金娥、金兔等。这种构成方式,前一个语素“金”表颜色,即“象金子一样的颜色”,后一个语素比喻月形或代神话中的形象。

三、借《嫦娥奔月》神话故事中的形象指代“月”《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流传很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们喜爱这个古老的传说,因而借神话中的形象造出很多的别称词。

1.以“嫦娥”代“月”《大荒西经》说:“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仪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常仪”即嫦娥。在中国古典诗词里,由“嫦娥”这一形象演绎出了许许多多月亮的别称,如:素娥、金娥、冰娥、娥月、娥轮、娥影、素女、婵娟等。这些别称中,除了“素女”和“婵娟”外,其余的都由语素“娥”加另一语素构成,这些语素或表月形,或表月光、或表人们内心的感受。

2.以“兔”代“月”东汉王充所撰的《论衡·说日》称“月中有兔、蟾蜍”。传说中“兔”的职责是捣药。诗人们喜爱月宫中的“兔”,便以“兔”代月,反复吟唱。其构成方式主要有五种:一种是由表月色的语素+“兔”构成。如:白兔、银兔、金兔、玉兔等;一种是由表示月光的语素+“兔”构成。如:兔影、兔魄等;一种是由表示月形的语素+“兔”构成。如:兔轮;一种是由表示人的感受的语素+“兔”构成。如:冰兔;还有一种是由表示阴阳学说的语素+“兔”构成,如:阴兔。

3.以“蟾蜍”代“月”传说嫦娥奔月化为蟾蜍,《淮南子·精神篇》:“月中有蟾蜍。”古诗词中借“蟾蜍”的形象指代“月”的例子很多,有的是直指,如:司马光《伫月亭》诗:“孤蟾久未上,五马不成归。”李白《古朗月行》诗:“蟾蜍蚀圆影,大明月已残。”李中《题徐五教池亭》诗:“晓香怜杜若,夜浸爱蝉蜍。”诗中的蟾、蟾蜍、蝉蜍便是直指。借“蟾蜍”的形象代“月”的别称中更多的除了有借代的修辞的成份外,还含有比喻等修辞成份。这些别称可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由“蟾(蟾蜍)”+表月亮特征的语素组成,如蟾阙、圆蟾、瑶蟾、银蟾、金蟾、玉蟾、素蟾、明蟾、蟾魄等;另一种是由“蟾(蟾蜍)”+表月亮住所的语素构成,如蟾窟、蟾宫等。

上一篇:古典文学女性书写综述 下一篇:古典文学批评用语辨义实例